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书香中国”少不了经典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海法 侯之兰

  十八大工作报告在描绘未来中国愿景时提出要建设“书香中国”,营造全民读书的浓厚氛围。的确,在知识经济勃兴的今天,阅读已不仅仅关乎个人的修身养性,更攸关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因为,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欠缺将极大地损害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活力的源泉。有一个严峻的事实我们不得不面对:当代世界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乃至生活方式创新的源头大多不在中国,我们更多的是扮演了一个学习者和追赶者的角色。在此背景下,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阅读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只是在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引起“深阅读”和“浅阅读”等阅读方式的深层变化。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出版图书32.8万种、71.4亿册(张),较2011年增长1.4%。可是人生有涯,知识无限。一个人穷其一生,也只能领略知识海洋极其微小的一点一滴。况且这些书籍就其品质而言,芜杂纷繁,良莠兼有,可谓优秀与平庸齐舞,极品共垃圾一色。如何珍惜生命,在有限的年华里,最有效地汲取人类文化之精华,不断丰富自己、提升生命质量和品位,这是每个现代人都面临的、不可回避的命题。
  关于读什么书的问题,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有这样的深切体会: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我这两年一直在书房里做减法,每年会清理出一批书来送给一些学校,现在把书架清理得就剩一百多本书,都是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因为每次拿起一本书来,还没有读一半就被别的事情打断了,等你下一次拿起另外一本书来,又把前面的书忘掉了。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
  著名书评人止庵在这一点上与莫言的看法可谓一致,他在给人的读书建议中说:第一,不要读太新的书,太新的书需要时间的考验,往往去年的热门书籍到今年就销声匿迹,时间的考验能让一本书的生命力爆发。第二,别给自己设障碍,无论什么样的书籍都可以尝试,不要因为虚设的门槛失去接触好书的机会。第三,在做到以上两点的基础上,选择经典、有定评的书籍。
  既然经典如此重要,那什么样的书才算经典呢?经典就是各个知识领域中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同时也是最有价值的书。尤其是那些具有原创性、奠基性的著作。如“四书五经”、《史记》、《唐诗三百首》、《资治通鉴》、四大名著、鲁迅的作品等,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经典;《荷马史诗》、《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资本论》、《热爱生命》、《物种起源》等是国外的历史文化经典。
  经典禁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典虽年代久远但却历久弥香。经典,是人类精英创造的弥足珍贵的文化精神财富。它的存在,必然有悠长的历史支撑,它的奇异独特的价值,是经过时间长期沉淀下来,从而为最广大的公众所确认的。经典,是熠熠闪光的智慧珍珠,它开启人的心智,丰富人的想象,鼓舞人的斗志,照亮人的前进道路。经典,会使人任何时候不气馁,充满拼搏勇气和生活信心。经典,会使人变得善良、高尚、大气,保有一颗拳拳爱心,拥有宝贵的、和谐社会必需的悲悯情怀。经典,会使人逐步戒除浮躁,变得神稳心静、从容淡定。
  建设一个“书香中国”少不了经典。经典要随时读,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如不及,犹恐失之”:韩愈讲“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欧阳修曾有所谓读书作文有“三上”,即“马上、枕上和厕上”之说。经典要随时读,因为“三日不读,手生荆棘”。经典还要反复读,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它不但历久弥新,而且常读常新。经典之书,不同年龄读会有不同的体会,不同境遇读会有不同的领悟。这就是所谓“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生巧,巧而后出新”的道理。经典更要在用中读。“经世致用”是中国文化的传统,人们不赞成“青灯黄卷,皓首穷经”,而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说:“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这是对于学习和实践关系的完美论述,同样可以用来指导我们阅读经典。
  读经典,于个人而言,可以广见识,明事理,受熏陶,善莫大焉;对社会而言,如果读经典形成风气,则可教化民众,端正风气,提高全民族精神文明素质,更是功德无量。因而,读经典活动值得提倡推广,但愿能蔚然成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0940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