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上海技术市场的发展及其特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 彦

  技术市场是要素市场的一部分,是技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涉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技术交易活动。在我国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技术市场不仅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种市场,也是围绕科技创新、为科技成果转化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
  
  一、发展阶段
  
  上海技术市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为起步阶段,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为形成阶段,从90年代中期至今为完善阶段。
  (一)起步阶段
  标志事件是科研成果开始有偿转让和一批技术市场相关机构的成立。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改革刚刚起步,上海的一些科研单位试行了经费的“预算包干”和科研经济合同制,面向社会以有偿方式转让科技成果和承接委托科研项目,以获得部分经费收入。这些举措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行政指令下达科研任务和推广科技成果的局面,技术成果不再停留在“礼品、展品、样品”上,“技术是商品”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科技成果开始有偿转让,意味着技术市场的萌芽。
  1981年和1982年,根据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提出的要组织好科学技术“由实验室向生产转移、单纯军用向军民兼用转移、沿海向内地转移、国内向国外转移”的“四个转移”精神,上海先后举办了轻工业和手工业科技协作交流会,以及全市综合性的科技协作交流会,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洽谈及成交机会。1983年5月,上海成立了全市第一家从事技术市场方面的工作机构――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并带动了上海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上海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等一批技术市场有关机构的成立。到1984年底,这些单位先后举办了激光、微电子、节能、信息等专业性和全市科技交流或交易会10余次,参加人数达15万人次,当年全市技术贸易达1.8亿元,初步形成技术市场。
  (二)形成阶段
  标志事件是多渠道、多层次技术市场网络的形成和上海技术交易所的成立。
  以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为代表,全市各大系统陆续建立了本系统本单位展示各自技术成果、进行技术交易的常设场所。至1989年,已形成1200余家技术经营机构、中介机构、民办科研机构组成的技术市场网络。技术交易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辐射全国46个省市和地区,并出现了技术市场与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相结合的最初形式。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以后,上海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推动了技术市场的发展。1993年12月30日,经过几个月的筹建工作,由国家科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批准成立的上海技术交易所正式开业。技交所被称为技术市场的“龙头”,作为全国第一家国家级常设技术市场,其宗旨致力于促进跨地域、跨行业、跨组织规模间的技术交易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为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完善阶段
  标志事件是上海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建立。
  上海于1996年建立了上海产权交易所,最初的职能主要是经营国有产权交易,以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1998年《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18条”)明确,建立上海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以促进对科技企业的股权投资和产权交易,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进程。1999年12月28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综合性技术产权交易所――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成立,意味着上海促进资本在高新技术领域进入和退出的有形产权市场的形成。
  
  二、政策与措施
  
  技术市场是联系科技与经济的桥梁,其发展程度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和所处的体制机制环境密切相关。根据中央的精神和部署,上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了技术市场的发展,推进了科技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
  (一)加强市场管理
  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确定的“开放、搞活、扶植、引导”的方针指导下,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技术市场的开拓和发展予以充分重视,作为当时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来抓。1986年,上海成立了由市科委、市经委、市建委等十多个部门组成的“上海技术市场协调指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并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当年市科委、市体改办还发起组织了三次有关技术的研讨会,从观念上、组织上、认识上为发展技术市场创造良好环境。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市委、市政府把“加强科技服务支撑体系的建设”列为本市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通过资源整合,使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各机构相互紧密联系,形成合力,取得协调工作的效果。1992年,市科委与财政、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探讨解决上海技术市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上海技术交易所成立后,技术经纪人事务所、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创业中心等一批机构相继成立。1995年,市科委对原从事技术、人才市场管理的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进行了职能和管理模式的调整,对上述科技中介机构进行统一归口管理。2001年,又进一步整合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形成“两所两中心”。它们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密切配合,成功举办了“两岸中医药学术研讨会”、“WTO与国际商务与贸易技术论坛”、“沪港技术与资本联动研讨会”等一系列大型活动。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将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认定为高新技术成果产权交易的唯一平台,经其认定的项目,如需要融资或产权交易的,都会推介给技术交易所,在交易所完成的交易中,经转化中心认定的项目达40%。
  (二)建立常设场所
  1、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成立以来,一是建立供技术查询与交易的全国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及能够实时反映技术交易情况的实时信息显示。目前上海技术交易所的项目库中储存了近万条技术项目信息,涉及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对外建立“上海技术交易网”、“上海技术交易信息系统”和“联合国中小企业技术交易网”三个服务网站;编辑出版中英文的《信息专递》和《项目汇编》,开通远程可视电话,为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和投资机构提供技术交易信息和渠道。并根据市场需要或供需双方具体要求,不断探索技术转移新模式,如与行业协会等相关单位联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会展结束后采取“技术留售服务”等方式,为供需方牵线搭桥,帮助配兑。二是组织各类技术交易活动,促进成交。其中既有根据市场调研情况所组织的专题技术活动,也有面向本市、跨地区和涉外的交易活动。既有上市技术的介绍会、攻克技术难题的招标会,也有样品(机)展示会、交易洽谈会等,还组织会员单位有选择地参加国内外各种博览会、交易会。三是设立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技术经纪人事务所、专利事务咨询室、法律事务咨询室、技术合同仲裁机构等,为整个技术交易过程提供配套服务。
  2、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结合了技术市场和产权市场的优势,以服务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融资为主要任务,同时具有产权市场的相关功能。一是促进了企业家、金融家和科学家联手,使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技术资本各展所长,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二是向中小科技企业敞开市场融资的大门,不设资产规模,不计盈利指标,而是“以成果论英雄”。中小科技企业以技术成果作无形资产,或出让部分股权产权,就可以换取一定的转化资金,从而帮助企业平稳渡过生存危险期。三是在国有资产股权交易中开展“包装策划”和“打包出售”,提高国有资产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促进国有集体类产权增值。四是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上海技术产权拍卖有限公司、上海高地信息网络有限公司、上海知本技术产权交易咨询有限公司等,为科技企业和成长型企业,以及国有资产调整提供包括咨询培训、战略重组、企业融资、上市交易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企业发展期的各种需要。

