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阻碍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原因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由于前期制度和政策上的偏移,导致我国城乡收入不断扩大,虽然现在国家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但是成效并不显著。分析我国城乡收入现状,从历史认识、制度、政策、产业特性和农民自身等几个方面分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转变传统发展思想、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改革户籍制度、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民技能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8-0020-03
  中国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经济呈现出飞速增长的情况。改革开放前期,国家将主要精力放在集中发展工业经济上,农业为工业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城市居民在发展过程不断富裕起来,而身处农村的农民收入却增长缓慢,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城乡差距扩大的强劲势头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威胁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制约着美丽中国建设。到现在,如何缩小城乡收人差距已成为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引起了政府部门和理论界的高度关注,政府积极采取各项措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是很显著,城乡收入仍然持续扩大。
  一、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积极采取各项措施解决“三农”问题,帮助农民实现增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出快速增加的趋势,增速一直保持在十个百分点以上,高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1422元,比上一年名义增长15.4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08%。虽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虽然开始放缓,但是仍保持较高的增速,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大关,达到31195元,比上年增长8.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5%。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2:1,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人水平差距降至“3”倍以下,012015年城乡收入比为2.73:1,较2014年微降(如表1)。
  通过对比研究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图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但是相对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人增收幅度而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度却远远慢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增幅。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不断扩大,2015年绝对收入差距已经接近两万元。通过绝对差距趋势图我们可以发现,近五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距变化趋势有所放缓。
  二、造成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
  (一)历史认识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目标,这本是非常明智的决策。非农产业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并没有像非农产业一样凸显出来,让人们错误的认为:农村对经济的贡献小,城市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大。这就导致政府在制定决策的时候往往向城市偏移,这些政策在短期内展现出了强大的优势,我国经济发展也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从长远角度考虑,这种以牺牲整个农村利益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我国现阶段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而想要缩小这种收入差距,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
  (二)制度原因
  我国制度上二元经济结构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并扩大的基本制度原因。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国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城乡制度上实行了二元经济制度,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户籍、就业、福利保障、教育和公共事业投入方面都有所不同。制度偏向城市,能将农民更好的固定在农村,为城市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充足的粮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人口大量涌人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弊端也开始暴露,政府虽然采取了多项措施,但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动摇“二元经济结构”的根基。
  虽然我国近年来不断推行和探索户籍制度改革,但是户籍制度仍然与就业、医疗、保险、教育等利益紧密挂钩。农村户籍制度无法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虽然步人小康,但是一场大一点的疾病足以让农民返贫;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受到各方面限制,有的地方为了保护当地城镇人口就业,甚至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措施,限制农村人口进城;部分农民即使到了城市就业,也只能获得较低的劳动报酬,而且不会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险,子女在当地城市的学习教育也是大难题,甚至可能辍学。这些问题无法解决,农民就会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当然也得不到有效解决。
  (三)政策方面的原因
  虽然国家近年来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三农”问题作为国家的一项重点工作,但是由于农业见效慢,政府部门在农业资金投入上还存在不足。近年来,国家财政能用于农业资金比重维持在9.04%-9.34%左右,中央财政用于农业发展的资金比重在2.31%-2.67%左右,近年来还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地方财政用于农业发展的资金比重在10.26%-10.55%左右,财政资金严重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资金投入过程中,资金无法及时到位,甚至出现了挪用资金和资金挤兑现象,加上日常监管机制不完善,更加造成资金短缺。此外,财政资金的投入更加注重发展见效特快的事业发展,而忽视了生产性支出的投入,造成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四)产业特性原因
  我国一直存在人多地少的发展状况,农民进行农业种植多数情况只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要想在有限的土地上靠发展农业来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同时,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效益回收特别漫长,而对于二三产业来讲,效益回收期特别快,而且所产出产品的效益回报远远高于农业生产。就拿2015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第二产业产值是第一产业的4.50倍,第三产业是第一产业的5.61倍,这也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农民自身原因
  在广大农村,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多数都是小学及以下文化,除了从事传统的农业劳动外,即使外出务工,从事的工作也仅仅只是一些靠出卖劳动力挣钱的工作,而且所获得劳动报酬较低。而作为从农村出来的青年人,多数选择外出务工,不再愿意回到农村种地,虽然获得收益较多,但是由于知识文化水平较低,所获得工资收益也比城镇居民工资收益低,而且没有相对社会福利保障,日常开支也大,最后获得的纯收入还是较低的。此外,部分农民没有专业技能,接受现代技术的能力较差,这也导致他们在农业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影响他们收入的提高。
  三、如何破解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一)转变传统发展思想
  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明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不可争辩的事实,实践证明,农业高度发展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阻力会相对较少,而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会相对较大。而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更应该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只有这样,我们在美丽中国建设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坚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正确认识到农业在经济发展上的重要性。
  (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客观上消除城乡居民存在的地位差异,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全面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保护农民拥有土地的切实利益,让土地资源真正转变为农民增加收益的有效途径。
  (三)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从1958年以后逐渐发展形成的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短缺经济基础之上的一整套户口管理制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户籍的弊端不断暴露,现在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渐推行适合国情的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消除城乡户籍制度限制,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供良好的户籍保障,让农民在城镇务工和生活也能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医疗、教育、就业和社会福利待遇。
  (四)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
  为了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农村基本坚持的思路是多取少予,这种政策上的偏移,导致政府对农村建设财政投入不足。现阶段要弥补这个短板,必须加大政府财政的投入力度,为农村的全面发展提供财政保障,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对种地农户的财政补贴,减少农民的种植成本,从侧面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开展农民技能培训,让农民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五)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要想增加农民收入,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需要,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旅游则旅游等,打造融合一二三产业、贯通上下游的全产业链。要大力培养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延长农产品产业加工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六)全面开展提升农民技能培训工程
  针对现阶段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技能比较落后的情况,广泛在农村开展提升农民技能培训工程,成立专业的农民提升农民技能的培训学校,采取政府+学校+企业的模式,多渠道互动,开展涉农技术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应时培训,培养更多真懂会干的农民,让农民不论在农村生产还是在城市务工,都能获得一份比较的收入,提高自身和家庭的整体收入水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0073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