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长寿:源于积累,始于足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的“糖龄”已7年零5个月。我总结自己的抗“糖”经验就三句话:①要相信自己的医生;②要带病生存、带病延年;③要想长寿,始于足下。
  要相信自己的医生
  我的体会很深,例子很多。2005年初,癌症手术恢复期,发现血糖很高,病急乱投医,误入“保健品”漩涡。找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陆灏医生以后,虽然只是一次门诊,却拨正了我防治的方向,让我步入了“五驾马车”的正规轨道。
  2009年初,我突发“复视”,疑是脑动脉瘤,急住某医院治疗,医生给我做了心电图、肌电图、磁共振,还非要我做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但因为我拒做DSA,与医院陷入僵持。陆医生知道后,让我来曙光医院,通过一个小检查就排除了动脉瘤。其实,这是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经过短期治疗,便已恢复。及早采用胰岛素治疗,是比较好的方案。
  要带病生存、带病延年
  糖尿病患者要学会与疾病“和平共处”,重点在于“综合治理”。除了必要的药物之外,还得从生活、工作、饮食、体力活动,特别是心理、情绪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防止各种意外事件,避免过度的身体疲劳和情绪激动,让身体的功能保持在最佳状态。“多难兴邦、带病延年、破碗耐用”值得共勉。
  旅游也是一座很好的桥梁。首先,旅游是快乐的,快乐的老人寿命更长。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选取近4000名年龄为52~79岁的老人,调查他们的精神状况和死亡风险。分析显示,老人的精神状况与死亡风险之间存在相关性。
  10年前,我被医院告知患上了肾癌。6年前,糖尿病又向我袭来。作为一个“癌糖”组合患者,我与疾病相伴的退休生活,依然过得丰富多彩。在学习糖尿病知识中我发现,科学在发展,几乎半年就是一个更新周期。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要想长寿,始于足下
  专家曾指出: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寿命的影响远比基因大得多。也就是说,长寿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细节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少文章指出了缩短寿命的数值,《长寿来源于健康积累》则列出了增寿的估算量:例如坚持喝奶可使人增寿7.2年,每周吃5次坚果能多活近3年;每天做家务1小时可相应降低死亡风险30%;多走路,以70~79岁的老人为例,如果一次可步行约400米,至少能多活6年;心理健康,愉快的情绪对长寿贡献不可低估,幽默、多笑会增加寿命8年;口腔健康增加6.4岁,男人勤查前列腺也可增寿;找个好伴侣可年轻6.5岁,勤动脑可延年4.6岁。虽然这些事例的增寿估算量不一定完全可信,但“糖友”们,你们是否发现了,其实这些就是驾驭好“五驾马车”的成绩和结果。人的实际寿命并不是简单的算术和,也不会是一组多元的方程式,而是立体多维4D的矩阵。长寿源于健康积累。
  另外,经过多年的体验,我发现旅游是治疗糖尿病的时尚方法。旅游是人类审美主义理想的集中体现,它所承担的功能不再只是“看稀奇”,它成为避开外界打扰、自我调整、放松、认识世界的方式。在旅游中可以体会到追求高质量生活带来的幸福感。人的幸福,不是在终点,而是在人生的旅途,在生活的过程中。我相信旅游是通向长寿的桥梁。
  (编辑/钟开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00740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