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性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白小光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形式。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适应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要求,服从并服务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组织实施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的增强,提高其职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帮助其实现从校园到职场再到社会的顺利过渡。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6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68-04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方向。中央及有关部门已颁发一系列文件,对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明确要求。但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开展情况并不理想,甚至面临一些困境。导致该情形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在以就业为导向,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主旨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及其实践教学对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到,致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可有效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质。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形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教师主导下,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依据课程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引导大学生能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积极体验社会现实生活为基本手段,旨在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优化其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实现教化与内化、知与行相统一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方法,思政课实践教学并非单一概念,而是各类具体实践教学行动方式、组织形式、实施途径的统合表述或一般概括。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遵循一定的教学理念和原则,承载一定教学内容,引导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旨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来体现。这些教学活动构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它和课堂理论教学形式相区别,但绝非与其格格不入,可以穿插结合;第二,它的主题须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否则不属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第三,它须是思政课专、兼职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有严密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考评措施;第四,它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其积极参与、主动体察;第五,它有相当的教育教学严肃性。可采用一些寓教于乐方式,但要防范当前社会文化发展中泛娱乐化不良风气的侵袭。那些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当做游山玩水、娱乐消遣,淡化教育教学主题,消散深度意义思考,放弃社会责任拷问的观念和做法是极其错误的。只要符合以上原则,一切旨在引导学生拓展知识、运用理论、掌握方法、锻炼能力、体验社会、了解国情、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都应归属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范畴。
  笔者仅以场域不同,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划分为四大类:一是课堂实践教学。包括案例分析、讨论、演讲、辩论、观看视频、模拟教学、道德小品表演等;二是校园实践教学。包括阅读实践、专题报告、模拟法庭、校内调查访谈、校园文化活动(如爱心工程,“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歌咏比赛,电影周,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等)、社团活动(如时政学习交流、心理健康沙龙、办报办刊、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校园环保行动等)、课题研究等;三是社会实践教学。包括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基地教育、勤工助学、“三下乡”、“四进社区”、法院庭审旁听,与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活动等;四是网络实践教学。包括网络信息考察、网络调查,建立网上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库或专题网站,设立虚拟社区如专题论坛、学习交流博客圈、QQ群、微博群等。我们应坚持经常性与阶段性、集中与分散、眼前与长远相结合,针对学校现实状况、各课程特点及具体内容、各年级不同情况统筹安排,构建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活动体系,增强规范性,保证覆盖性,体现有效性。
  二、职业素质的内涵及体系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是人们实现人生意义、服务社会的基本平台,职业生涯既是人生历程的主体部分,又是最具价值的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主体和核心,几乎囊括了人的素质的各个方面,只不过它是以适应职场要求的视角,强调培养和提高各方面素质的。职业素质是个综合体,包括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素质等[1]。它是一个人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通过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心理、职业意识、职业交往、职业文化、职业精神、创业活动等表现出来。
  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合称职业核心能力或通用能力。它与只适合特定职业的专业能力不同,是一种各职业都通用、伴随人们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能力。它能够保证人们不断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工作岗位、环境的变化,其价值远大于某类专业技能的价值。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包括管理别人和自我管理,如任务、时间、情绪等管理)、团队合作能力、适应社会环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科研与创新能力、社会责任心等。
  可用著名的冰山理论来阐释职业素质体系。一个人的职业素质好比浮在海面的一座冰山,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部分只有1/8,看不到的则占7/8。浮在水上的1/8是由资格证书、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所体现的专业能力,这是显性素质;潜在水下的7/8是由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心理、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文化等构成的基础,这是隐性素质。要培养优秀的员工,必须重视隐性素质的内容,因为它占据员工职业素质的7/8,同时深刻影响着另外1/8的显性素质[2]。职业素质的综合性、发展性、内在性特征,要求我们用全面、可持续、系统的观点来看待高职教育,坚决摒弃唯专业至上的错误认识,把某类专业技能培养与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结合起来,把眼前就业与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把培育职业人与培育社会人结合起来。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指出: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唯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195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