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医护人员针刺伤的预防与处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目前已证实的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导致职业感染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据美国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虽然医护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包括针头)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CDC的评定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预防和处理针刺伤,将针刺伤对护士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可采取以下措施。
  关键词:医护人员 针刺伤 预防与处理
  [中图分类号]R3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82-01
  1预防
  1.1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宣传主要通过普及标准预防知识来改变导致锐器伤的危险行为。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包括职业暴露的主要途径、危险性和自我防护措施、医疗器械的处理、锐器伤的处理措施、医院感染知识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规范化的操作程序等。医院对工作中有可能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对年轻护士,要把职业防护教育作为岗前的一项特殊培训,以加强对针刺伤的认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使她们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1.2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操作时戴手套十分行重要。但临床现状并不乐观,调查显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预料要接触病人血液或体液时只有25.3%的人戴手套。此外,工作中还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如不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械,操作完毕及时做好收尾工作不随时乱放,专用容器及时更换切勿堆放过满,手持无针套注射器或锐器行动时,不要将针头笔锐器面对自己或他人等。
  1.3改变危险的工作行为禁止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采用单手复帽技术或使用一种器械夹持住针头鞘帽以复帽盖住针头;避免用手分离针头;采集血标本后避免带针头传递;不能将针尖指向身体任何部位;不将用过的器具传递给别人;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一定要保障足够的光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手术刀片和其它尖锐物品装入防水耐刺穿的容器内,容器置于尽可能接近这些物品使用的区域;严禁处置前折弯或折断针头增加不必要的操作而增加感染几率;为不合作的病人治疗必须有他人协助等。
  1.4建立针刺伤的报告制度医院应成立针刺伤的报告系统和制度,制订针刺伤的应急预案,以便医护人员在发生针刺意外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制定使用锐器时安全操作的守则。
  1.5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医院必须提供足够的手套、隔离衣等个人保护性设备、安全针头、注射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的锐器回收盒,减少医疗锐器伤的发生。此外减少滥用注射治疗,即在口服给药有效或临床表现、诊断不支持注射治疗的则不用注射治疗,以减少非安全注射几率。配备专职院感监控员,做好针刺后的管理。规范医疗垃圾的处理等。有条件的医院还可提供用于防止针刺伤的产品。一是无针头的产品,由于其减少了针头的使用频率,使得与之相关的针刺伤减少了43%。二是具有安全保护性的产品,如可收缩针头的注射器等,使针刺伤的发生率减少了76%。三是个人保护产品,如外科医生使用的顶针。四是锐器盒的使用也十分有效。
  2发生针刺伤的处理
  2.1伤口局部紧急处理措施当发生针刺伤时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反复轻轻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伤口用70%酒精或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
  2.2进行风险评估和医学观察确定暴露级别、对于暴露源开展针刺伤后感染HBV、HCV、HIV等经血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以便根据病人检验报告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和跟踪检查。如注射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或采取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等。
  2.3报告反馈制度针刺伤发生后启用针刺伤应急处理工作程序,逐级上报到相关部门,由控感科进行现场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给予指导和帮助,可疑HIV感染时及时与当地CDC取得联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84762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