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辩证评析僧肇《物不迁论》的运动观和时间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明真

  摘要:依据僧肇《物不迁论》文本,围绕僧肇“物不迁”三个字,分析僧肇“物不迁论”的立论根据,评析“昔物不至今”这一句话的论证过程;并以时间和运动的辩证关系作为评论角度,评析僧肇处理时间和运动关系的思维路径。
  关键词:物不迁;昔物不至今;时间;运动
  中图分类号:B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僧肇这篇佛学论文以“物不迁论”命名,犹如众矢之的吸引了古往今来很多人的注意,或赞赏或反驳或客观分析。此文欲围绕“物不迁”三字,分析僧肇的立论依据和论证思路,试图清晰呈现并探讨他的佛学逻辑。
  通过分析全文七段文字,我们发现僧肇立论的根据,一个是“昔物不至今”,一个是“事各性住于一世”,实际上“事各性住于一世”是“昔物不至今”的衍生观点,所以重点就落在 “昔物不至今”。下文来分析僧肇是如何一步步论证以得出这个结论的。
  世俗中的人从经验的角度看到的是一个“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变幻不息”的世界,僧肇“谓之不然”。佛教中人同样从变化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看到的则是一个变化莫测、虚幻不实的世界。孔子临河发“逝者如斯夫”之叹,佛门中人则看到人的生命的消逝更速于水之湍流不息,在佛的亲自教导下悟到世间万物千变万化,惟有佛性是恒常的;通过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世界不过是许多关系的集合体,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万物只是幻象,惟有佛性真实无妄,如小乘认为“未来来现在,现在流过去”,万物现象在变,本体不变。世俗中的“有物流动”之说,在佛教中叫做“诸行无常”,僧肇《物不迁论》开篇就予以驳斥,因此,《物不迁论》是对世人主动说的一种清算。
  有破即有立。僧肇这样认为:“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肇论·物不迁论》)以僧肇的说法来解读,即常人所说的昔物不至今,是从不来的角度说的,即过去的事物和现在的事物是不同的,过去的事物延续到现在,变成了现在所看到的事物,同时过去的那个事物已经消失了,现在的事物不再是过去的事物,可见事物已经变动了,所以不是静止的。向秀、郭象便主张万物瞬息即变,事物之间没有前后连续的关系。他们说:“当古之事,已灭于古矣,虽或传之,岂能使古在今哉?古不在今,今事已变,故绝学任性,与时变化而后至焉。” (《庄子·天道注》)随着前一时刻时间的流逝,存在于那个时间段的事物也跟着消失。“夫时不再来,今不一停,故人之生也,一息一得耳。向息非今息,故纳养而命续。”(《庄子·养生主注》)认为向息和今息不同,向和今没有延绵连续的关系,这就否定了事物运动在时间上的连续性。过去已逝便不再来,现在也不能暂住,存在于过去的事物已然逝去不会再来,现在的事物也不会停止不动,万物随瞬即逝新新不已。僧肇则是从事物不会消失(不去)的角度讲的,即过去的事物存在于过去而不会延续到现在。就这一点来说,僧肇和向秀、郭象在思想方法上有某些相似点,都将过去、现在、将来看成孤立的时间段,只是一个由不连续得出了变化的观点,一物即死,一物即生,新新而续,没有停顿。一个则得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事物各自在其时间段内停驻,不来亦不去,这是一个涉及到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关系问题的论题,僧肇的立足点即在时间的间断性上。
  僧肇言:“何则?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覆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肇论·物不迁论》)过去的事物存在于过去的时间,即使存在得真切,在当下的时间内却找不到存在的痕迹,这样说来,现在和过去的时间是间断的,现今就是现今,不包括过去,过去就是过去,也不曾延续至今。
  这里涉及两个时间段,向(昔)、今两种事物,向物(昔物)与今物;四种活动,求向物于向、责向物于今、求今物于今、责今物于向;结果也有四种,不去,昔物自在昔,不来,昔物不在今,不去,今物自在今,不往,今物不在昔。不去不来,就是不迁。我们可以形象地设想两个方格子,一个是过去的时间,一个是现在的时间,过去的时间里放着昔物,现在的时间里放着今物。两个格子各自独立存在,互不往来。僧肇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然,非其言也。”(《肇论·物不迁论》)一个是出家前的梵志,一个是白首而归的梵志。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回到梵志出家前的那一段时间里,我们见到的是一个年少的梵志,无论何时邻人想起那段时间,那个梵志都历历在目。他确确实实是存在的,永远停留在那个时间里。犹昔人与非昔人,点明过去与现在不相往来,本质都改变了。
  僧肇是一个论说的高手,在譬喻之后又用反证的方法进一步阐述他在上面提出的结论,从古今时间角度论证事各性住于一世。“今若至古,古应有今;古若至今,今应有古。今而无古,以知不来;古而无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于一世,有何物而可去来?” (《肇论·物不迁论》)依据僧肇的推理,如果当下可以追溯到过去,那过去就会涵盖现今的事物;过去如果可以持续至今,那现今也包含过去。然而在现在的时间里不能找到过去的事物,可见过去不曾至今;在过去中如果不包含现今的事物,则现今也未曾回到过去。所以古不至今,今不至古。僧肇之所以划分古今之时间,即是为了区分古今事物,使过去之事物存在于过去,现今之事物存在于现在,彼此之间并无联系。这样便得出结论“事各性住于一世”。
  通过以上的分析,僧肇的集中点就在于昔物在昔时,今物在今时,永世常存互不相往来。对它概括一下,就涉及到这些概念:物质(昔物、今物)、时间(昔、今)、静止和运动。
  僧肇《物不迁论》讨论的是世间实物的变迁。凡是和世间实物有联系的道理,佛学普遍将其定义为“俗谛”。通常情况下,世人都认为事物变化无常,自古至今,将时间看成是由不可分割的相互接续的刹那延续组成的。僧肇反其意而行之,从“不迁”来看待世间万物,并给这种“不迁”论述以道理。这种道理之所以成为可能,缘于僧肇使用了分割法,他将事物无限制地分割分化,以致事物达到最小之情状。这种方法,跟现代数学中求极限之方法无二。当事物趋于无限小之状态时,便会呈现出本质之态,而“无”就是这种状态的描述。事物所谓“迁”还是“不迁”,其实就相当于平常所说的“动”还是“静”。当“动”被分割至小之极限时,也就转化而成为 “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033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