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框架与时间距离对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松 钟毅平 陈远博

  [摘要]实验探索信息框架与时间距离的相互作用对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被试阅读四种有关吸烟的材料,每日记录吸烟数量。结果表明:阅读强调有关吸烟短期后果的实验材料时,获得性框架下的被试在吸烟数量、吸烟频率两个指标上均显著低于损失性框架下的被试。在强调长期后果的实验情境下,信息框架的效应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信息框架在减少危害健康行为方面的功效,并找出了框架效应的一个中介变量,即时间距离,拓展了以往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信息框架;时间距离;吸烟行为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4-0011-06
  [作者简介]刘松(1987―),男,陕西宝鸡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基础心理学专业2012级在读硕士;钟毅平(1965―),男,湖南汨罗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认知心理学、社会认知及心理学研究方法;陈远博(1988―),男,浙江丽水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2012级在读硕士。
  一、引言
  (一)信息框架
  人们做出选择的行为受多种心理加工过程的影响。多种判断和决策理论表明,人们的判断与决策受到与行为有关的潜在结果的影响。[1]信息框架理论认为,个体面临的获得或损失的行为结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2-3]信息框架,即同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要么强调收益,要么强调损失。[2-3]事实上,大量研究已表明了信息框架对于影响人们决策行为的有效性,特别是在保护健康的行为方面。[2]获得性框架的信息强调参与保护健康行为或规避危害健康行为的收益;与之相反,损失性框架的信息强调规避保护健康行为或参与危害健康行为的代价。
  信息框架是前景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4]前景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风险条件下,如果问题以积极正面的形式表征,人们更倾向于风险规避;如果问题以消极负面的形式表征时,人们更倾向于风险寻求。[3]基于前景理论,Rothman和Salovey指出,在改变行为方面,获得性与损失性框架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行为是否被知觉为包含有风险,而这种风险通常从该行为的目的加以考虑,比如该行为是检测疾病还是预防疾病。[3]由于检测和筛查疾病的行为(例如X光摄影检查术、结肠镜检查术)可能会发现潜在的威胁健康的因素,参与这些行为被认为是危险的。相比较而言,预防疾病的行为,比如使用防晒霜、吃水果和蔬菜等,被认为是安全的。
  Rothman和Salovey将信息框架置于前景理论中,指出由于人们在面对潜在损失时倾向于风险寻求,损失性框架信息在促进检测和筛查疾病行为方面更有效;同样,由于人们在面对潜在收益时,倾向于风险规避,获得性框架在促进预防疾病方面更有效。[3]事实上,关于这一方面的问题,已经有很多相关的实证研究。[5-9]
  关于运用信息框架减少危害健康行为方面,Rothman和Salovey认为,参与危险行为的人们,更倾向于对强调终止这种行为的好处的信息(即获得性框架信息)做出反应,而不是对强调继续这种行为的坏处的信息(即损失性框架信息)做出反应。[3]这是因为,参与健康行为和预防疾病行为都是为了保持健康,健康可被看作一种潜在收益,当个体面临潜在收益时会选择风险规避,所以,鼓励人们终止危害健康行为,获得性框架更有效。[2]对此假设,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所以其具体效果还不是很清楚。尽管Schneider等人的研究表明,强调戒烟好处的获得性框架与强调吸烟危害的损失性框架相比,获得性框架的效果更为明显;在促进戒烟行为的信念、态度方面,获得性框架的效果也更为明显。[10-11]但是,目前尚无研究揭示这种效果在行为层面是否具有显著性。
  (二)时间距离
  本研究的另一个目的,是评估时间距离对信息框架效应的影响。大部分的行为后果可以分为短期的后果(如经常吸烟会在一段时间或数周内影响人际关系)和长期的后果(经常吸烟也能够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中的时间距离,是指吸烟的后果产生在相对近的未来和相对远的未来。以往关于时间上的折扣效应的研究表明,框架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考虑到了自己行为的长期或远期后果。[12-13]与此同时,也有很多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低估较远未来的行为后果。[13]较远未来行为后果被低估的原因是,短期行为后果更加显著,更容易让个体加以概念化。[14]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行为结果本身并没有变化,但是当人们考虑到行为的短期后果时,其行为比考虑到长期后果时更容易发生变化。[15-17]从这个角度讲,强调行为短期后果的信息比强调长期后果的信息更有影响力。
