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析我国农村的循环经济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有六千四百年的稻作农业历史,站在人类历史的进程来看,现代化的农业耕作模式仅仅占有六千多年的一瞬,但这仅仅的一瞬已经使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粮食保障,从绿色变成了严重的不安全,造成了农村社会的生态失衡与环境破坏,要积极地探索新的农村经济模式,挖掘传统农业经营中符合现代社会的、能够持续增长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做到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与节约,打造环境友好型的乡村社会。
  关键词:农村;循环经济;模式
  中图分类号:F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8-0037-02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
  改革开放在将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在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使我国经济创下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成功避免了历次经济危机的灾难,而且实现了21世纪以来的持续增长,并且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超越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这场始于农业的改革开放的变革带来的不仅仅只是好的一方面,而且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问题,如长期农业与工业剪刀差的经济发展战略,造成了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长期的发展失衡,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长期收入差距持续性加大,农村与城市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长期不均衡等,使得中国农村面临着迫为复杂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农村经济,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开始把一切能够用来快速发展农业,增加自己收入的方法都用到了农村、农业的建设中来。在这种背景下,以西方式的现代农业的养护方式、种植方式就成为了各级政府及广大农民的必然选择。于是,不择手段的、不惜一切代价的能够快速发展农村农业的方式都成为了农业从事者的选择,这种超越性的发展模式不仅在20世纪以前就造成了农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问题,而且表现出了更严重的问题。虽然当前许多生态园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各地开始出现循环农业模式的探索,但是与我国广大的社会基础相比还有许多值得探究的领域,面临着颇为尖锐的问题。
  二、进一步恶化的农村环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要改变简单追求国内生产总值提高为模式的增长,强调科学发展观,要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高利用率为改革方向,大力减少粗放型经济发展,注重国民经济增长的短期效益与长期回报的关系,以建设循环式的、有效的经济增长模式来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国家决策部门提出的这种建设与发展方向是建立在1978年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二十年时间里,不仅粗放型工业生产使环境遭到破坏,而且西方式的农业耕作模式改革也使我国农业陷入了环境污染、土地、水资源破坏等系列问题。虽然政府提出这些改革措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发展状况进行了落实,但农村农业耕作方式并没多大程度的改变,而随着水资源的进一步减少,反而面临着更进一步的难题。
  另外,当前农村环境的恶化还表现在农村劳动力的缺失、二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小农经营的规模化、二代农民工无土地等问题。如在农村劳动力缺失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不仅工场需要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进行工业化建设,而且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也需要各方面的服务,以支持城市化各方面的建设,据统计,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即常住地非户籍所在地的人口,约占城镇常住人口总数的43.5%,占总人口的比例则为19.6%。据此可估算我国流动人口为2.64亿。其中,大部分流动人口为农村户籍进城人员。而城镇户籍流动人口在流动人口整体中的占比约为13%。因此,我国城镇户籍流动人口总数在3432万左右,农村户籍进城人员则约为2.3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造成了我国农村的空巢现象,被社会学家称为“三八六一九九”的基本现状,这使农村经济的主要劳动力缺失,进一步影响着农村的经济建设,使循环式的经济模式建设更加困难。而二代农民工由于中国三十年不分土地的现象,使大部分二代农民失去耕种土地而不得不外出务工,把子女直接交由父母看管,这种隔代看管的现象造成了小孩子管束力度缺失,于是农村校园的欺凌现象严重,辍学率上升,加上教师缺乏、水平较低、资源较差等问题,造成了农村孩子教育问题不足的严重问题,而这些将来要长大的农民后代,由于没有接受多少现代教育而不得不从事着与父辈相同的职业,同样不会在农业创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开发出新的模式,这种恶性循环是阻碍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难题。
