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润物细无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绍莉

  一、借助文本,领会诗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仅三十来首,每首诗的字数,也不过二十来字。这些古诗有的描写田园景色、高山流水,有的描写生活情趣、儿童嬉戏的,有的抒发情怀、表达爱憎感情,可谓包罗万千。这些诗语言精炼、意境含蓄、感情丰富、韵味优美,读懂它,首先得亲近文本。我们要依靠文本中的图画、语言、背景资料等,让学生去领会诗意。
  1.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要充分利用挂图,指导学生怀着欢乐的心情进入境界。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引导学生仔细看孩童钓鱼的神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河面,脸绷得紧紧的,身子向前倾,看着鱼儿正要上钩,过路的人来问路,他头也没有回,也不答应人家,右手摆了摆,示意问路人不要过来,怕吓跑了他的鱼儿。通过观察,学生了解了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童趣盎然的孩童形象,并充分感受到诗境的美。
  2.介绍背景解诗题。诗都是诗人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和社会处境中因感情的触发而创作的。因此,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就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等创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因此在教学古诗时,应该介绍一些时代背景,例如在《江南春》的教学中,如果我没有对南朝统治覆灭的原因加以介绍,学生是无论如何都体会不到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3.把诗句与故事情节结合理解诗意。有些诗本身就是一则故事,教师教学中把诗句与故事情节结合起来理解,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领会。如《蚕妇》一诗讲的是一位以养蚕为生的农妇进城后看到的情景,回家后泪满衣襟。那么,蚕妇进城干什么?她为什么会流泪?她是怎样想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故事情节,把理解诗句含义同感受故事情节联系起来,学生就能认识到“罗绮者”的坐享其成,“养蚕人”的艰辛和苦楚,从而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二、开辟途径,走进诗境
  
  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教师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让学生在阅读中接受美的熏陶,是古诗教学的任务。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人情”,使学生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领悟诗的意境美。在教学中,我经过多次实践,发现可用以下几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引导。
  (1)感悟诵读。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教学《出塞》为例,在了解诗歌大意后,我让学生自己去朗读、去感悟。学生朗读时所流露的情感体现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我发现,他们的反应是多元的:有的读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和无奈,有的读出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同情,有的则满腔愤慨,有的则一脸的失望。孩子们显然已经带着各自的阅读体验走进了诗歌的情境里。
  (2)为诗配画。因此,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叠嶂,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转峰回,云缠雾绕。”接着我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自然就融入诗的意境了。
  (3)情境表演。爱听故事、爱表演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有些古诗故事性强,教师便可将其利用为剧本。学生读懂古诗后,想象故事发生的地点,设置布景;想象情节的发展、变化;设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例如,学生表演《春晓》一诗中“花落知多少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像,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面对落花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的摸着后脑,大吃一惊;有的举目远眺的,若有所思;有的面露可惜的神态,还在数着落花……学生在表演前设计、推敲人物旁白,揣摩人物的过程中便自然地走进诗歌的意境里。
  
  三、创造条件,感受诗妙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还应该创造条件,加强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独特意蕴。例如,在学完一首古诗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学了这首古诗,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改一改,背一背,做一做,说一说……可以选择一项或几项你所喜欢的来做。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还将教学延伸到课外,把教学放在了一个更大的背景下进行。
  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之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一些富有创意的实践。如我经常在班级开展“每日一诗”的诵读活动,组织“诗歌朗诵会”,举行“诗歌朗诵比赛”等,通过这些途径,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使诵读古诗蔚然成风。
  诗从自然中来,从劳动中、从生活中来。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受到直观的熏陶感染,我带学生走出来,下乡村欣赏“一去二三里”,上田头体验“汗滴禾下土”,临池畔倾听“曲项向天歌”,在夜晚模仿“举头望明月”……这些活动,学生不仅乐于参与,而且加深了对诗的理解和对诗情的感悟,还汲取了古诗营养,促使学生的个性在飞扬中灵动起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091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