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史越英

  摘 要 近年来,为顺应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趋势,很多高职院校在职业定位、专业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本文将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高职辅导员 专业化 职业化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现状
  1.1逐步建立职业准入制度
  为打造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高职院校基本建立了职业准入制度,明确了辅导员资格标准,要求辅导员除具备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外,还应具有与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背景、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学校对辅导员按照职业化标准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在规定时间内使其逐步获得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提高专业化水平。很多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基本具备了生活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社团管理等职业能力。
  1.2初步建立了辅导员发展机制,辅导员制度保障体系
  制定和完善辅导员发展的政策,创建辅导员发展的机制,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对辅导员队伍培训的指导思想、培训原则、培训目标、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提出了更为详细具体的要求和规范化的操作程序。这些文件明确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选聘、培养和发展机制,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供了持续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许多高职院校已经落实了定编定岗、待遇改善、评估体系、培训经费、个人发展等辅导员建设相关政策,有些还有一定的创新。
  2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配备力度不足
  教育部24号令规定,高校要按照师生比例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辅导员的配备应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高职院校随着这几年的迅速发展,在校人数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而生源主要来自高考和对口招生,生源的质量是高考中最低录取线。所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和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在管理难度上有着很大的差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难度更大。因此,按照这个比例配备职业院校的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带来很大的弊端。在实际工作中繁杂的事务,如考试通知、心理问题学生辅导、奖勤助贷、突发事件处理、学生内部纠纷等等各种问题,几乎每天都让辅导员忙于应对。很多人戏称辅导员工作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因此,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很难做到理论水平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专业化程度不免大大打折扣。
  2.2辅导员队伍流动性依然很高,整体年龄偏小
  许多辅导员以辅导员岗位进入学校,在从事一定阶段的辅导员工作后,往往申请转入教学或行政岗位,多数辅导员工作两到三年就考研、考博或转岗;有的学校经常出现一名辅导员带不完一届学生的情况,甚至还有一个专业或班级三年下来更换了四、五个辅导员的情况;个别辅导员选择这一职业不过是权宜之计,把辅导员岗位当成是就业“跳板”,没有长远打算,没有按照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要求设计自己、发展自己,不能潜心钻研业务,不能安心本职工作等情况,使得整个辅导员队伍便缺乏稳定性。有学者对参加“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班”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年龄在22-30岁的占到整个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66.2%;31-40岁的占统计人数的15.3%;41-50岁以上的仅占统计人数的8%。从统计结果来看,当前高校辅导员的年龄层次存在着结构失衡问题,年轻辅导员占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比例不尽合理。年轻辅导员工作时间较短,缺乏足够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而经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次,辅导员的人生阅历较浅,无法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指导等方面的要求,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层次上,很难举出自身经历中出现的实例,缺乏权威性和说服力,教育效果不佳。最后,由于年轻,在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难以获得他们的信任与配合,间接影响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效果。
  2.3缺乏考核、激励制度的创新
  辅导员的考核和激励是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规范的激励制度可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和内在潜力,使辅导员把自己的智慧、能力和需求与职业要求结合起来创新性地开展工作。目前,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由于缺乏统一标准,流于形式,导致考核评优制度激励作用缺失,甚至出现“拉票”或者“轮流制”的现象,难以使尽职尽责的辅导员的精神激励需求得到满足,严重挫伤了工作积极性。另外辅导员考核中存在的问题除了考核机制不够规范、不够科学外,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考核的影响力有限。目前,大部分辅导员认为考核对自己工作报酬影响不大,考核对自己职位晋升也没有很大影响,所以说辅导员考核目前还未发挥应有的效果。虽然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些对于辅导员鼓励政策, 但都还不够完善, 没有能够形成一个系统, 使得出台的激励措施还不到位。由于高校采用的是定岗定级的工资制度,使得业绩优秀的辅导员没有明显的奖励,业绩很差的辅导员也不会减少收入,这样的激励机制不仅导致了优秀辅导人才的流失,也大大降低了辅导员这一职业的吸引力。
