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增强党报新闻的可读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谢国静

  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和谐社会的舆论保障者和支撑者,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责任,具有鲜明的党性原则和政治烙印。同时,党报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也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实现“党的声音顺利上传下达”。因此,增强可读性不仅是新闻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受众和为受众服务,更是新闻宣传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般来说,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应具备对读者有益、有趣、可信、可亲四个方面的特征。有益,主要指政治上的鼓动性,思想上的启迪性,知识上的可获性,实践上的指导性;有趣,主要指题材的生动,主题的新颖,结构的灵活创新,文笔的精炼流畅;可信,主要指新闻事实的确切性,分析的科学性,概括的全面性,表达的准确性;可亲,主要指新闻的贴近性和亲和力。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如何使党报新闻做到对读者有益、有趣、可信、可亲,从而增强其可读性呢?我认为,应认真考虑以下几个环节和关系。
  第一,首先,真实性是可读性的基石。大家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无数事实说明,新闻若不讲真实性,便会失去读者的信任,其生存的基础也就不复存在。因此,新闻可读性必须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这是党的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为此,我们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应扑下身子,深入新闻一线,切忌道听途说、捕风捉影,进行失实性报道。
  其次,读者需要是可读性的出发点。读者看报读新闻,无非是想从中获得其未知、欲知信息的一种需求。这就不难看出,读者需要是新闻可读性的出发点。其实,读者与报纸间,客观上是一种供求关系。读者因需求才肯花钱买报看;报纸因为有所供,才赢得了广大读者。菜品品种对、越新鲜,读者就越多;反之,读者就越少,甚至无人问津。为此,我们站在读者的立场,增强新闻可读性。当然,强调读者需要,绝不是意味着新闻媒体为追求可读性而要牺牲党性原则,也绝不意味着要淡化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去 “媚俗迎合”,追求“卖点”。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学会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好这种关系,从而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第三,知识性是可读性的重要因素。从广义上说,新闻的内容都具有知识性。只是其强弱有别罢了。读者读报的目的之一,是要通过阅读报纸得到各方面的知识。因此,知识性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环节。要增强党报新闻的可读性,就必须增强新闻的知识性。当然,强调新闻的知识性,并非指科学本身或某行业、某领域那又专又深的专业知识报道。那样,只会导致读者面过狭,影响新闻可读性。而是指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技成果、新生事物以及涉及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知识等等。
  第四,趣味性是可读性的桥梁。从读者到新闻可读性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是新闻的趣味性。也就是说,读者对新闻爱看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对新闻有无兴趣。趣味性不仅寓于事物的个性之中,也寓于文章的表述之中。我们常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同样一句话,把它概念化,就显得空洞枯燥;若把它喻事拟人,就显得生动有趣。为此,我们在新闻写作过程中应注重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学习和锤炼,以此来收到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比如,笔者曾写了一篇关于农民增收致富的消息,此文被报社评为年度好新闻。新闻研究室的专家在点评中给予了高度评价:一是为了增强说服力,采用算帐、对比的手法,给数字以生命,让数字活起来,拨动读者的心弦。二是行文力求活泼风趣,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引语,顺口溜,令人耳目一新,使全文一下子活泛起来。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可读性,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深层效应。
  第五,指导性是可读性的归结点。提高党报新闻可读性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其指导性,若失去了指导性,提高可读性就失去了意义。新闻指导性,既包括正面经验,也包括反面教训;既包括鼓动性、激励性因素,也包括启迪性、感化性因素。一般来说,新闻指导性越强,社会反响越大;反之就越小,或没有反响。为增强新闻的指导性,我们要善于吃透“两头”,即上面精神与下面实际,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那种只顾一头,或套话、口号连篇,或“不另行文”的指示、通知、布告,或一古脑儿把上面精神往下灌的“填鸭”式报道,是难以提高新闻可读性,也难以体现其指导性。
  真实性、需要性、知识性、趣味性、指导性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共同决定着党报新闻可读性的高低。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报业竞争中,加大力度增强可读性,理应成为党报新闻改革的突破口,并以此打开新局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25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