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课题组阶段性成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万华 陈祖凤

  摘要:德育是教育的灵魂。蔡元培说过:“德育实为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在带给我们快捷、方便的同时,由于其开放性和多元性,也不可避免地给青少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德育;渗透
  如今是一个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它给人们带来了精彩,也因为其中的一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计算机病毒肆虐,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等等。面对这些,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尚未定型的学生自然会有不少的思考和困惑。而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的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们非常喜爱的课程,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把德育渗透于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之中,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本课题组就这个问题进行探索。
  一、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发挥服务德育教学的优势。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重在操作,理论讲解的内容相对较少,教学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就应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德育教学的渗透可以借助于过程性设计、协作学习、让学生参与对不良道德行为的评论等途径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是相对开放的,体现在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创造性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场所的灵活性。比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讲授完毕关于信息获取的理论知识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捕获真实的自然信息,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二、利用课外辅导与实践活动进行道德情操渗透德育。
  课外辅导如开展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等,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大家知道,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它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应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和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在信息技术兴趣小组里,因为对象都是一些爱好电脑的学生,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实际、实在、实效。鼓励学生定期举办《小小电脑手抄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每天进行“精神充电”,记下“成长的足迹”。而教师在传授电脑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评价,激励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志向,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其中,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技术创办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三、适时渗透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教育。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论学科分工有什么不同,首先就要做到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传承、发扬光大。《中小学民族精神实施纲要》提到要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在学生求学时期,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群就是父母、老师和同学。教育学生学会善待身边的亲人,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交际能力和促进学生完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良好开端,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德育工作结合在一起,既完成了教会学生制作简单网页的教学任务,又促进了家长与孩子和教师的沟通、交流,取得了技术课程学习和德育教育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提高教师修养,寓德育于“情”“理”之中。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道德教学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的,教师的政治意识、思想品德、情感等都会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发掘出素材的思想性,机智灵活地找准信息技术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教师要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德育工作,在行动中把正确的行为示范给学生,树立榜样、模范形象。孔子说,“亲其师而信其道”,特别是对于新世纪的小学生,在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立定坚定的信息毅力前,更容易由“偶像崇拜”和从众心理驱使,模仿“偶像行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做有心之人,提高教师自我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模范形象,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个性化的中小学生,由于受青春期的“反叛”心理和虚荣心驱使,往往会在有意无意中导演一场场不良信息行为的“恶作剧”。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教师要保持豁达的心胸和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学生如亲子般的关怀,对不良信息行为循循善诱,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师生间的共同进步。
  结语: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无处不在,对于每个学生来说,虽然信息课每周只有一节,但从日常上的每一节计算机课中,从我们每一次规范的使用计算机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都会收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又一重要途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因此,作为教师,要完成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贯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职责就必须做到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修养,既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结合课程特点,挖掘德育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道德教育,最终在此渗透过程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基金项目:贵州省福泉市教育科学规划2004B053课题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沈书生,李艺:《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电化教育研究,2002,12.
  [2]范孔明:《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德育渗透》中国电化教育,2005,08.
  [3]李爱娟:《中小学德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教学与管理,2006,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371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