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高职院校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坚持以职业素质为本位,充分发挥学生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促使他们掌握专业知识,形成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养成职业素质,为日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分析当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职业素质本位,构建高职教育课程的对策与建议。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职业素质本位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10-02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高职教育的属性,探索高职教育应该以能力为本位还是以素质为本位。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予以了一定的指示,比如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等。在这些精神的带领下,我国高职教育从一开始的盲目追求数量增长转为当前的追求质量发展,大力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劳动者。
   在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课程改革一直深受人们的重视,但是也存在一些误区。由于受到长期的传统观念影响,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方面依旧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课程内容比较空泛、课程取向具备功利性色彩、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机制严重匮乏。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加强课程建设改革势在必行。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坚持以职业素质为本位,要充分发挥学生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促使他们掌握专业知识,形成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职业素质,为日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本文分析当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职业素质本位构建高职教育课程的对策与建议。
   一、当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课程目标定位模糊
   与普通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职业性,这也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点。在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时,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主线,根据当前的工作岗位要求,对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进行划分,以此组建课程体系,但是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课程体系内容没有强烈的职业性,具体体现为教师没有对高职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设计,依旧存在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痕迹,难以划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教师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对职业性理解不全面,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某种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就可以了,没有意识到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是瞬息万变的,只掌握某种岗位的知识与技能,容易导致学生一叶障目,难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
   (二)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比例不均衡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高职生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具备人文精神,多掌握一些文化知识。体现在高职院校中,就应该为学生同时提供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但是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较多的专业课程,但是文化基础课和职业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少之又少。高职院校没有对这类课程予以应有的高度重视。就算开设了这些课程,也没有为这些课程制定完善的教育计划,学生经常逃课、旷课,这样直接影响高职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他们提升人文素质,进而难以适应用人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利于学生日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价值。
   (三)过分重视职业岗位标准课程
   时代在不断发展,促使企业变化职业岗位的速度越来越快。高职生毕业后能够从事对应专业的工作不断减少,他们就算日后能顺利就业,也不一定要终身从事某种工作。所以,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终身发展,要使他们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重视培养学生的延展性素质,特别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和知识技能迁移能力等。但从目前来看,还有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忽视了这方面的要点,只是为学生提供适应某一职业岗位的课程内容,没有培养高职生的终身学习意识,不利于提升学生日后的就业准备。
   二、建构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的对策与建议
   (一)更新课程建构思想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从业人才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胜任工作岗位提出的各种要求,职业素养具有丰厚的内涵,不仅包括生理、心理、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等一系列素质,还包括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专业素质,如职业个性、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高职院校不光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使学生形成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日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高职院校在构建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体系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将复合型人才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调整,强调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也强调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课程目标要从直接指向就业转变为提倡自主创业。课程教学空间要从传统的以教师灌输为主轉变为校内校外一体化教学。
   (二)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高职生在校期间要掌握很多课程知识,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具体可以分为:(1)构建通用性职业素质课程,在这个体系中要为学生提供思想道德素质课程、体育课程、心理学课程、科学文化类课程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这些能力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这是职业素质本位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2)构建专业基础性素质课程模块。教师要对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了解,分析学生日后的就业方向和工作任务,从整体角度出发,优化组合基础专业课程。这类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型课程。(3)构建专业方向性职业素质课程,让学生在进一步深化基础性职业素质课程的基础上,围绕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社会就业形势的需求,为学生提供的课程内容。学生在日后要从事不同专业的工作,教师要对不同的专业进行分析,为学生提供更有指向性和针对性的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日后的工作方向。(4)为学生提供发展性职业素质课程,就是为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意识,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内容,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等,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选修课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修。    (三)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在当前情况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之一。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还要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职业要素、行业要素,使学生以更好的面貌适应未来的发展,高职院校要与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相关协议,一起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学校可以让学生去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感受用人单位的工作氛围。用人单位要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帮助学生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在校企合作模式中积极应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高职院校和用人单位还可以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邀请企业中的优秀员工进入学校进行教学,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际经验,为学生介绍当前的就业方向、就业要求,使学生提前感受社会氛围。总之,高职院校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构建实践性教学内容,使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培养自己的实践技能。
   (四)开发新颖、实用、规范、与时俱进的新课程
   21世纪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企业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工作岗位需求处于不断发展中,所以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新课程,这样才能让学生以更好的面貌应对未来社会的变化,形成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鉴于此,高校院校要尽快开展专业调研,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变化,从本校、本区域实际出发,在保持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开发新颖性、实用性、规范性的新课程模块,这样既能满足学生职业岗位适应性变更的需要,同时也彰显了高职教育课程与时俱进的特点。如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探索出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SCUM课程)以及“宽基础、活模块”(KH)课程模式都对高职院校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三、结语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高职院校已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半壁江山,所以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构建新颖的课程体系,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形成人文精神,实现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以更好的面貌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本文提出了基于职业素质本位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对策,希望这些能够对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李蕾.以职业素质为本位构建高职教育课程[J].山东社会科学,2014(12).
   [2]吴松,辛香玲.职业素质本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总体规划[J].中国成人教育,2014(8).
   [3]張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王敏勤.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职业教育的变革[J].教育研究,2002(5).
   [5]姜大源,王泽荣,吴个个.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之一):基于横向维度延伸发展的趋势——定界与跨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5,17.
   [6]马树超,郭扬.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42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