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厚胜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主阵地、主课堂和主渠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滞后,学生的心理教育匮乏、高校辅导员队伍力量薄弱等问题,因此,加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实现教学活动不断创新的前提。文章探索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方法,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创新模式。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包括伦理道德标准、行为规范、人生价值观念等方面。教师运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加之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效用的过低估计,造成学生普遍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要变静态的教学模式为新颖动态的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和良好互动。教师应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并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充分“动”起来,从学习中领悟到收获知识的乐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静态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做到“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读,学生记”。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因此,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师生互动式的动态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亲身体验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吸收理解,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探索研究能力。
  2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科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应注重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的知识传授,增强学生对其学习方法的掌握。教师应对同类知识采取以“点”带“面”、以“点”串线的排列组合。这样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又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维度,带动学生形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思想材料难免鱼目混杂,广大青年学生在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中有时难以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调动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培养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3.1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辩论、对话等,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方法。讨论主题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当前实际,选取国内外重大事件、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交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讨论后要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总结,使学生心悦诚服。讨论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实现教学主体与客体的角色渗透,激活教学对象的课堂思维,适应社会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要求。
  3.2实践式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生动的实践性。因此,为提升教学效果,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要突出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等途径深化对学生的理论教育。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考察参观等形式,最后学生要提交调查报告或读书心得体会。只有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3.3多媒体教学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手段正在教育领域得到普遍重视和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具体、形象、信息量大等优点,以多种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得到刺激,激发他们学习抽象理论的热情。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将课堂的形式由单一的教学者讲授变为多维形式,有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这样丰富多彩的课堂也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的心理要求,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枯燥的缺陷,优化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一个长久的课题。作为教学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改革教学方案,把静态的理论“激活”、动与静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读书工程结合起来,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多元的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陈嘉.大学的使命和基石――论大学的个性教育与人性教育[J].云南教育,2006(5).
  [2] 田建国.大学素质教育纵横谈[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 蔡永红.新教学观与教师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6701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