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成长小说视域的《赎罪》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文 杨莉莉

  收稿日期:2011-10-25
  作者简介:宋文(1967― ),女,江苏扬州人,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国现代文学。
  摘要:本论文主要介绍了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2007),并通过主人公布里奥妮的成长以及其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的认知来探讨这部小说的成长主题。根据科恩《自我论》中所揭示的成长小说主人公的心理发展阶段,本文着重分析了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在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生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她所造成的影响,分别探讨了布里奥妮在这三个阶段中的自我定位、个性特征的变化以及其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揭示了一个人从无知少女到成熟作家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赎罪;想象;虚构;成长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2)01-0073-04
  
  一、《赎罪》和成长小说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 1948―)是英国当代文坛最优秀也是最具影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涉猎广泛,多次荣获英国布克奖提名。他发表于1998年的小说《阿姆斯特丹》(Amsterdam,1998)就曾荣获此奖,此后,他的另一部小说《赎罪》(Atonement,2001)再一次荣获该奖提名。尽管《赎罪》未能摘得桂冠,但是普遍认为这部小说是伊恩•麦克尤恩最好的作品之一,也是近年来最著名、最受推崇的书目之一。评论家们对这部小说也给予了一致好评。
   成长小说也称教育小说,通常讲述的是一个没有社会经验的年轻人的成长。作者通过多变的日常生活,主人公与环境中其他人物交流时所获得的社会经验,以及主人公情绪和思想的转变来刻画他/她成长的整个过程。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一词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德国。在《什么是成长小说》(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一书中,美国学者莫迪凯•马科斯认为成长小说展现的是主人公人生观世界观或者个性特征的变化,亦或是在重大事件发生后两者都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主人公从单纯或无知的世界中醒悟过来,并引导他们走向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1]巴赫金在《小说理论》一书中表示在成长小说问世之前所有小说的主人公都是静态的。他认为,在之前的小说中人物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他们的个性特征是不变的,但是在成长小说中由于人物的个性是可变的,这就使得人物命运的改变更加有意义了。此外,巴赫金也指出成长小说塑造的是具有动态成长特性的角色,也可以说是成长小说的情节发展推动了整个人物角色的塑造。[2]
   在《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中,伊•谢•科恩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欧美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四个心理发展阶段。第一步,叙述者描述主人公肯定的自我定位;第二步,叙述者描述主人公自我意识以及他/她身份的真实存在;第三步,叙述者描述主人公个性特征的变化;最后,叙述者描述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反省。科恩在这里也指出了从社会和历史性转变到个体转变的趋势,并阐述了社会和历史环境与角色成长之间的关系,这就使得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在不同作品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别了。[3]
