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筑牢绿色贵州生态屏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万里

  贵州推行“先建后补”“先退后补”等方式,通过造林资金补助、财政补贴、贴息贷款、表彰奖励等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投劳开展造林绿化,让生态底色更加亮丽。
  2015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后,贵州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坡耕地现状和农民退耕还林意愿摸底调查工作,率先完成了省级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方案和县级工作规划编制工作。
  在今年6月30日召开的全国退耕还林还草经验交流会上,专家表示,从全国总体情况看,贵州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截至目前,贵州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657万亩,配套实施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达1353万亩,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区域,持续加大退耕还林力度,既为自身绿色发展与后发赶超找准了路子,也为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生态支撑。”贵州省林业厅厅长金小麒说。
  绿色行动打出生态底牌
  谈起退耕还林的重要性,毕节市大方县小屯乡滑石村村支书王福中有说不完的话。他说,滑石村之所以叫“滑石”,因这里过去毁林开荒导致地质灾害频发。
  “为了填饱肚子,村民曾一度开荒开到山尖尖,真所谓山有多高庄稼就有多高,地有多陡,人们的锄头就有多陡。”王福中说,过度垦殖带来的恶果就是山荒、水竭。
  越恳越荒,越荒越穷,滑石村民开始反思。结合国家退耕还林工程,滑石村近8000亩25度以上的山坡逐步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
  如今的滑石村,山绿水清、村庄整洁,森林覆盖率达73.6%,退耕还林工程让滑石村不再“滑石”。
  滑石村的故事,诉说着贵州通过退耕还林筑牢生态底色的努力。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极易受到破坏,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修复。以实施天然林保护、珠江防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为重点,贵州绿化建设成效显著。
  数据显示,上一轮退耕还林期间(2000年至2014年),贵州累计退耕造林727万亩,全省因此提高森林覆盖率近7个百分点;项目区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3325吨降至931.4吨。
  2014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标志着我国退耕还林工作再启征程。
  “如果说,上一轮退耕还林扭转了贵州生态持续恶化的局面,那么新一轮退耕还林则为贵州绿色发展与脱贫攻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金小麒说,贵州需要通过进一步的退耕还林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统一。
  2015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实施,贵州启动“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计划用三年时间,让贵州大地绿起来、生态环境美起来、山地经济强起来。
  “贵州森林覆盖率目前已达50%,事实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贵州后发赶超的最大优势。”金小麒说,贵州的目标是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60%,这意味着造林速度还要加快一倍。
  金小麒表示,“绿色贵州”行动计划实施以来,贵州持续加大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设立绿色贵州建设专项资金;推行“先建后补”“先退后补”等方式,通过造林资金补助、财政补贴、贴息贷款、表彰奖励等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投劳开展造林绿化,让生态底色更加亮丽。
  机制创新提供持续动力
  2014年和2015年,国家分别安排贵州退耕还林任务70万亩和160万亩,目前任务已全面完成,速度在全国领先。
  贵州的领先一步并非偶然。
  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贵州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工程进展的根本动力,着力破解发展瓶颈、激发发展活力。
  2014年,贵州出台《贵州省林业生态红线划定实施方案》,正式划定了全省包括林地保有量等在内的9条林业生态红线,红线区域面积共9206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85%。
  2015年,贵州率先在全国出台的《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规定了在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工作中党政领导干部的责任,要严格问责失职渎职的领导干部。
  同时,各地也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加快推进绿化工程建设。黔西南州、安顺市等地对25度以上的基本农田坡耕地采取“先退后调”措施,规模治理,打造集中连片产业带,造林成效已经初步显现。
  六盘水市借鉴农村“三变”改革经验,采取存量折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推动林业资产股权化,盘活退耕还林林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毕节市出台实施《毕节市林业生态工程先建后补管理办法》,2014年下达的23万亩建设任务,不到半年时间就全面完成;2015年10月下达的40.48万亩计划任务,仅用四个月就基本实施结束。
  ……
  一系列探索与改革,为绿化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到2015年底,全省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共完成勘界确权面积1.3亿亩,占林改面积的97%。特别是近5年来,全省共建立交易服务机构48个,林权流转面积累计392.67万亩;全省森林投保面积达8894.9万亩;成立各类林业合作经济组织2601个,19家林业专业合作社被授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林业经济助力脱贫攻坚
  清晨,走进铜仁市印江自治县洋溪镇桅杆村,云雾缭绕,村民陈正平和家人正在茶园里忙碌,他家靠10余亩茶园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
  10年前,当地村民靠上山砍柴烧炭卖炭谋生。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海拔较高、适宜种茶的桅杆村迎来了机遇,被作为洋溪镇首批茶叶专业村打造。
  如今,全村有近400户茶农,茶叶面积达2600多亩,实现人均2亩茶的目标。每年全村茶青交易收入近200万元,户均收入5000多元,茶产业正成为当地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区省份,贵州山地、丘陵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2.5%,大多数贫困人口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边远山区、高寒山区。贵州脱贫攻坚的潜力在山、希望在林,解决脱贫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发展经济林,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贵州坚持把兴林和富民作为林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加大力度调整生态与产业、兴林与富民的关系,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按照规划,贵州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中,重点培育木本油料、木本中药材、饮料调料、笋用竹、精品水果及林化工原料等特色优势经果林,积极支持农民发展林下经济。
  为了助力旅游产业发展,林业部门还强化绿色通道建设,结合林业工程绿化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打造多彩贵州生态景观大走廊。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中,各地重点绿化美化民族特色村寨,鼓励扶持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兴办乡村旅游业。
  “十二五”期间,贵州整合涉林项目资金6.2亿元发展林业产业,带动社会资金30.8亿元投入林业。全省经济林总面积达到2258万亩,花卉及观赏苗木种植面积38万亩。
  绿色家底逐年厚实,“绿色贵州”越来越响亮。贵州正在描绘一幅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美丽画卷。(责任编辑/李 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7584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