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析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丁文玉

  摘 要 本文针对高职教育机械类专业,结合目前高职机械类专业教育教学实施现状和高职机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教学观念、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改革、先进技术引进和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探索机械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及途径。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机械创新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主要为企业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要保证所培养的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在教学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高职生毕业后一般都工作在生产一线,行业企业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已从行业企业发展的外在需要转化为高职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有“一技之长”,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迁移能力。由此可见,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技能型应用人才,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
  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包含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从创新意识到创新成果,需要通过实践能力作为桥梁来转化;另一方面,创新意识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切实提高。创新意识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在于,创新意识有助于避免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模拟性和重复性实践活动,有助于运用新方法高效能地完成具体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相辅相成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既是知识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发现探索新知的过程;既是知识运用的过程,也是知识结构改造的过程。而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应当以学生知识的应用为基础,不断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是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要求为学生提供符合其素质发展的真实的生产实践场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创新实践型人才。
  2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
  2.1部分高职学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投资主体是政府,职业教育虽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但管理主权和评价考核主体仍然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制订了许多评价考核评审评优的硬框框和标准,各个学校为了获得“优秀”“示范”等称号,就必然要依照各种评审标准而建设发展,同时还要应付主管部门检查、考核,从而忽略了自身特色的发展,其中包括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虽然目前也要求引入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但如何正确评价还无完整的标准,但这相对于“优秀学校”“示范学校”的称号还显得微不足道,从而导致了学校教育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这项工作方面积极性不高。
  2.2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机制
  部分高职学校对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认识不够,对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活动尊重不够,对教学规律性尊重不够。近年来职业教育高速发展,使专业教师人数和专业教学设备数量相对于学生人数增长严重失调,在实践性教学环节方面,学生往往只能观摩,动手机会很少;另一方面由于专业师资匮乏,教师整天忙于教学疲惫不堪,导致教学效果较差;也影响教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加之教师的主观积极性不高和客观工作量大等因素,而科技是不断发展的,专业技术不断更新,但教师未能及时将教学内容更新补充,所教知识与社会知识技能要求相差悬殊,因此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机制也未形成。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过程和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现实展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生对自身素养的反思总结和提高。通过实践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巩固和发展,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基本的实践能力是学生从业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应用,就必须侧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阶段,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手段以及在技术应用性层面上有一定的开发和创新能力。
  3培养高职机械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措施
  通过学习国内有关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按照上述要求做了一些初步尝试。
  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按照市场需求与社会需要,改变以往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在国家在高职院校大力提倡和推行的“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模式和“双证式”制度,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培养模式。为此我校在机械类专业中推行了“校企融合,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提高专业技能,“学中做、做中学”,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其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创新人才。
  (1)制定科学课程体系,紧跟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所有机械类专业的专业课程都要求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安排课程体系,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结合,理论与实际的学习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岗位导向型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
  (2)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必要的条件。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教育的关键或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教学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教学中鼓励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敢于突破定式进行思维,鼓励学生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把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放在教学的首位,营造创新的氛围。
  (3)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建立创新教育机制,改革传统的以一张试卷来考核评价学生的方法。采用“过程+结果”的考核模式,考核除了对完成产品质量进行考核外,还对学生工作过程进行考核,如动作的规范性、做事的条理性、解决问题的技巧性、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沟通性、对问题的反映表达准确性等,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3.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教学,不光要研究课本完成教学任务,还应该是学生创新路上的引路人。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广博、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并且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独特的教学风格进行创新教学。
  通过引进具有企业产品开发背景的技术人员进入教学一线,同时选拔机械类专业教师,参加校内外技术培训、进修、承担科研课题、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等培养成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让教师了解该学科最新动态、最新进展、最新成果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状态,促进专业教师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及教学设计创新能力。
  参开文献
  [1] 吴兴富.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3).
  [2] 罗斌,罗凤姿,魏明.关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规律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03).
  [3] 董燕.试论高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77489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