  时间上的折扣效应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未来行为后果的低估程度取决于个体是否意识到潜在的收益或损失。强调长期后果与强调短期后果的信息相比,强调长期后果的时间折扣率更为明显;此外,获得性框架信息的时间折扣率比损失性框架更为明显。[12]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预期,当人们考虑到行为的短期后果时,获得性框架在减少危害健康行为方面更为有效;当人们考虑到行为的长期后果时,这种有效性会削弱或消失。
  (三)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将信息框架理论和时间距离加以整合,旨在找到一种简明的、低成本的干预手段,用于减少在校大学生的吸烟行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目前在读大学生(普通高校、研究生和成人教育)将近2000万人。他们多是处于18~30岁年龄段的青年人,正是树立理想、打造自己美好未来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身心发育与完善的关键阶段,更是最容易变成香烟“瘾君子”的敏感期。吸烟不仅危害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也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专家指出,在未来的几十年里,现在的中国青少年如不能改掉吸烟的坏习惯,他们将会有1/3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这意味着国家人才和劳动力的巨大损失。1990年5月30日,第三个世界无烟日的主题为“青少年不要吸烟”,同日,我国政府颁布了《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重申有关规定,在学校开展不吸烟活动的通知》,强调了大学生“不在禁烟区吸烟”的规定,说明国家对大学生吸烟问题已经有了相当重视。[18]   减少危害健康行为的干预手段,通常强调这些行为在未来引起的健康问题,通过说明这些行为的长期后果来唤起个体的恐惧和焦虑情绪。但是正如上面提到的那样,强调不参与危害健康行为的短期后果,是一种最有效的干预策略。
  本研究为研究信息框架与时间距离的相互作用对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设计了一个研究实验,让被试阅读四种有关吸烟的实验材料(获得性框架短期后果、获得性框架长期后果、损失性框架短期后果、损失性框架长期后果),每日记录吸烟数量。实验产生了如下预期:获得性框架与损失性框架相比,获得性框架下被试的吸烟行为减少地更为明显;当考虑吸烟行为的长期后果时,获得性框架与损失性框架下的被试的吸烟行为的减少程度没有差别。总之,置于获得性框架信息、强调吸烟短期后果的实验情境下的被试,吸烟行为的减少程度最为明显。
  本研究从两个方面对信息框架理论进行了拓展。第一,尽管很多研究证实了信息框架对促进积极健康行为的有效性,但对减少危害健康行为的效果研究不多。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信息框架对减少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具体功效。第二,关于信息框架的观念内容,我们还知之甚少。[2]本研究基于时间距离(特定行为的长期后果或短期后果)的框架效应探究大学生的吸烟行为,发掘信息框架与时间距离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研究假定,获得性框架信息下强调短期后果的实验材料,对减少吸烟行为最有效。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实验选取某高校的160名男生,其中,82.5%的学生有一年以上的吸烟史,其余学生的吸烟史在一年以下。
  (二)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一个2×2的被试间设计,两个因素是信息框架(获得性、损失性)和时间距离(长期后果、短期后果)。在四种实验情境下,不同被试分别阅读四种实验材料(这四种材料在信息框架类型和时间距离的设计上存在差异,其余部分完全相同)。获得性的信息框架强调不吸烟的好处,损失性的框架强调吸烟的坏处;同样,在时间距离上,一种强调吸烟的长期后果,一种强调吸烟的短期后果。四种实验材料,内容包括了吸烟对身体健康、心理功能等方面造成的危害。
  实验要求被试每日记录自己的吸烟数量,持续三周。三周后回收问卷,共收回133份问卷,回收率为83.13%。
  (三)测量
  阅读完实验材料后,被试需要完成一个关于此材料的测验,主要用于评估被试对材料的总体感觉,比如上述有关吸烟的信息容易理解吗(1=非常不容易,7=非常容易);了解被试阅读完实验材料后的情绪反应,比如你是否感到恐惧、担心或焦虑(1=完全没有,7=感觉很强烈);用于检验实验的操作效果,比如材料是强调吸烟的长期后果还是短期后果,强调吸烟的坏处还是不吸烟的好处。各个测验项目均采用7分等级量表加以计分。
  被试的吸烟行为用吸烟数量、吸烟频率加以量化,作为因变量指标。吸烟数量采用6分段计分法,0根计为0分,1~2根计为1分,3~4根计为2分,5~6根计为3分,7~9根计为4分,10根以上计为5分。吸烟频率即指被试每周的吸烟数量,采用5分段计分法,0~35根计为1分,36~40根计为2分,41~45根计为3分,46~50根计为4分,51根以上计为5分。
  三、结果
  (一)实验操作有效性的检验
  (二)信息框架与时间距离对吸烟行为的影响
  采用2×2多因素方差分析,对因变量指标进行检验。
