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低收入农户的贫困原因及改善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丽娜 崔坤鹏

  本文对浙江温州观美镇农村的低收入农户进行了相应的调查,调查过程中了解到低收入农户在全镇户数所占的比例为29%,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若不能有效的改善农村低收入农户的经济水平,势必会制约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导致低收入农户贫困原因
  
  低收入农户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收入少,正常必需的支出相对收入又较多,导致不能解决农村人口所面临的就医难、养家难、子女上学难的三难情况。调查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对农户进行采访。根据调查,了解到了导致农村低收入农户贫困的主要原因有:
  1.缺文化致贫
  在调查过程中低收入农户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文盲的群体较多,这是低收入农户致贫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为缺少文化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而观念落后是致贫的根源。贫困地区有一部分的低收入农户对商品经济至今还很不习惯,他们一贯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冒险外出经营工商业;而且许多农户存在着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信心和勇气等现象,把希望寄于“老天爷”――风调雨顺。并依靠国家支援、救济的思想比较浓重,以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
  2.因病、残致贫
  在暑期调查过程中大部分的低收入农户健康状况差、就医难,因病因残致贫。调查的60户中,有残疾人口的8户,占13% ;由于经济困难,有病不能及时就医的52户,占87%。调查中发现,有病无钱医治,不管不问的贫困户在农村比较常见。目前农民看病就医保障体系才刚刚起步,农民看病就医的费用,大部分还是由自己支付,常年看病就医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如果病稍大一点,一般的低收入都负担不起。得了大病,只能听天由命。此外,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也需要就医治疗,有的虽不再花钱救治,却也失去了劳动能力( 有的还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有的甚至瘫痪在床,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还需要人照顾,即使家庭其他成员想外出打工也就不可能了。在贫困地区,农户收入本来就少,若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大一点的病,就会给贫困的家庭带来更加贫困。另外家庭成中有残疾,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根源。
  3.因上学致贫
  调查表明,因子女上学而致贫是低收入农户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现在,小学和初中由于免除了学费,对低收入的家庭而言,经济压力不是很大,但一个中学生一学年的学杂费大约一千多元。有2个孩子的农村家庭比较普遍,如果有2个孩子同时上学,对收入不高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孩子考上大学,一年要花一万多元,一个贫困家庭更是难以承受。许多家庭为了孩子上学,只好贷款、借债,有的甚至借高利贷,这些家庭因此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政府救济覆盖面小。目前,我国农村各类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的数量仍然较多,尽管每年国家都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救济扶贫,但仍有许多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得不到救助。有的地方因贫困人口多,便采取轮流救济的办法,这样有的困难户就会因失去救济难以生活。有的得到了,也是救急不救贫,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上学致贫也是一种新的贫困原因。
  4.老龄、寡居、独居者比例高,缺劳动力致贫
  我们调查的碗窑美村、楼下村、顶洋村和仕生村的总人口有756户中, 60岁以上人口152户,占20%,老年人寡居、独居的占84%,生活环境相对较差。调查中发现,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中(有病、残家庭除外),老年人占的比例较大。756户中,五保护和丧失劳动能力的有87户,占11% 。这部分家庭主要是他们的子女大都已单过且家庭状况也不是很好,想帮忙的也没有条件,只能提供一些粮食来基本解决老人的吃饭问题。也有一部分子女养老意识淡薄,不管不问,还有的甚至虐待老人。这些老人一般都单独居住,活动极不方便,生活比较困难。随着农村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困地区的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收入远远高于务农的收入。而缺劳力户则无法走出去打工挣钱。
  
  促进贫困农户收入增长的对策建议
  面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何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多渠道增加低收入户的收入,达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是我们全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1.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农业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一是要在低收入农户中,改变广种薄收的经济模式,提高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度,通过对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增加就业,实现增收。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是一项低投入、高回报、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适宜贫困地区发展的富民产业。在畜牧业发展上,要实现新的突破,多发展“食草型”动物,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同时要加快畜牧业的市场建设、防疫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为畜牧业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延长农业产业链,让从事农产品种植和加工的农民从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2.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
  重视文化建设,实施科技扶贫。贫困地区文化大都比较落后,文化贫困是农民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又是影响脱贫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是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扶贫工作要针对该地区的实际情况,专门安排文化扶贫资金和项目,不怕农民学不到,就怕我们想不到,要制定完善的中长期文化科技扶贫规划,对贫困地区农民进行分期分批的培训,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尤其是要对农民进行实用的科技培训和职业基本技能培训,帮助和指导农民科学种田,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同时,针对因上学致贫现象,政府可以在扶贫资金中专门设立一块奖学基金,用于帮扶贫困地区孩子上学。从战略高度认识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低收入户增加收入的长远基础。一是努力普及初中教育。必须把发展教育的重点放在普及初中教育上,努力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解决部分少年儿童不上学和中途辍学的问题,防止新一代文盲人口的产生。二是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对一些上过小学、初中或高中的农民进行职业培训,传授给他们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争取几年内使每个低收入家庭都有一个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和经营特长的劳动力,这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既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又有长远的作用;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中等专业学校、农民职业中学,培养一批中级层次的人才,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3.加大扶持力度,转变扶贫方式
  加大政府投入,改善生存环境。自然条件差是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今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工作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存环境仍然是重中之重。政府在进行扶贫决策、安排扶贫资金时,首先要照顾到人的生存环境问题,要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地区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贫困农户由于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维持简单再生产都比较困难,要想扩大再生产依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的。对于贫困户,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拨款。同时,改变面面俱到的救济式的扶贫形式,“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4.积极组织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组织农民外出打工,帮助脱贫致富。随着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愈来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逐步脱贫致富。但在目前,贫困地区的农民外出打工基本都是自发的、盲目的、无序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社会治安、农民自身安全、经济保障等。因此,政府要在引导农民外出务工方面进行合理的指导,要合理地有组织地引导农民适时外出务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加快劳动力转移是低收入农户快速增加收入的首要措施。低收入农民家庭一般有较多剩余劳动力,但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比较差,转移的劳动力较少,所以,转移劳动力是快速提高收入的首要途径,也是一条捷径。
  5.逐步建立完善、高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农民后顾之忧。贫困地区因病、因残致贫的是贫困的重要原因。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还比较弱,农民抗风险能力差。因此,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农民后顾之忧,对低收入人口来说尤为迫切。搞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基本生产权益的迫切需要。低收入群体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救助和有力扶持,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相关政策,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体系,保证低收入农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在所有贫困原因中,因缺文化、因灾、因病残、缺劳力是形成贫困的重要原因。其中缺乏文化、自然灾害和环境恶劣是致贫的最首要的原因;其次是因病、残致贫。缺劳力和因上学致贫是新的时期下的两种贫困原因,这两种原因计划经济年代比较少见,即使有,也不明显,只有到了九十年代后期这两种贫困原因才变得突出。也许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两种贫困原因还会有所突出。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89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