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广西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覃 雯

  [摘要]目前,广西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新时期。随着高校“服务广西新发展”活动的开展,广西地方高校肩负着人才开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文化繁荣等重任。因此,探讨广西地方高校如何发挥好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有着现实和深远意义。文章着重对广西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服务社会;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覃雯,广西财经学院党委宣传部副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C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5-0162-04
  
  广西区党委、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开展了高校“服务广西新发展”活动,广西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广西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不仅体现教育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广西地方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那么,当前广西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如何呢?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本文通过对南宁等地的高校进行调查了解,就上述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探讨,希望有助于促进广西地方高校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当前广西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从广西社会的角度看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一是科技成果专利保护不完善。在科技成果专利保护方面,社会法律、法规在保护专利权上有一定的规定,但现实操作中,专利所有者饱受损失的现象时常发生。因此,高校教师和科技人员面对专利保护问题,有一定的不安全感。
  二是对专利入股主体利益保护不力。广西高校教师和科技人员通过专利人股的现象不是很普遍。据了解,以专利入股的高校教师与科技人员对获得的回报并不十分满意,感觉所获得的回报与自己的付出不成正比例,没有满足等价交换的要求。而针对专利的定价规范,现有法律没有成文规定。更多的还是依赖市场调控。
  2、保障机制不成熟
  一是政府的计划和拨款调控机制无法保证高校的整体利益。高校虽然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但在结合地区经济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时,仍难免受到各级政府的影响和限制。在计划和拨款调控机制方面,对于高校科研项目的申请和立项、科研经费的分配和使用、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及专利的申请等,地方政府对高校的干预过多,致使高校缺乏科研的自主权和灵活性。政府对本地区重大科技项目的垄断,制约了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而政府的计划和拨款调控主要用于招商引资、招揽人才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地方高校与经济部门的科技合作牵线搭桥考虑得较少,高等教育的整体利益得不到保证。
  二是缺乏激励机制。科学研究是一项有风险的投资,对于时间紧迫、精力又十分有限的高校教师或科技人员来说,要致力于一项高难度的科学研究,有可能最终出不了成果,这是冒风险的事情。对于出资赞助高校教师或科研人员搞科研的经济实体来说,这同样也有风险。事实上,有些企业需要高校帮助解决科技难题,但又不肯出科研经费,只想“免费乘车”,这对高校服务社会确实是一种阻碍。况且,广西风险投资保障机制缺乏,要调动地方来出资赞助广西高校的科研活动,难度很大。因此,广西社会没有从根本上激发广西高校积极服务社会的热情。
  三是缺乏科学的导向评价机制。高校服务社会是学校总体工作的组成部分。高校服务社会如何坚持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如何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这是导向的问题。高校服务社会是否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效果标准在哪里?这是评价的问题。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都涉及广西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方向与质量。而广西目前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导向评价体系。因此,地方高校为社会服务工作中还是存在障碍。
  
