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立足“三个关注”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课堂教学改革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在课堂上师生都发生了诸多改变。如今,“半小时课堂”教学策略已被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运用。文章围绕“半小时课堂”教学策略,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三个关注点进行了阐释:关注学生、关注数学学科的实质问题、关注师生课堂教学行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教学实效
  实践证明,“半小时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每堂课有10分钟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完成一定量的课堂作业,极大地促使教师在课堂上更加关注三个方面:关注学生、关注数学学科的实质问题、关注师生课堂教学行为。
  一、关注学生
  课堂上既关注学生整体前进,又关注个别学生;关注学生成长的亮点;关注师生互动;关注情景体验、情景导入;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化。
  案例一:谁大谁小
  事例描述:某老师上二年级的《摘桃子》一课,设计了“在○里填上‘>’‘<’或‘=’”一题。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了“4×5○9,
  5+5+5+5+5○4×5,30○5×6,5×8○8×5,5×9○46,5+5○5×5”。要求学生将题目抄写在练习本上再计算。
  感悟分析: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思考。是否可以让学生直接做教材中第13页的题目?在书本上完成是否更节省时间?整堂课上,学生几乎把算式直接乘或加算出结果,再作比较。执教教师把书中的“5×5○4×5”先设计成“5+5+5+5+5○4×5”,再设计成“5×5○4×5”进行教学,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否在上述的基础上再作拓展性练习,由乘法意义上直接比较5个5和4个5大小,再作一些类似题的比较,从而归纳出:两个乘法算式比较大小,如果其中一个乘数相同,则判断另一个乘数大的,积就大。
  案例二:关注学生成长的亮点
  事例描述一:外出到上海某小学听五年级一堂数学复习课《正小数、负小数》教学。教师教学“-4.5○-5.4, |-2.7|○2.7, -○-, -(-2.1)○-(+2.1)”比较大小时,先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板书题目。随后,教师点名学生上前计算,其他学生主动上前改正错题。学生自己说运算规律。学生计算判断(-1)×(-1)=-1是否正确,再计算(-1)×(-1)×(-1)=?学生再次做练习。
  事例描述二:班上有一男生小杨,教师在这堂课中一共关注了其五次。第一次:当他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轻轻摸他的头提醒他。第二次:请他上前做比较大小的题目:x○y,|x|○|y|,y-x○0,xy○0,x-y○0,-x○-y等题目。其中y<x,x<0。第三次:在比较“xy○0”时出现错误,教师引导他判断-xy<0,再问他明白没有。他回答说还是不明白。教师和其他学生再次进行分析帮助其理解。有一位学生用举例法来比较大小,即把x看作-2,把y看作-4来计算。第四次:教师再次请他上前做比较大小的题目“y-x○0”。第五次:教师请他上前计算-7.8÷(3.9×40)。
  感悟启示:数学学习中,有的学困生即使对一般的知识点也很难掌握,有的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又会在课堂上“吃不饱”,而对中等生的发展性关注往往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在“半小时课堂”策略运用中,应关注这样一个话题:如何分层次对待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进行教学?
  案例三:关注学生练习的层次性与递进性
  现象描述: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尤其是一些有教师听课的教學课中,教师会花大量的时间去设计各种类型的题目。但对于书中的练习题却视而不见。往往只是在课末时,布置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书中的练习,或干脆避而不谈书中的题目。
  感悟分析:这样的教学给人感觉不实在,更多展示教师收集、设计课外练习题的个人能力。但恰恰忽视了大多数学生需要的是在课堂上有大量的练习。而书中的练习题目则提供了较好的文本材料。因此,书中的题目应扎扎实实做,让后进生掌握,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其他题目。
  建议对策:巩固练习阶段安排三个训练内容。基本题目训练,书中的题目让学生做到位。针对性题目训练,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题目练习。开放性题目训练,围绕当堂课教学内容设计1~2题,可选择性完成,对于有能力的学生进行拓展训练。
  二、关注数学学科的实质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强化一种意识:关注每堂课的数学本质问题,并落实到具体可操作层面。关注教材,和文本对话交流。基于文本,超越文本,关注数学学科本质教学策略,追求数学教学的师生交流的实效。
  案例四:67-48=21
  教学背景:有关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三堂课教学片段。学生在退位减法计算“67-48”时出现错误:67-48=21。
  教学处理:
  第一堂课:谁再来说一遍?