  随着主体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土地无人种植,这就使集体化的营业经营有了生存的条件和空间,于是一些人开始大量承包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走欧美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开始使用大量的农药、化学肥料等,这不仅进一步破坏了农业生长的根本环境,而且也使回乡的农民工无地可种,无事可做,使以前农村那种小农式的各家户养家禽、留屎粪等模式彻底遭到破坏,传统的农村农业循环经营模式比重越来越小。这种现象在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之前已经成为了人皆共知的事实,但是不能够归罪于我国农民采用了不科学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而是面对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尤其是农村人口的增长,加上现代社会重商主义造成的消费主义需求,使得大量的资源成为了消费的必须,而且很多资源浪费惊人,加上近十几年我国城市化造成的农村土地资源的大量占用与闲置,水资源污染与超量开采等问题,使农村资源变得严重缺失。另外,我国超额实现了农业的化肥化,很多地方大力推进产业化。这一方面确实有利于产量和效益目标,但另一方面也进一步破坏了城乡生态,造成难以逆转的食品不安全问题。
  三、农村的循环经济
  我国作为一个有着六千年悠久历史的农业文明国家,在漫长的农业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出了一套适合于人类生存与国家管理的农村管理、农业经营的科学合理模式。比如在没有进人现代科学的化学农业与科技农业以前,我国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以人与牲畜、家禽、草等各种动物与植物的粪便经过物理发酵而成的肥料,经过土地的翻耕后,再种上适宜的农作物,长出可供人食与用的各种生活物质,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循环。不仅如此,在农村除了粪便、可发酵植物外,甚至灶台、炕土、火灰等都与秸秆等类植物混合沤肥,再将其撒发到土地,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它是对社会中所产生的一切物质的利用,这正体现着中国哲学与实用理性的万物有灵、人与自然一体基本哲学思维。这种农业的经营模式下是循环经济和有效资源利用,它和现代社会粪便、潜水等没有地方处理而导致的城市污染严重、生活用水没头处理、人类粪便被浪费等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有学者说在现代“农业时代和产业农业时代之前,我国的传统农业本来就是循环经济、有效经济,本来就做到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但是我国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并不被当前追求经济生产总值快速提升,追求个体快速致富的农民所看重,于是为了追求农作物的产量增高,提高经济收入与粮食增产,西方式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就成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首选,不仅各级政府鼓励进行现代农业化经营,而且各类化肥生物厂家、各种农业用品公司开始投人大量精力研究现代农业肥料,进入现代农业生产。其实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并不是一种成功的模式,比如西方一些国家的大型养殖业,由于集体生产所产生的大量粪便、用水等物质,使得这种积压物成为了一种垃圾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一方面他们不得不雇佣大量的人力来处理这些东西,另一方面,这些东西长期积压也容易带来污染与细菌的大量滋生,从而引发环境破坏和流行疾病。这种现象在我国许多养殖场也都有显现。这从追求经济效益、人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合理的,但是这种模式显然与追求社会效益的长期性的可持续发展相悖。
  由于欧美农业经营所需要的大面积种植与养殖,就必然要大规模地使用农药、化学肥料等物质,而我国农业经营如果全面引入欧美式的农业模式,其结果也将是严重的农业污染,引起进一步的生态失衡。所以,对于欧美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应该重辟蹊径,开创人类农业生产的中国模式,尽量用一种物理的方式进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
  .
  因此,建设农业经营的循环经济模式,可以从我国几千年的农业历史中吸取经验,建设农村物质利用的循环模式。这就要求下一步的农村建设要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把有机物质重新还会土地,尽量减少现代工业与化学在农村的运用,建设一种完成自然化的农村模式。例如,可以不用水泥、石灰、钢筋等现代建材,尽可能的用草土墙、木头梁等进行农村房屋的建设。所以,农村的循环经济模式应当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模式,它将还原于自然,向自然本来的面貌靠拢,减少人为的对自然环境的化学性破坏,建设环保性农村、生态性农业、熟人化居民,使农业生产与居民生活成为一种消耗一利用―再消耗――再利用的循环性模式,不仅可以使广大农村人口有事可做,而且也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实现我国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时代,重商主义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化的人类价值,这种价值直接引导着人们向着消费型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侵占与掠夺成为一不可避免的矛盾,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没有新的模式替代人类当代的价值观念,它必然会使当下的人类更加追求能够快速增长的经济模式。这就会使我国农村的经济模式必然地走向欧美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使我国农村经济的模式向着不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因此,要改变农村经济的增长模式,首先应当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上有一个彻底的改变,减少人们对外在社会物质消费的过分追求,更多的转向内心的平和与身心的修养。另外,更要积极地探索新的农村经济模式,挖掘传统农业经营中符合现代社会的、能够持续增长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做到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与节约,打造环境友好型的乡村社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00736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