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伍连德,又一个“白求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日前,在伍连德纪念医院落成开诊庆典之际,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学习伍连德精神,使伍连德能够像白求恩一样家喻户晓,哈医大召开第四届伍连德精神及业绩研讨会,包括伍连德长孙女李刘美瑞博士,曾孙女、美国《时代》周刊驻香港记者刘玲伍女士在内的亲属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在2009年9月21日的美国《时代》周刊中,刘玲伍写道:1910年12月19日,我的曾祖父伍连德博士正准备用餐的时候来了封电报,那是在天津,一个靠近北京的海港城市。清朝的外务部告诉他,靠近俄国边界爆发了一场致命的传染病。毕业于剑桥的伍连德,时年31岁,当时担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职),电报要求他立刻到北京,即刻赶往哈尔滨,这个遥远的北方城市。
  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之后,伍连德来到了这个寒冷的城市,领导一个国际抗鼠疫小组。“一进入这个城市,立刻能感觉到弥漫在市民中的紧张气氛和不祥预感。到处是有关发烧、出血、突然死亡和尸体弃之荒野的流言蜚语”,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伍连德采取了戴口罩、火化患者尸体和严格进行检疫隔离等措施――如今这些做法被用于抗击非典、甲型H1N1流感以及今年7月在青海小范围暴发的鼠疫。在零下22摄氏度的严寒之下,除了医疗设备陈旧,伍连德还要面对传统上实行土葬的习俗和当地居民的宿命论。他的这些开创性的工作,事实证明非常有效,在四个月之内伍连德就控制住了疫情,但是在此之前这场鼠疫已经带走了6万人的生命。
  1937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国,伍连德回到了他的祖国马来西亚。此后,这个家族散居在新加坡、澳大利亚和美国。刘玲伍在美国出生并长大,几乎一个世纪之后,她重走了曾祖父当年所走的道路,她从香港的家飞往北京,再往北来到哈尔滨,参加哈尔滨医科大学――其前身由伍连德创办――一所附属医院建院60周年庆典大会及伍连德纪念医院落成揭牌仪式,来自海内外约700名官员和医学界人士出席了这一重大活动。刘玲伍说,走在伍连德纪念医院和纪念馆里,听讲解员讲述我家族的历史,我深深地感动。同时我也感到不解:时隔多年,中国为什么要纪念伍连德呢?
  刘玲伍写道,仔细想想,答案既在于伍连德功绩的不可磨灭,也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来的不断改变。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先是经过一系列的革命和社会实验,到现在走上追求富裕成功的道路,在这过程中,几百万人的命运浮浮沉沉。虽然远不及无数中国人的悲剧来得触目惊心,伍连德和他的家庭也受到各种力量的冲击。伍连德的成就长久以来被世界各地的流行病学家所景仰,但是在中国几乎被彻底遗忘。解放以后,海外关系变成了潜在的危险,伍连德的家人,包括刘玲伍的父亲在1949年逃离了中国,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害怕海外关系让他们在新中国受到连累。
  随着这个国家不断调整,是非对错和英雄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开始,模范市民要讲究家庭出身和政治思想,对党无限忠诚的年轻战士雷锋被浓缩成终极英雄的形象。
  随着现代化的速度加快,中国的偶像也开始与其他发达国家趋同:运动员、娱乐明星和企业家成了大众偶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代表着中国社会的正常化,但也暴露出日益增长的浮躁和物欲,让有些国家领导人忧心忡忡。  至于伍连德,他与政治无关,只讲服务他人,可以说他的一生超越了任何意识形态。出席哈尔滨会议的前卫生部副部长顾英奇(曾经是朱德等老一代领导人的保健医师)说:“在当今社会,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严重问题,人人都只关心个人利益、只关心钱:我们不仅能在医学领域学习伍连德,大家还可以学习他的国际精神和关心他人的品质。”  在哈尔滨,一个护理专业的学生惊叹:“她长得真像伍博士”,刘玲伍说她不介意因为是某人的家人而不是作为自己被认识。刘玲伍认为,中国政府开始重新评价伍连德,因为他们认为对伍连德的纪念能够帮助建设一个更友好更温情的社会,这带给她欣喜,她相信这将带给中国希望。(栗月静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6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