  教师讲对的是多少,不讲算法。要求学生重复教师说“7-8不够减,十位退一就是17-8=9,十位上变成5-4=1,得数等于19”。教学变成了“谁再来说一遍?”。
  第二堂课:谁还有别的算法?
  教师要求学生把算法讲出来,不同的学生呈现了不同的算法。如学生讲到的算法有:
  67-40=27, 27-8=19。(把两位数减整十数之后变成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67-50=17, 17+2=19。(把48看作50整十数先计算,即减数多2,得数再加上多算的2。)
  67-47=20, 20-1=19。(把48分成47和1,分别计算。)
  60-40=20, 20-8=12, 12+7=19。(先整十数减整十数,再变成整十数减一位数,然后成为两位数加一位数。)
  68-48=20, 20-1=19。(把67看成68,变成两个个位相同的两位数计算,再减去1。)   70-40=30, 30-3-8=19。(把67看作70减3,把48分成40和8,先计算十位上的整十数,再减去3和8。)
  教学变成了“谁还有别的算法?”
  第三堂课:谁能懂得别人的算法?
  教师要求学生表达算法,并理解别的同学的一种或多种算法,比较哪种算法最优化。
  感悟分析:第一堂课的交流停留于让学生把话说起来;第二堂课则不只是说话,还关注数学学科本质教学。退位减法核心概念:位权和重组。位权即十位上退一交十,百位上退一交百。重组即十位上退位一的和个位上的数重新组合计算。第三堂课则在交流与沟通的基础上学会批判性思考,目的是在抓住数学学科本质教学,给大多数学生留机会和时间理解退位减法核心概念,这样,把“半小时课堂教学”策略真正应用在实践中。当然,对于别的同学的算法学生基本上只会一两种,教学的结果不是让学生学会多样化的算化,而是让其经历与体验,进行有意义的交流。
  三、关注师生课堂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需要想法,让师生在理念上有闪光的碰撞,会有灿烂的火花;课堂教学需要个性,张扬是一种激情,个性是生命的见证。课堂教学需要师生行为跟进,提升课堂教学在生成与反思中的有效性。
  案例五:
  114×7×3与312×54
  教学背景:某老师上四年级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事例描述一:对“114×7×3”的教学处理。
  114×7×3
  =114×7
  =798×3
  =2394
  教师要求学生判断错在哪里。学生们兴致很高,有几个学生分析了原因:顺序上有问题,先乘7再乘3。教师很有教学机智,在学生上前板书做错了题目之后,等待、启发其他学生来发现错误的地方。最后,几个学生不负众望,解决了问题。
  感悟分析:课后找学生了解情况。得知这位学生已经考虑是分步计算,因而第一步先算114×7,于是就写出“=114×7”;第二步接着算第一步的结果798乘以3,于是就写出第二步计算“=798×3”。這位学生是在计算过程中分步写法上的错误,而非其他几个学生的分析原因。
  事例描述二:学生做“森林医生”一题时,一位学生是这样订正错误的:
  感悟分析:其中,左边的竖式是错误的,而右边的竖式是学生订正后写的。这位学生在把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乘三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后,把得数放在了十位上,又在个位上添了“0”,出现这种写法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展开了讨论。作为约定俗成不写这个“0”,还有讨论的价值吗?
  上述的案例也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数学课上关注师生学习的行为表现,及时获得学生反馈的数学行为信息(或许是对的,或许是错误的信息),调控原先的教学设计,注重留出课堂时间来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学生会更有体验的价值与成功的收获。
  运用半小时课堂教学策略,关注学生、关注数学学科的实质问题、关注师生课堂教学行为,能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美]莱斯利·P·斯特弗等编;高文,徐斌艳,程可拉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夏永庚.课程生成的涵义及当代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6(12).
  [3]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55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