  (二)从地方高校的角度看
  1、办学理念中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不强
  高校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三项职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地方高校为社会服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职能的延伸,反过来又强有力地支撑着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广西部分地方高校存在着照搬和盲目模仿国内重点大学的办学理念,出现不能科学定位、目标错位、服务社会意识不到位的现象,大多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因此,地方高校如何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卓有成效地开展社会服务,值得认真探讨。
  2、社会服务的管理机制不成熟
  广西地方高校没有成立专门的社会服务部门;没有指定专任的校领导来管理高校社会服务事务,大部分学校也没有为实现社会服务而制定配套的社会服务工作规章制度或者管理办法;没有制定社会服务发展规划等等。因此,成熟的广西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服务社会的成效不是很显著。
  3、高校与社会之间信息交流不畅
  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广西有部分高校办学定位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办学类型“趋同”,办学层次“攀升”现象严重,地方特色挖掘不够;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此外,广西地方高校向社会开放的资源数量相当少,社会部门主动要求与广西地方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也并不多。这不仅造成教育内容和方法层面上理论脱离实际,而且使有限的高等教育投资效益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这说明一些地方高校与当地政府、企业间信息交流不畅,没有建立横向联系机制,缺乏沟通。
  4、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
  广西有许多地方高校虽然建制相当早,但专业设置陈旧的现象很严重,有的地方高校建校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专业设置上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地进步,如今广西的发展面临着多重机遇,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广西在国家面向东盟战略中地位日显突出,成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所以,广西地方高校要根据国家和广西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调整学科结构和优化专业设置,填补专业空白。据了解,广西地方高校不能大幅度及时调整专业,主要原因是:要设置一个新的专业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广西地方高校一时不具备条件。再者,专业方向的调整、专业范围的扩展需要经过严密的考察和研究,涉及面也比较广,要考虑的关联因素很多,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
  5、服务社会的科研实力不强
  广西目前有本科院校18所,由于办学历史及经济发展的原因,绝大部分高校从建校开始多定位于“教学型”大学,而且主要是以传统的文科类院校为主,高层次的理工类院校相对较少。因此,基础学科研究较弱,应用学科建设起步较晚,缺乏拥

有能服务社会的坚实的科研平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大,教师的教学负担也日益加重,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尤其是参与地方、企业进行合作研究、科技扶贫的主动性等方面,存在无能力论、畏难论、收益微薄论等观点,积极性不高。很多教师都是为了晋升职称才去搞项目、写论文。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的科学研究队伍组建困难,散兵游勇、小打小闹模式还是占主导地位,相对稳定的科研团队还很少。为报项目拼凑课题组成员的现象依然较多。从总体上看,各高校科研设施条件比较落后,对科研工作尤其是科研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重视不够,服务社会的科研实力较弱。
  
  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宏观调控。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1、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保护高校师生的合法权益
  为了有效地保障广西地方高校在开展社会服务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广西政府要从长远、整体的利益出发,大力鼓励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注意协调好高校、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制定并完善扶持性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保护广西高校教师知识产权,保护广西高校科学技术专利,保护师生专利入股利益分配,保护广西高校与社会合作中的合法地位等等。完善的政策法规,将有利于弥补市场准入所带来的某些缺陷,使高校服务社会真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2、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调动广西地方高校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广西政府应通过激励机制来激活广西地方高校的服务需求,使广西地方高校与广西社会之间可以通过相互满足需要来保证双方获益的良性循环。首先,要保证广西地方高校和广西社会的需求得到满足,又要使得该需求合乎情理,合乎规范,广西政府应当从政策上肯定,从措施上保障,并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如目标激励、经济激励、管理激励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目标激励为基点,经济激励、管理激励等为特色的多元化、制度化激励机制。
  3、建立科学的导向评价机制
  广西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必须坚持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如何验证广西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的服务水平?如何建立比较完善的高校社会服务体系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有助于广西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向合理化、科学化、制度化,才能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等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政府通过科学的评价来引导广西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建立广西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评价体系要能反映广西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特性,在考虑广西社会需求满足度基础上,结合广西高校自身发展情况来建设科学有效的导向评价体系。
  首先,科学的导向评价机制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来评价,一是在政治层面上,要紧扣中央的大政方针和治国方略进行评价,支持国家战略的实现。二是在政策层面上,紧扣地方高校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和改革目标的思路、政策、保障措施是否到位,与国家政策、目标要求是否相一致等进行评价。三是在工作层面上,要紧扣地方高校的中心工作和发展目标进行评价,以地方高校重点工作目标为指标重点。
  其次,评价体系要能体现多样化标准,以指导不同类型的高校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地服务社会。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类型的学校服务社会的形式不一样;高校社会服务的内容包括人才服务、科技创新和综合服务,社会服务内容具有多样性;社会对高校的服务需求具有多样性,不同实体对高校的人才需求、技术需求不一样。所以,评价体系的多样化才能突出指标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4、搭建信息平台,建立横向联系机制
  广西地方高校是广西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科学思想的重要源泉,是支撑广西长远发展的智力支柱。而广西地方高校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横向联系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彼此不能快速便捷地获取对方的信息。政府应当在广西社会与广西地方高校之间充当信息网络的建造者,组建人才需求与供给、科技需求与供给等全方位的信息平台。政府应宏观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信息平台的搭建,将广西地方高校的人才、科研成果、技术专利等全面展现出来,也将广西各界的人才需求、科技、信息等需求全面拉动起来,在高校与社会之间建立透明的市场体系。此外,政府应全面拓展广西地方高校与广西社会各界之间的联系,建立横向联系机制,牵头整合企业与高校互补资源,促进广西地方高校与广西社会的全面互动。积极培育创新基地,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使人才培养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使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
  
