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数据助力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杏黎

  摘要:文章提出,基于如今的大数据环境,从完善多元建设主体联动参与机制方面,阐述如何完善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共建机制。继而提出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安全教育队伍单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然后提出进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践途径,凝心聚力,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共同体;合理引导,加强网络文化的现行管理;制度保障,建立并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通过完善机制,认清现状,立足实践,牢牢把握大数据环境,助推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教育成果。
  关键词:大数据 高校大学生 网络意识形态 安全教育
  一、概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辅以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意识形态被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契机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大数据这一重要战略资源,真正深挖大数据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价值,切实发挥大数据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积极作用。新时期高校教育目标是学生核心价值观和高尚理想信仰的培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文化自信,满足当代素质教育的根本需求,反思信息化社会高校如何开展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参考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层面,对确保大学生在网络方面的思想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从新时期教学工作改革角度,明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要体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与引导力,是我党思想纲领宣传与推广的战略基础。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方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势在必行,一切教育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围绕基础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目标,充分发挥出教育引领性作用,帮助高校领导层确定办学方向,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将其作为高校学生素质培养的基础性任务,信息时代的到来需要改变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合理地运用大数据技术、智能化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打造一个良好的校内外网络安全教育环境,突破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困难与挑战,结合当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特点,分析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教育流程规划的整体思路,确保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有序性。
  二、完善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共建机制
  1.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
  高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通过党委办公室、党组织宣传部和纪委监察等党政部门共同努力,从多个途径获取当代学生网络意识形态相关的数据信息,与高校部门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数据反馈了解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情况。在校园内部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网络信息管理中心,主要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类问题提供帮助途径,由教务处、学工部以及学校后勤部门共同参与合理分配数据信息,确保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性。学生是主要的教育对象,同时也是协同参与的主体之一,积极主动的了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基本原则,在校园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通过辅导员、各科教师的共同引导,潜移默化地传达优秀思想观念。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仰,在网络使用的过程中约束个人的网络行为,自觉管理网络言行举止,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意识形态斗争效果。信息时代下网络平台的建立,通过大数据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流程的改革创新,运用全新的教学引导手段,确保相关教职工作与当前学生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网络意识管理决策,充分发挥出多元主体联动参与的引导性作用,建立协同参与机制,开辟全新的资源共享通道。
  2.完善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即使在大数据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信息壁垒的问题依然存在,导致各主体间的信息无法共享,对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一方面,由于政策的局限性,各主体各自为政,只管自己分管的那块,不理会其他额外情况。相关网络数据通常在部门内部进行传阅分享,与其他主体之间的联系较少,想要突破传统教育瓶颈,就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1 ]出台一系列制度决策作为支持,确保数据信息的综合利用率,受到当前网络技术条件的限制,数据共享阶段存在许多问题,会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无法实现数据的有效共享。数据信息的格式与内容存在明显差异,需要在数据传输前通^大数据技术进行综合处理,将各类信息转换为通用数据类型,有利于多个主体之间的信息传输,进一步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参考依据的准确性和通用性,只有建立先进的技术共享机制,才能更好地助力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三、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现实
  1.安全教育队伍单一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开展,需要党政部门、校团委、高校辅导员以及专业课程教师的共同参与。教育方案的制定由党政部门领导给出指示,校团委负责实践项目的有效落实,思政课老师直面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对辅导员与思政教师的依赖性较高。与学生密切交往的辅导员是教育工作开展的主力,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当然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中坚力量。辅导员日常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也引导学生从网络层面上,通过视频、专题,多方学习汲取如上知识,但辅导员的知识内涵、业务能力与核心素养存在严重不足,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思政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主要以传授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知识为主。[ 2 ]辅导员与指导教师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个体,缺少有效的沟通联系,无法充分发挥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力量。
  2.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
  制度是一种被纸质化的纪律,是一切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参考,在高校范围内开展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需要坚持正确的制度引领,全面落实教育责任制,制定与意识形态教育培养相关的标准文件,对当前高校内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规定,将其作为针对性教育方案制定的重要参考。由于缺少相关参考案例,缺乏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即使是对意识形态治理有着全面认识的管理团队,缺少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同样无法实现网络层面意识形态的有效管理。在校园内部建立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机制,设置网络评论员这一信息化管理岗位,健全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工作,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做出科学的处置决策,由于高校缺乏有效的网络行为管理手段,只能通过关闭平台评论功能或删除主流评论信息管理形式,无法及时对学生的质疑做出回应,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