  3创新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根据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实,以及我国传统教育重传授知识、轻提高素质和培养能力的偏颇。目前教育界又特别提倡创新教育或创造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创新教育或创造教育,目前看来都明确了教育创新的目标,即培养适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有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尚有赖于教育领域展开全方位的创新活动,也有赖于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努力。   很难想像,一个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创新性的高校辅导员如何承担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知识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活动,就必须仅仅围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这一根本任务来实施。辅导员所具有的开拓创新技能,对大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来说,从学生的日常管理到思想教育、从心理健康辅导到就业指导、从寝室内务到课堂秩序、从生活起居到课外活动、从助学助教到社会实践、从精神文明到安全稳定,这么多的工作,要有条不紊地开展,就需要创新。创新包括很多方面,从学校层面来讲,要注重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和学生工作机制的创新。从院系层面来讲,要注重学生工作模式的创新,凝炼学生工作特色。从辅导员层面来讲,要注重方法的创新,比如加强班级与学生组织管理的方法、灵活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方法、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方法、指导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方法等。
  4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创新方法的思路
  4.1完善专业化培训体系,创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方向
  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内培训相结合,境内培训和海外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实施多层次培训和岗前、日常、专题、骨干研修等多类别培训。设计包括学生党团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业发展指导、网络思政、学生法律事务咨询、学生事务管理等职业发展方向,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咨询师、创业咨询师等职业能力培训和资格认证,引导辅导员走职业化发展之路,鼓励他们成为职业型、专家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遴选若干名优秀辅导员,结合其专业优势和工作特色设立辅导员工作室,着力培养辅导员队伍的“带头人”,使辅导员队伍人才形成梯队、骨干形成团队、“带头人”形成核心。
  4.2创新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考核指标体系
  辅导员工作有其独特性,许多工作难以量化,因此,在考核评价辅导员工作业绩时,应注意与其他专任教师工作量的考核评价体系区分,制定专门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客观公正的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水平进行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价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有利于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理论体系,弥补目前工作和研究中评价、反馈环节的不足;有利于高校全面、清晰地了解队伍现状,确立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及时反馈队伍建设效果,总结经验,有效调整相关政策;有利于辅导员明确自己学习和工作的方向,增强学习动力,激发工作热情。上海市在辅导员考核评价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于2008年2月末联合颁发了《关于上海高校辅导员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建立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切实有效地推动了辅导员评价考核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考核内容为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主要包括职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组织建设、学生事务管理、维护校园稳定及特色和创新工作等内容,以辅导员年度工作为依据。辅导员的最终考核结果由自我评议、学生评议、辅导员互评、院(系)考评、学校评定五部分组成。同时,应将考核结果纳入到激励机制中,作为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晋级和各类奖惩的重要依据。健全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可以促进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4.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创新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开拓创新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创新工作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等方面。辅导员的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善于开拓创新,敢于突破陈规是辅导员完成工作任务、实现思想教育目标、开创新局面的关键所在。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其创新工作技能集中体现在:创造性地调动学生干部及学生社团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模式;创造性地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创造性地提高事务性管理工作的效率等等。以学生社团为例,其作为高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的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社团组织,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由于高校周边环境复杂,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会发生各种危机事件。面对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危机的各种情形,辅导员要树立危机意识,学会危机防范管理,应编制适行的应急响应预案,提高危机干预和危机处理能力,以保证和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为在校学生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在突如其来的事件面前,做到临阵不乱、条理清晰、处置稳妥,这也是检验一名辅导员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能力已经称为高校辅导员必备的能力之一。
  除此之外,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各类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也要求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必须重视自身创新素质的培养,努力开拓自己的视野,独立思考、积极进取,形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和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
  5结束语
  由于高职院校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辅导员工作是一个探索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式下,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适应这种挑战与要求,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职业认同、提升工作水平,自觉地、牢固地形成、建立创新思想意识,并使之称为教育行政和教育教学的潜意识指导,教育的创新才会有生命的活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2838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