  对于吸烟数量,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表2吸烟数量方差分析结果
  变异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值信息框架6.0316.0353.29**时间距离7.5717.5766.89**信息框架*时间距离5.5715.5749.22**误差13.131160.11总的32.31120统计结果表明,信息框架的主效应显著,获得性框架下被试的吸烟数量(M=3.14,SD=0.59)低于损失性框架下的被试(M=3.59,SD=0.32)。时间距离的主效应显著,强调吸烟短期后果(M=3.11,SD=0.55)材料下被试的吸烟数量,明显低于长期后果(M=3.61,SD=0.34)下的被试。信息框架与时间距离的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水平,见图1。进行简单主效应分析,结果发现,在强调吸烟短期后果时,获得性框架(M=2.67,SD=0.42)下的被试吸烟数量低于损失性框架(M=3.55,SD=0.21),并且这种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F(1/58)=10.072,P<0.01。然而,当强调吸烟的长期后果时,获得性框架(M=3.60,SD=0.27)与损失性框架(M=3.62,SD=0.40)下被试的吸烟数量未达到显著性水平,F(1/58)=1.973,P>0.05。此外,正如前面所预期的那样,被试在获得性框架信息、强调短期后果的实验情境下,吸烟数量最小,F(3/116)=56.46,P<0.01。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引入时间距离这一中介变量,揭示了在不同时间距离的影响下,信息框架对于减少危害健康行为的不同效果。研究发现,关于吸烟的获得性或损失性框架信息的效果,与信息是强调吸烟行为的长期后果还是短期后果有很大关联。正如实验结果所揭示的那样,在强调吸烟行为的短期后果时,获得性框架信息下被试吸烟行为的减少程度更为明显,且两种信息框架下,被试吸烟行为的减少程度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而在强调吸烟行为的长期后果时,两种信息框架下被试吸烟行为的减少程度没有差异。简而言之,对于减少大学生的吸烟行为,强调吸烟行为的短期后果比强调长期后果更为有效;在强调短期后果时,强调不吸烟的好处比强调吸烟的坏处更为有效。
  以往的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运用信息框架鼓励人们参与保护健康的行为,比如使用防晒霜、清牙垢、注射疫苗,[6,19-21]运用信息框架干预人们减少危害健康行为的研究很少,而且仅有的研究也只是从态度、情绪、信念等层面进行了探讨,没有从行为层面验证信息框架的有效性。本研究结果表明,要想被试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必须强调行为改变的即时后果,并且要其意识到改变行为的潜在收益。这也解释了在以往研究中,干预人们戒除饮酒行为时,过分强调饮酒的危害,但戒酒效果不明显的原因。[22]   本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发现了框架效应的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获得性框架信息对减少大学生吸烟行为的效果,只有在信息强调的是行为的短期后果时才能体现出来,信息框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为后果的时间距离。这与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即人们倾向于低估行为的远期后果。[12-13]这个研究结果也符合广大烟民的实际情况。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更关注的是吸烟的即时后果,比如牙齿和手掌变黄、呼吸不畅、吸烟的经济负担,而不是吸烟的长期后果,比如肺癌、心脏病等。
  大学生吸烟危害极大,广告往往把吸烟与放松、成熟、时髦等联系在一起。大学生的心智尚未健全,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加上从众、好奇、叛逆以及同伴的怂恿和引诱,很容易染上吸烟、饮酒甚至吸毒的恶习。另有一部分人则是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情感受挫、人格或心理不健康等原因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产生焦虑和烦躁情绪而以吸烟排解,从而陷入了“吸烟―心理障碍―不良行为―学业荒废”的恶性循环。有人认为吸烟容易成为其他诸多不良行为的媒介,这并非毫无道理。贺兆涛等人的研究指出,大学毕业生中,吸烟者饮酒、旷课、严重违纪的发生率高于非吸烟者,且学习成绩明显落后、CET的及格率下降。[23]张洪波等人研究也显示,男生香烟成瘾行为与酒后骑车、打架、制订过自杀计划以及过量饮酒呈高度关联。[24]本研究可为控制在校大学生的吸烟行为提供参考。
  本研究中也存在如下不足。首先,因变量指标的测量采用的是自我报告法,虽然为研究采集了较为可靠的数据,但仍然忽略了对突发事件的记录,而这些事件可能对被试的吸烟行为有较大影响。此外,本研究证实了信息框架对影响吸烟和饮酒行为的有效性,对其他危害健康的行为是否有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Edwards W.Subjective probabilities inferred from decisions[J].Psychological Review,1962,69:109-135.