   《赎罪》中主人公布里奥妮从一个13岁的无知少女到77岁高龄的成功作家,她的个性特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富有动态实体的主人公,而在她生命中每一个特殊的人生阶段,布里奥妮不同的经历和认知都对她个人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自我定位与迷失
   小说一开始就交代了主人公布里奥妮是一个想象力丰富且极富写作天赋的少女。布里奥妮是塔利斯家最小的孩子。13岁时,她的母亲和姐姐都认为她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她自己的世界中以至于她满脑子都是基于想象的写作成果。艾米丽•塔利斯觉得她的小女儿“她已经退缩到了完整封闭的内心世界中”,[4]69而她的姐姐也认为妹妹布里奥妮“沉迷在写作的幻想中”而且“现在竟让她完全着魔了”。[4]21布里奥妮亲人们对她的印象足以让读者相信布里奥妮正过着一种想象多过现实的生活。由于自己的想象力,布里奥妮深信她已经了解了成人的世界了。她一听说她的表姐和那对双胞胎表弟要来她们家,就决定让他们出演她专门为欢迎她哥哥里昂回家而写的戏剧了。但是在排练期间,布里奥妮却认为那群孩子太幼稚了,也不明白这出戏剧对她和里昂来说是多么重要。就在她决定放弃继续创作戏剧的时候,她在窗前的思考让她明白了原来她很可能早已进入成人的世界了,这才是为什么对她而言她的表姐弟看起来那么幼稚的原因。
   从上述描述中,叙述者展现了主人公布里奥妮原有的个性特质。布里奥妮是个自信的小姑娘,她深信自己完全明白发生在她周围的事情,并竭力想要根据自己的意图来安排事情的发展进程。此外,她在心理上也已将自己定为一个成年人了。在小说第一部分的描述中,布里奥妮的想象力贯穿着她的每一次思考和行动,因此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每一次当她无法用自己的知识去解读身边发生的事情时,她便开始有意识地用想象去填补真实的空缺。布里奥妮看到塞西莉亚和罗比在喷泉边的争吵,在无法得知事件始末的情况下布里奥妮就开始用想象来填补她所编造的故事中的空白;她想象着她两个主人公――喷泉边的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情。此时,罗比的行为已不再真实,而只是布里奥妮故事中的一部分;罗比在布里奥妮预设中的身份也渐渐开始形成,这一身份在她之后的行为中不断被揭示,直到最后布里奥妮发现罗拉表姐被奸污之后,她断言凶犯即为罗比。事实上,布里奥妮并没有真正目睹凶案发生,她仅瞥见凶犯的背影,但她为了能让事实与自己的推断契合,让外界的真实与自己的虚构重合,她便不由分说地向警官和她的家人指认罗比即奸污其表姐的真凶。为了让大家也相信这一事实,她还找出了罗比写给塞西莉亚的那封信,并让大家传阅。此时的布里奥妮已完全迷失于想象之中,只竭力想以自己所期盼的结局为这个故事画上了句号而全然不顾真实的存在。
   纵观《赎罪》第一部分所有的描写,作者向读者展现的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好奇心、自信却又十分无知的少女,也即最初布里奥妮在成长之前的个性特征。正如科恩在《自我论》一书中所指出的,叙述者向读者展示了布里奥妮的自我定位,即布里奥妮相信自己已经懂得了成人的世界,并且自己也已然是一个成年人了;她希望身边的人和事都能按照她的想法来填补其故事中的空白,她也一直竭尽全力地为这样的填补努力。显然,这样的自我定位仅仅只是基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漫无边际的空想,因与真实完全脱节而显得极为不成熟;正是这一不成熟的想法直接导致了布里奥妮错将罗比指认成奸污犯,并在日渐成熟之后意识到这一错误时所产生的重创经历才推动了主人公心灵上的成长与蜕变。
   三、心理重创与忏悔
   13岁的布里奥妮因自己无知的想象错将罗比指认成奸污犯,致使罗比无辜入狱后又被迫参军,5年来一直与家人和心爱的塞西莉亚分离。而《赎罪》中布里奥妮所经历的心理重创并不是在她童年犯下过错之时,而是在她渐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所意识到的过错背后可能存在的真实。不可否认,在这5年的时间里布里奥妮已经开始竭力通过自己的方式忏悔并试图找寻事件的真相。
   虽然第二部分叙述者将故事背景放在了5年后,但是从对布里奥妮的描述中读者不难看出布里奥妮已经意识到了错误背后可能存在的真实以及她试图找寻事件真相的忏悔之心。当然,布里奥妮忏悔的途径并不只局限在对过去真相的追寻中,更多地是体现在自己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首先,布里奥妮放弃了去剑桥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毅然来到姐姐塞西莉亚工作的医院做起了实习护士。其次,她拒绝跟家里人联系,而不像医院里其他实习护士一样一到晚上就打电话跟父母诉苦以博取怜惜,因为她不想让自己的母亲过多地了解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细节。最后,她坚持记日记,而不像以前一样只记录自己幻想出的内容。