nlc202209261406



  四、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践途径
  大数据助力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旨在不嗤平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体系,不断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通过高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建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共同体,探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践路径。
  1.构建多方合作教育共同体
  信息时代下大数据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种信息手段的有效应用,能够有效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出安全教育共同体的协同效应。在高校内部建立综合管理机制,领导班子要承担起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大局责任,落实高校内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高校领导班子要综合团委、学工处、党委办公室等各级行政部门和二级学院,整合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等主体,构建教育共同体。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安全教育主体之间的有效联系,充分发挥出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成效,体现出多元主体的组织优势。鼓励全体教职人员共同参与到一系列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校园作为学生意识形态形成的前沿阵地,通过思政教育理念的有效应用,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在思政教学内容设计阶段为学生提供主流意识教育渠道,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在提升广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丰富个人的思想理念,形成主流意识和健全人格。通过对广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在网络时代提高学生的信息分辨能力,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直观地理解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全面提高教育成效。[ 3 ]同时,对大学生进行上网的安全教育,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高校外部,政府、互联网企业、社会组织机构等同属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参与主体。政府提出一系列教育引导措施,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管理有章可循。互联网企业不仅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更是网络安全的直接管理者,他们需要承担把控意识形态舆论导向的责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强化多方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加强网络文化的引导管理
  网络文化具有娱乐性、开放性的特点,对网民的精神思想产生很大影响,不良的网络舆情信息会污染网络生态环境,需要多方介入筛选网络文化内容,建立科学的不良信息预防机制。学生群体缺少社会经验,容易受到不良网络舆情的影响,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缺少参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基本意识,甚至对安全教育内容存在抵触心理。因此,需要通过正规的网络引导,让学生了解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能够有意识地抵御西方不良思维的侵害,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学生群体对社会生活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作为网络的使用主体在网络信息查找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较高的媒介素养。能够自觉进行网络信息筛选,为维护网络社会秩序作出努力。不只是学生群体还需要面向不同年龄、不同社会经历的网络使用者,认真履行道德建设义务,全面提高道德素养,约束个人的言行举止,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为网络文化建设作出不懈努力。坚持正确的网络舆情引导,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丰富文化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加强对学生网络意识形态的管理,充分发挥出主流信息的舆论引导性作用,对网络事件进行严格约束,舆情引导是帮助网民鉴别网络思潮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抵御享乐主义带来的冲击,让广大学生脱离低俗文化的影响,提升网络文化修养,欣赏高雅文化。在网络信息发布时,做到专人把关,运用网络的便利性,在管理系统设置阶段建立信息审核机制,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与主流意识形态,加大对榜样作用的宣传力度。对网络常见的负面舆情与不良言论,可以通过考察当前舆情,添加屏蔽关键字,自动清除消极的数据信息。互联网平台中各项管理功能的有效应用,采用人工审核的方式进行不良信息清除,全面提高审核的精准度,确保网络舆情信息的健康化。[ 4 ]严格进行网络内容筛选,大学生常用的网络数据可以设置专用的权限登陆入口,通过双重加密的形式,预防违规账号登录,避免不良信息的多次传播。高校辅导员和指导教师需要结合当代学生的心理状况,不断调整舆情信息,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的精神思想做出正确引导,养成健康的网络行为习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当代学生的网络素养,主动进行不良信息鉴别,在校园内部建设良好的数据分享氛围。负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工作人员,需要与网信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控制与查处网络常见的违法宣传行为,不断创新网络管理手段,筛选网络不良信息,全面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效。
  3.建立切实可行的教育制度
  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制度,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环境,做好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按照党委领导班子的工作指示,由校园领导参与指导,要求学校各部门分工合作,结合广大学生的网络使用需求,在各学院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搭建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平台。学校领导者要提高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视,对相关组织机构工作开展作出统一引导,健全网络意识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要求各部门划分工作内容,根据最终的教育成果追究责任,为综合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效参考。在校园内部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主要负责对当前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进行教育指引,通过大数据技术和软硬件网络设施的使用,实现庞大数据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并对网络舆情内容进行批判,对可能存在的各类信息影响作出合理预判,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要选拔培养青年教师、专职老师,优秀学生成为网络意见指引者,引领高校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增强身为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要加强对高校教育者各项素质教育,比如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专业化水平等等,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参观培训活动,更加坚定他们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坚定地进行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育者的各项道德素养。专业课教学中,要将课堂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确立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优秀选拔与表彰制度,充分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各级各类教育者的工作热情,发挥积极性,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积极主动在各方面创新地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教育者更要注重各类方法,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树立群众观和基层观意识,关心学生现实状况,通过做好学生帮扶工作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网络技术人才。
  五、结语
  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发展,迫使高校大学生在运用大数据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数据安全。一要充分运用各类密码算法和安全信息存储手段等对数据进行主动保护。二要提升网络设备安全水平。三要运用制度,采取手段构建网络防御体系,形成高校从领导者到各级部门共同努力的网络监管机制,让大数据在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运用更加安全可靠,更能提供助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管理工作者既要从意识形态治理的各个层面入手,把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生成,又要直面安全教育中出现的诸多困难,创新性地提出解决办法,不断提升安全教育成果,确保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参 考 文 献】
  [1]马杨柳.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92-93.
  [2]李栓栓,闫兴昌.信息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形势与对策分析[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4):45-49+76.
  [3]宋发亿,黎俊玲.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路径探究[J].教育观察,2021,10(45):27-29+36.
  [4]姜涛.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2):82-84.
  (责任编辑:刘占行)

nlc2022092614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0237.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