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图式理论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写作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可是高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亟待改进。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英语写作的过程是应用已掌握的内容(旧图式),构建新图式的过程。在写作课上,老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为学生完成作文搭建支架,应用已有的知识,完成新的图式。
  关键词:图式 支架 高中写作教学
  写作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看,很多教师未能达到写作教学目标。 但是从高考阅卷情况来看,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颇多:错漏严重、语不成句、书写不规范、内容贫乏、习语掌握不准确、结构散乱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写作教学方法和评价方面存在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对英语写作的教学功能认识不清;教学方法机械简单;重结果轻过程。
  一、图式理论
  (一)语言图式。
  语言图式是指单词、语法、习惯用语及句子结构等语言知识。词汇习得与图式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丰富的语境能提供丰富的图式。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大量的接触来扩大自己的词汇量,进而达到语言学习效果。在平时的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英语词缀记忆单词。在要求学生识记英语生词、短语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到所记词汇、短语在英汉语义、用法上的差异。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平时可结合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语言图式。
  (二)内容图式。
  内容图式则需要通过大量、广泛地汲取信息式阅读之后才能够获得。图式理论指出,图式是一种变量抽象的有规律的知识单位。不同的图式会被分类并存储于人的头脑里面。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多指导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进行写作素材等方面的知识归类并积累,不断地扩充知识面,充实内容图式。
  (三)形式图式。
  形式图式在写作中就是指文章行文及谋篇、结构等知识。英语段落特征是围绕一个主题而展开多侧面、多层次的线性结构(linear structure)。行文逻辑是顺着思想自然发展,如流水或螺旋向前运动,即段落的语义呈自然流动(周连,2005)。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不妨先帮助学生构建中西语篇思维模式差异的图式知识,结合具体的文章对这种差异分析对比,让他们学会开门见山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二、图式理论在一次高中单元作文课教学设计中的体现
  基于上述理论,下面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语言图式、丰富写作的内容、并辅助学生进行篇章的建构。教学内容:高中英语教材人教版新标准实验模块3第5单元Canada――“the True North”,这是一位老师到 B县一农村乡镇A借班上课,学生是高二学生(下文用A,B指代这些地点,该镇有一优美沙滩C,特产有Pomelo)。 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会用英语表示方向和位置。运用本单元所要求的词汇、短语和句型写一篇游记。具体教学设计思路及步骤如下。
  (一)激活知识背景,强化语言图式。
  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与当前写作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学习情景。教师通过影像、网络资源、直观教具、实物、图片或简笔画等方式导出相关写作内容,最大效度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醒他们长期记忆中的有关图式和经验,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以challenge yourself的游戏,激起学生对写作主题的兴趣并激活相关学习背景。首先,用“True or False”的形式,来检测学生对加拿大的地理情况和文化的了解。其次,让学生阅读课外一篇有关加拿大城市游览(Vancouver, Montreal, Edmonton, Victoria)的简短游记,结合多媒体画面完成匹配练习,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同时,回顾了加拿大的一些地理知识。
  然后,老师结合自己来A镇的旅游和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了解,水到渠成地复习了单元的重要词汇,同时在口头上,结合语境、词缀、多义词、背景知识,复习了词汇只是的已有图式。 重点词汇有:
  (老师让学生完成下列短语:用介词或副词填空)
  (1) the distance 在远处
  (2) far as I know 据我所知
  (3)go 向东走
  (4)be (go) a trip to 去旅游
  (5)rather 而不是
  (6)have a gift 有天赋
  (7)be home be the home …发源地
  (8)settle 安定下来
  (9)be surrounded 被…环绕
  老师以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的互动,激活了学生对单词的语用图式,接着,老师指导同学们回忆课文的游记,并用这些短语完成一篇游记的改写,巩固以上短语,强化已有的语言图式。
  (二)搭建支架,丰富内容图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没有问题的思维是一种肤浅的思维(李红,2007) 。我们提倡“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通过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找到通向下一步活动的支架点,并将学习引向纵深。
  接下来的教学步骤是引导学生写作,教师展示两位外国朋友的照片,并说明他们想到小镇来游览,因此老师回去之后,想跟他们聊聊关于这个小镇的地理情况和自己的游览心得。于是,老师启发学生展开讨论,写游记时,应涉及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结果如下:(1) In what direction is…?(3)How does one go to…?(3)What do I see on the way ?有了学生的这些问题后,学生以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有意识地训练他们口头表达的能力,并归纳一些与游记表达相关的语言信息和语言结构,为下一步读和写的活动作铺垫。
  为让学生表达出准确的句子,她结合游记的特点,引入一些地道的句型,让学生两人合作模仿造句,并复习本单元同位语从句的表达,使侧重写作过程的呈现,模仿句型主要有这么三个方面:交通方式的表达,位置和面积的表达,路上的所见所闻。如:   交通方式:
  The idea that they will go on a bicycle trip to A is unreasonable, because it is about 60 kilometers from B town.
  地理概况: A 镇面积119.03平方公里,人口约27361人。
  A has a population of slightly over 27 thousand, covering an area of 119 kms.
  所见所闻:
  首先,我看到许多挂满果子的柚子树. A是柚子之乡.然后,我到了以美丽的沙滩而著称的C.
  First, I saw many pomelo trees, covered by fruits. A is the home of the pomelo. Then we arrived at C , which is famous for the beach.
  老师借班上课,入乡随俗,以上的情境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学生表达欲望强烈,这样在丰富他们的写作内容就显得自然。并且学生也能轻松地掌握这些句型和短语,为下一步谋篇布局的活动做了充分准备。
  (三)呈现范例,建构形式图式。
  为让学生更清楚篇章的布局意识,老师再让学生阅读一篇游记,再次熟悉游记的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然后动笔写作。
  教师结合文章做简单分析,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开门见山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语篇内容,找出其特定的语篇框架,以利于学生写作时模仿。让学生在语篇水平上对文章的结构和写作过程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在写作时尽量按照英语语篇模式设计文章结构,当然具体的语句使用是因人而异的。在点评了一些习作之后,老师再与学生一起总结游记的语篇结构:
  Beginning Introduction
  Main partHow did I get there ?
  In what direction does it lie ?
  What’s the population ?
  How large is it ?
  What is it famous for ?
  Ending My feelings
  在上述整个过程中,老师既提供了有意义的情境,也强调了“协作”学习和“会话”的活动。写作的输出需要个人的建构,但语言的习得主要产生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即在交互中激活旧图式,建构更准确、全面的语言意义,完善和深化对学习主题的意义建构。因此,写作不只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而是由教师、同伴共同参与听、说、读、写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共同组成的过程。只有当学生拥有大量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才能够成功地构建英语语篇,写出令人满意的作文。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激活学生原有的图式并且帮助学生建立更多的新图式。使他们在英语写作中提取运用知识时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教]
  参考文献:
  1.樊玉国.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J].基础英语教学, 2008.10.
  2.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红.教育心理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陆辉.以图式理论为视角探析大学英语写作新途径 [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
  5.路世英.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
  6.王崇超.图式理论对高中英语写作的启示[P].读与写杂志,2010(7):116―172.
  7.周连.图式理论与二语写作[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2032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