   在医院里的这段人生经历是布里奥妮人生的转折点,因为她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她发现了事实真相,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试图尝试赎罪。在这一段经历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她与一名遭受重创而行将就木的法国士兵之间的对话。法国士兵吕克受了很严重的伤,弥留之际神志不清,将眼前照顾自己的护士布里奥妮看成了自己所熟知的人而进行交谈。在最开始的时候,布里奥妮以最自然的状态将眼前这位战士看成了与罗比有关的人,当吕克问道“她还幸福吗?她与她钟爱的那个男人结婚了吗?真不好意思,你看,我都记不起他叫什么了。”[4]314布里奥妮自动地将“她”视为塞西莉亚,而将“他”视为罗比;此处延续两人交谈的便是这位士兵和布里奥妮两人的虚构和想象,是弥留之际神志不清的士兵和尚未成熟的布里奥妮最自然的状态。之后,吕克在半清醒状态下问及布里奥妮的名字,正是这一行为将布里奥妮从其自然状态的虚构中拉回到了现实,并使得布里奥妮三番四次试图告诉眼前这位伤者自己是“塔利斯护士”,他们现在正在“伦敦,不是巴黎”,[4]315因为他又开始变得神志不清,继续将布里奥妮认为是他所认识的人。然而,这位士兵似乎并没有听到布里奥妮所说的话,反而布里奥妮渐渐开始主动配合起他的话,与他似旧识一般谈起来,一直到他去世。[4]315麦克尤恩在叙述这件事时采取了两个人物直接对话的方式,让读者以最直接的方式观察在这一阶段布里奥妮的想象行为。从最开始布里奥妮和吕克共同参与的虚构行为,到后来布里奥妮回归现实,再到其主动进入他人的虚构空间,这样一个一连串的行为直接表现了此时的女主人公冷静面对现实与虚构的态度,亦俨然与其之前她只想通过想象与虚构来操控别人的行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这一部分中,故事的叙述者在向读者讲述其心理的重创经历及其忏悔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布里奥妮个性形成的过程:她渐渐学会了独立生活和工作;她竭力弥补自己曾经所犯下的过错。总的来说,18岁的布里奥妮真正开始了自己赎罪的道路,因为这一年她找出了真凶,并真实勇敢地面对了自己13岁时所犯下的过错,而这样的冲击也让她真正明白了真实与想象之间的差别。
  四、内省与赎罪
   小说最后一部分的背景设置在1999年的伦敦。此时老年的布里奥妮已经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她对自己、对想象、对真实与虚构的认识都已经不同以往了;而这段时间里所发生的事情告诉读者老年布里奥妮已经能够成熟地面对自己的整个人生了。小说的最后几页叙述者布里奥妮也向读者交代了事实上她并没有机会面对塞西莉亚和罗比并请求他们的原谅,因为18岁的她还没有足够的勇气。这样的交代既表明作家布里奥妮并没有否认自己当年的怯懦,也表明她已经能够坦然面对这一不可挽回的事实了。布里奥妮花了59年的心血来完成这部小说。她将塞西莉亚和罗比设定为她小说中的两名主人公。在这部小说的第一部分,布里奥妮、塞西莉亚和罗比三人经历了与布里奥妮记忆中的事实完全相符的遭遇;而小说的第二部分中塞西莉亚和罗比两人却经历了事实完全不同的结局――小说中罗比从战场上活着回来了,而事实上罗比死在了战场上,同年塞西莉亚也遭遇水淹致死。布里奥妮对这一结局的虚构并不是出于对自我的安慰,而是她内心最真实的希望。在死亡到来之前,布里奥妮终于想到了让姐姐塞西莉亚和罗比永远在一起的方法,即将自己的希望写入小说之中,因为此时的布里奥妮已然清醒地认识到“上帝也好,小说家也罢,是没有赎罪可言的,即便是无神论者亦然”,[4]378而让小说中的“有情人最终团团圆圆,生生不息,决不是怯懦或逃避,而是最后的一大善行,是对遗忘和绝望的抗衡”。[4]379就在布里奥妮曾经犯下过错的这个庄园里,她已经不再躲避对过去的思考了。在老年痴呆症吞噬她所有的记忆之前,她已能够面对人生中所有的事情了。此时,想象对于她来说已经不是用来控制自己内心世界的武器了,而已变成一种能够让世界知道她这位作家所思所想的工具了,想象作为媒介在其笔下嫁接着虚构与真实。
   叙述者在这一部分充分展现了已经形成于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自我意识和内省。老年的布里奥妮是睿智的,她已看穿了世事。尽管她执着地用想象虚构了塞西莉亚和罗比的结局,但此处的想象是身为作家最真诚的希望。在小说的最后几页中布里奥妮也对自己提出了几个问题,即“这一切怎么能够算是故事的结尾呢?读者能从这一狗尾续貂的叙述中获得什么样的意义、希望或欣慰呢?谁会相信他们再也没见过面,永远没有两情缱绻呢?除了服务于严酷的真实性之外,谁会相信呢?”[4]378 这些问题同样可看作是布里奥妮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在小说中虚构这一结局的原因。
   布里奥妮是一名作家,不容置疑,想象对她而言是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是作为一名社会人,真真切切地面对现实同样很重要。经过了一生的历练,老年布里奥妮已经知道如何在现实和想象之间保持平衡了。
  五、结 论
