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俊民 赵硕

  【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全社会全方位的力量整合,其中,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维度。文章从就业能力的视角,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探究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问题 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重要性分析
  择业能力。择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根据自己和社会的需求选择就业岗位的能力。良好的择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做好职业规划有两个前提,一是自我认识,二是对市场需求的认识。自我认识是大学生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和评估,通过对自己的性格、兴趣,以及优缺点等的分析和把握,确定自己的就业意向;对市场需求的认识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了解就业供需情况,可以帮助大学生准确确立就业目标,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满意度。
  岗位竞争能力。岗位竞争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实现就业目标和获得就业岗位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专业技能、求职能力三个方面。大学生的优势在于具备较高的知识素质,其较好的学习能力可以较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大学生要扎实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提高专业操作能力,以提高自己在岗位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大学生求职能力非常重要,准确把握岗位信息,并针对岗位需求适时适当推介自己,可以大大提高自己在岗位竞争中胜出的可能性。
  职业发展能力。职业发展能力是大学生向优秀劳动力转化的关键点,是指大学生从业后,保持工作、实现自我提升的综合能力。要在职业中寻求发展,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是基本工作能力。要在更为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和较高的业务水平,即一定的智力因素外,还要求其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调能力、执行和管理能力等非智力性因素。因此,要在职业中寻求发展,是对从业人员智商和情商的双重考验。
  一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以及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大量再就业人员、职业技术人员等大规模投入劳动力市场,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更倾向于招聘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文凭”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再也无法成为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拥有学历高平台,同时要提高就业能力,增强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针对市场需求,准确锁定就业目标,避免在择业、就业上的盲目性,突出大学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势,使高校毕业生顺利实现学校和社会的衔接。
  二是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社会认可度。伴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劳动力待就业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面对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高校逐渐将提高就业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心目标。高校不断转变人才培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成为增强高校竞争力的关键。同时,就业率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情况越来越成为家庭和社会评价该高校的重要尺度。
  三是有利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要顺利实现就业,就必须满足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这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知识素质和理论水平,还要求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以达到用人单位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发展目的。同时,在职业中的发展还要求大学生具备更多的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团队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增强对社会和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在推动自己职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企业和社会的进步。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学生:积极就业,主动提升就业能力。第一,转变就业观念。根据大学生就业意愿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大学生就业意愿主要集中在:追求“铁饭碗”,如考取公务员、入职事业单位等;向往环境好、收入高的单位;向往大城市,追求体面工作;存在着“从一而终”、“一劳永逸”的观念。①这些传统的就业观念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实现个人价值的过分关注和对社会价值的漠视。为满足社会需求,大学生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主动创业的观念,树立到社会需要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
  第二,做好职业规划。如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盲目就业的现象,没有清晰的职业构想,直到临近就业才意识到自己就业能力的欠缺,这时候往往犹豫不决、错失工作良机,或任意择业、放弃专业选择。因此,大学生为了更好地就业,在大学之初就应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兴趣,并通过对就业市场的理性分析,结合家长和老师的指导正确选择专业和就业方向,根据职业和社会所需做好学习规划,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第三,提升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的核心能力。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包括专业技能的锻炼。此外,大学生还应增强实践能力,将学习的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专业操作能力,是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方面。除此之外,更多地把握实践锻炼的机会,参与和组织活动,投身志愿服务,积极实践实习,在课堂外增强与人交往和组织协调的能力,也是实践能力的重要表现。增强实践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高校:面向社会,改进大学生培养模式。一是针对社会需要,改进专业课程设置。高校应摒弃落后的教育模式和内容,分析就业市场,针对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改进专业课程的设置,如增加实践类科目,开设有关社交技巧和面试技能的应用性课程等,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兴趣,鼓励学生选修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科目。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其在就业竞争中获得主动。
  二是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就业指导。首先,高校辅导员应高度重视,不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帮助改进,并督促实施,使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成为学生的规划书,还成为辅导员帮助学生的说明书,使就业指导工作贯穿高校教育始终。其次,开展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比如,让有特殊就业故事,在职业发展中取得一定成绩的校友现身说法,与在校生进行经验交流;开展企业进校园活动等,让大学生真切了解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标准,有针对性地提升就业能力。   三是利用多种资源,提供实践机会。为提高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高校要利用多种资源,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联系实习单位,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实习实践,大学生可以提升自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同时,能够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以应对在今后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
  政府:主流引导,搭建大学生就业平台。第一,加强就业市场宏观调控。首先,科学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规范就业市场,完善就业市场的法律法规,尽快建立规范统一的就业市场和就业保护机制,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保证毕业生基本利益,促进就业市场公平竞争。②再次,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管理,发挥人才市场对大学生就业的信息反馈功能,通过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筛选,举办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人才交流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几率;完善大学生档案管理和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切实发挥人才市场的中介功能。
  第二,提供就业政策等相关保障。近些年来,政府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鼓励大学生参加“三支一扶”活动。可这项本是造福多方的活动却频频遇冷,很多大学生宁肯暂时待业,也不选择下基层,这不仅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更存在政府政策导向的问题。政府应出台并严格执行相关政策,保证大学生的基本权益,特别是积极参加“三支一扶”的毕业生,要对其提供物质、政策、法律等各方面的保障,切实落实优惠政策,让大学生放心到基层就业。除此之外,政府为缓解大学生就业,还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放宽大学生个体经营的市场准入,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第三,营造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三个公平”,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可见,公平在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其不仅保证了人民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在就业市场中我们也应积极倡导公平,为大学生就业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如:在招聘中杜绝性别歧视,男女平等;选拔时不只看“名牌”,给更多普通高校毕业生以平等竞争的机会等。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课题“河北省高职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质量提升研究”和河北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课题“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01301024、12456224)
  【注释】
  ①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吉林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全力:“国外大学生就业模式及对我国就业工作的启示”,《北京教育》,2007年第3期。
  责编/许国荣(实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44731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