  2003年12月18日,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和上海产权交易所合并而成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联交所在上述两所的运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服务,打造集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市场平台。同时也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选定的从事中央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指定机构。它通过遍布海内外的网络分支机构,为各类出资主体提供投融资服务,是上海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完善制度建设
  20世纪80年代陆续由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了《上海市民办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机构管理规定(试行)》、《上海市技术转让实施办法》、《上海市科技拨款管理办法》、《上海市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对发展技术市场进行了制度上的探索和规定。90年代初,制订《上海市技术合同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支持科技进步的财税政策的规定》、《关于扶植技术市场的有关补充规定》、《上海市技术经纪人管理办法》等,规范技术市场的行为,对参与技术交易活动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提高对科技人员奖酬金的比例。成立上海市技术合同仲裁委员会。90年代中期,颁布实施《上海市技术市场条例》,制订《上海市技术市场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上海市技术交易服务机构许可证暂行办法》等相应配套规章,进一步加强技术市场的制度框架建设。同时建立基层单位初审、各技术合同登记处认定和市场办专职管理三级管理体系,并对技术合同登记人员实行上岗培训,对技术市场管理人员和经营干部实行职业培训,对技术经纪人实行业务培训,从各个层次保证了技术市场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特点与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在上海经济与科技进步的步伐中,技术市场贡献了重要的力量,但就其本身而言,作用是间接性的、服务性的。它或者为科研与生产提供了联系的纽带,或者调动了智力、技术、资本的活跃度和积极性,它促进了各种组合的不断选择,从而形成科技与经济最大结合效益的最优组合状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经济与科技体制改革的成效。
  (一)开拓性和代表性
  上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对技术市场的探索,曾建立全国首家以转让国内外待批专利技术为主的技术转让商店。上海技术交易所是全国第一家国家级常设技术市场,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上海率先制定并实施了技术市场的地方法规《上海市技术市场条例》,并在全国最早培养技术经纪人,实行技术经纪人资格准入制。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是国内第一家技术产权交易机构,无论是交易规模还是活跃程度,都居全国前列。
  (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
  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是上海技术市场发展的又一特点。通过技术市场的发展,上海与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单位建立了技术交易关系,其中江浙两省为数最多,同时还在科技兴农、科技支边、科技扶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两个常设交易场所的建立,为跨行业、跨地区、跨“市场”的技术交易搭建了平台。
  上海技术交易所借鉴“日本技术交易所”的模式,实行会员制,至今已发展国内会员400多家,分布在全国各省市,形成了遍及全国的技术交易网络。同时拥有遍布日本、美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合作伙伴。2001年5月,由上海技术交易所提议,率先在天津、武汉、沈阳、上海四家国家级技术交易所间实现了技术项目委托代理制,后又将这一合作形式推广到重庆、成都、兰州、北京等技术交易机构,使全国各地的先进适用技术汇集到上海技术交易所,促进了区域间的技术转移和交易。
  (三)科技含量不断升高,技术供给逐渐以企业为主体
  1992年至2006年,上海技术市场不断完善,技术合同成交额逐年增长,累计成交额达1300多亿元。特别是1999年以后,增长迅速,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0%,最高增幅一倍多。单项技术合同的平均成交金额逐年快速上升,技术含量逐年提高。成交技术合同的结构从1999年起也有明显变化,1999年前,成交额的80%是由技术服务和技术开发组成的,20%是由技术转让和技术咨询组成,而1999年后,这种构成的80%是技术转让和技术开发。这说明上海科技创新的动力增强,其中政策导向起了很大的作用:享受国家优惠的项目中,只有技术转让是可以同时享受两项优惠的,2004年经认定登记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额103.63亿元,根据政策可免征营业税5亿多元。2004年7月《行政许可法》实施后,上海市也从2005年起取消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费,再次降低了企业的商务成本。
  从技术供给来源看,20世纪90年代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技术供给方在技术交易金额中的比重占60%左右,但比例呈下降趋势,下降的幅度与企业提供技术交易金额比例的上升幅度几乎是一致的。从2000年起,企业提供技术交易的金额首次超过高校和科研机构,而且继续呈增长趋势。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上市公司也是主力军,2001年上市公司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55%。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交易是活跃交易的重要力量。上述事实表明,企业已逐步成为上海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技术与资本、产业因越来越紧密的结合而产生1+1>2的经济效益时,上海的技术市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 责任编辑:白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20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