   身心成长在人的一生中是必不可少的。徐丹教授在其文章中指出欧美成长小说中所指的成长过程并不仅仅局限在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通常是指主人公一生中一段相对较长的时期,有时甚至是人由生到死这一整个生命期。[5]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就描述了主人公从无知少女蜕变成睿智作家的整个成长过程。小说从头到尾都表明布里奥妮是一个爱好写作的女性形象。童年时她想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来完成一部小说;而在现实生活中,在她知道自己再也没有以后面对塞西莉亚和罗比并请求他们的原谅之后,她依然选择写作来实现她的赎罪。主人公布里奥妮从不成熟地自我定位到心里重创再到内省的一生成长中,想象始终贯穿着她人生的每个特殊阶段:13岁时,她完全凭借空洞的想象来填补她对成人世界认识的空白;18八岁时,她依靠回忆和想象写成了《泉畔双人》来表达她尊重事实、追寻当年事件背后之真实的意图;77岁,她以想象虚构了塞西莉亚和罗比的爱情结局以表悼念,完成了《赎罪》并表明她已能够自由地以想象为媒介驾驭虚构与真实了。在这三个人生阶段,她对想象有着全然不同的理解、认知和运用;布里奥妮在这三个不同人生阶段对想象的不同运用恰好也表明了布里奥妮自身的变化。从童年时犯下的过错,到在医院当实习护士,再到77岁时的成熟作家,读者看到的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动态个体;而童年与老年时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也正告诉了读者一位成功女性作家从错误的自我定位经过重创经历再到自我意识和内省的的成长过程。
  
  参考文献
  [1]Marcus, Mordecai. 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
  [M]. New York: The Odyssey Press, 1969:5.
  [2]巴赫金. 小说理论[M]. 白春仁,晓河, 译.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230.
  [3]伊•谢•科恩. 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M]. 佟景韩,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6:205.
  [4]伊恩•麦克尤恩. 赎罪[M]. 郭国良 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徐丹. 倾空的器皿――成年仪式与欧美文学中的成长主题[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8:8.(责任编辑、校对:徐广联)
  A Writer’s Growing-Up: On Imagination, Truth
  and Fiction in Atonement
  SONG Wen, YANG Li-l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94)
  Abstract:This paper endeavors to study the initiation theme in Atonement(2007) authored by British writer Ian McEwan, mainly by introducing the heroine, Briony’s growth, and 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in her growing-up. Based on M.M. Bahkin’s initiation theory and Cohen’s Self Theory, this paper puts more emphasis on Briony’s experienc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influence in the three periods of her life. The paper proceeds to discuss respectively Briony’s self-identification, psychological infliction and introspection through her change of understanding of truth and fiction in the three periods.
  Key words: Atonement; imagination; fiction; the novel of growth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1956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