  [2]Rothman A J,Bartels R D,Wlaschin J,et al.The strategic use of gain- and loss-framed messages to promote health behavior:How theory can inform practice[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6,56:S202-S220.
  [3]Rothman A J,Salovey P.Shaping perceptions to motivate healthy behavior:The role of message framing[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7,121:3-19.
  [4]Tversky A,Kahneman D.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J].Science,1981,211:453-458.
  [5]Apanovitch A M,McCarthy D,Salovey P.Using message framing to motivate HIV testing among low-income,ethnic minority women[J].Health Psychology,2003,22:60-67.
  [6]Detweiler J B,Bedell B T,Salovey P,et al.Message framing and sunscreen use:Gain-framed messages motivate beach-goers[J].Health Psychology,1999,18:189-196.
  [7]Kiene S M,Barta W D,Zelenski J M,et al.Why are you bringing up condoms now? The effect of message content on framing effects of condom use messages[J].Health Psychology,2005,24:321-326.
  [8]Robberson M R,Rogers R W.Beyond fear appeals:Negative and positive persuasive appeals to health and self-esteem[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88,13:277-287.
  [9]Schneider T R,Salovey P,Apanovitch A M,et al.The effects of message framing and ethnic targeting on mammography use among low-income women[J].Health Psychology,2001,20:256-266.
  [10]Schneider T R,Salovey P ,Pallonen U,et al.Visual and auditory message framing effects on tobacco smoking[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1,31:667-682.
  [11]Steward W T,Schneider T R,Pizarro J,et al.Need for cognition moderates responses to framed smoking-cessation messages[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3,33:2439-2464.   [12]Estle S J,Green L,Myerson J,et al.Differential effects of amount on temporal and probability discounting of gains and losses[J].Memory & Cognition,2006,34:914-928.
  [13]Green L,Myerson J.A discounting framework for choice with delayed and probabilistic reward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4,130:769-792.
  [14]Petty R E,Cacioppo J T.The effects of involvement on responses to argument quality and quantity:Central and peripheral routes to persuas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4,46:69-81.
  [15]Chapman G B.Short-term cost for long-term benefit:Time preference and cancer control[J].Health Psychology,2005,24:S41-S48.
  [16]Mischel W,Shoda Y,Rodriguez M I.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children[J].Science,1989,244:933-938.
  [17]Rachlin H. The value of temporal patterns in behavior[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5,4:188-192.
  [18]魏栩.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危害及控烟对策[J].中国校医,2005,19(5):545.
  [19]Rothman A J,Salovey P,Antone C,et al.The influence of message framing on intentions to perform health behavior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93,29:408-433.
  [20]Mann T,Sherman D,Updegraff J.Dispositional motivations and message framing: A test of the congruency hypothesis in college students[J].Health Psychology,2004,23:330-334.
  [21]Gerend M A,Shepherd J E.Using message framing to promote acceptance of the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e[J].Health Psychology,2007,26:745-752.
  [22]D’Amico E J,Fromme K.Brief prevention for adolescent risk-taking behavior[J].Addiction,2002,97:563-574.
  [23]贺兆涛,丛中,张峰.大学生吸烟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3):224.
  [24]张洪波,张蕊,陶芳标,等.大学生香烟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校医,2000,14(2):1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4644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