  (二)地方高校要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的服务观。形成办学特色
  广西地方高校要结合当前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规划和自治区关于打造14个千亿元产业和4大新兴产业的实际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开设新专业、加强校市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着力培养广西千亿元和新兴产业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急需的紧缺人才,建立科技园区和各类产业人才小高地,推动科技创新和加快成果转化,着力解决产业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科技需求和重大技术的瓶颈问题。努力做到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促进高校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1、明确办学方向,制订高校“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
  广西地方高校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其服务地方的办学方向。学校要办出特色和水平,必须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地方性”是广西地方高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之一,也是地方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主体思路应该凸显于服务地方的大学精神,根据地方政府的宏观规划,了解地方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全面排查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科研项目研究和开发运用等情况。结合学校优势,确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办学目标及发展方向,制订学校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并纳入本院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工作内容,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各领域给予充分体现。例如:广西大学决定实施广西新发展紧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区域性国际化大学建设三大工程,从专业结构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技术研发中心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国际合作交流等多方面制定措施,落实责任单位和负责人,全面参与和服务广西新发展。
  2、成立社会服务工作专门机构,建立社会服务的体制机制
  广西地方高校应成立社会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社会服务工作处(中心),统筹规划和具体实施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在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共同制约下,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行政调节为辅,高校主动服务,区域社会积极依靠的高校与区域社会的双向互动、良性循环的、充满生机活力的高校社会服务机制:一是导向机制。广西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

要结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学科专业、科研主攻方向的调整,引导教学科研人员结合社会经济问题、技术问题进行应用研究和咨询服务工作,使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方向最大限度地与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相一致。二是激励机制。要给教学科研人员开展社会服务提供时间、信息、经费、实验设施等方面的支持;要将参与社会服务的教学科研人员的实绩,作为晋升职称和工资级别、获得奖励的条件之一;教学科研人员的社会服务成果和业绩以适当标准和比例折合计算工作量;对于社会服务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服务参加者根据其实际贡献大小按一定比例提成。三是分配机制。高校创办的企业,教学科研人员可以用专利或技术参与分配;科技人员利用社会服务途径领办、承包、创办科技企业和文化实体等,要根据效益自主分配;科技人员社会兼职所得收入,学校予以承认并给以支持。
  3、积极开展科技研发和科技攻关,全面提升服务社会的科研实力
  广西地方高校要使科研真正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不断强化自己的科研优势;必须积极主动地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将地方各行各业的科研难题作为学校科研的主攻方向,通过“校市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使高校的科研成果成为企业竞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为此,地方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充分依托自身的人才、学科、设备等方面的优势,把科技支撑作为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积极开展科技研发和科技攻关,不断实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例如,广西工学院在“服务广西新发展”行动计划中,立足于广西工业中心办学的优势,加强校市校企合作,建立了柳州市中小企业公共技术促进中心,构建起设计制造、生化技术、企业管理三大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平台,更好地服务柳州市中小企业和广西工业新发展。此外,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目前国家和政府出台的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各项政策,不断深化校内科研体制的改革,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制定健全的管理政策,发挥高校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作用,尽快实现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升服务社会的科研实力。
  
  [责任编辑:霁 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63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