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世纪初平民教改经验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孙珂

  摘要: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推进文科教育的创新,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新问题。不过问题虽然新,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未必就要一味求新、求洋。本文以晏阳初先生1920年在定县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所得经验为切入点,从历史的旧经验中找寻灵感来回答今天的新问题。
  关键词:新文科;晏阳初;平教运动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4.096
  0引言
  2020年11月,新文科建O工作组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为中国人文学科的未来发展勾画了全新的蓝图。新文科建设,大约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科研学术方面的创新,比如建立新时期的中国学派、创造解释新时代发展的中国理论、建设文理交叉的新学科等;其二则是教育教学的创新,这主要是指教学工作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创建新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在新文科建设中,科研创新固然很重要,但教学的创新恐怕更重要,因为它关系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科研创新的可持续性;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任何工作都很难得到持续性的发展,所以教学的创新和改革,直接影响着“下一个百年”的建设质量与水平。
  教育部从宏观战略的层面,为新文科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无论是教育部文件还是学界进行的讨论,都还缺少一些更加微观、具体的内容,很少涉及要如何在教学工作中落实新文科建设精神、要采用何种方法推进教学改革这样的内容。当然,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推进文科教育的创新,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不过问题虽然新,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未必就要一味求新、求洋,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一些教育改革试验的成果,从旧经验中找到些灵感来回答今天的新问题。本文以晏阳初先生1920-30年代在定县开展的平民教育运动所得经验为切入点,来探讨百余年前的平教运动对今天的新文科建设有哪些启示。
  1教学内容应该为学生所需要
  无论是新课程改革,还是新文科建设,各种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新学科被引入到大学教育当中,但教育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学生的身上。因此,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教师,应该有一种换位思考的意识,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今天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就此而言,晏阳初先生在百年之前所做的乡村平民教育实验,有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再三琢磨与思考,来为今时今日的新文科和新课改建设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参考。
  在《乡村改造运动的历史与理念》一文中,晏阳初总结了平教运动成功的经验,认为运动所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广泛的支持”,是因为“坚持三个基本的教学标准”:简单性、经济性和必需性。简单性是指教学内容足够简单,能让农民理解。经济性是指教学要节省费用和时间,提炼最精华的教学内容。必需性是指教育所教的内容应该是被教育对象所必需的,能够给被教育对象带来真切的好处,让学生“必须离不开它”;如果教育内容不是必需的,学生也就“不乐意学习”。其中,必需性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工作可能最有启发意义。
  放到今天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必需性是指在课程与教学设计之初,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需求,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看到某种收益或成就,感受到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提升。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其中“以学生主体”,不仅是在课堂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从被动教转到主动学,还需要教育者学会换位思考,在设计教学资料、课程安排、课程大纲、教学内容的时候,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从学生的角度考量课程设计与内容。教学的重点不再是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和目标,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点;转而考虑教学中哪些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让他们能够边学边练、学以致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为了混考试、混绩点、混毕业,而是真正感受到课堂教学给自己带来的帮助,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进而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2对教学中的功利思想的反思
  当然,晏阳初坚持的教学必需性原则,是一种以功利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晏阳初设计的整个教育体系是功利的。相反,他一直强调自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当时的平民进行思的启蒙,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公民。他所以重视必需性原则,是希望被教育者在看到教学给自己带来真切帮助和真实利益之后,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体系当中,接受公民教育的各项内容。有部分大学教育家,所持的是一种理想型的办学理念,更加看重专业知识、研究能力和道德情操的培育,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功利主义教育持批评态度。比如张小兵在高等学校新文科建设座谈会上曾指出:
  要注意剔除功利性导向。培养人才不能仅仅以市场为导向,要更多以学科科学角度来考虑,不能认为对市场有用的才是学科。但是目前存在特别强调以市场为导向的倾向,如果毕业生就业率比较低,可能校长会被问责,就业不好的专业学科就撤销了。
  这段话主要还是从学科和学术建设的角度来讨论新文科的教育问题。这种理想型的办学理念并没有错,只是它忽视了普通高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大多数学生在刚刚进入大学教育阶段的时候,未必接受或适应这种以科研和专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甚至排斥专业性过强而缺少实用性的教学。因此,需要以功利性教育作为一个鱼饵,让学生慢慢看到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引诱”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再施以非功利的和理想型的教育。
  大学,不仅是进行高等教育的教学机构,也是学生真正迈入社会之前的一个缓冲带。在这一阶段,学生真正焦虑的不是自己能够在课堂学到些什么,获得什么知识,而是自己未来能够做什么工作、赚多少钱。因此在教与学之间,很容易就会产生一种矛盾:老师尝试通过多种方式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真正学到一些知识,但学生却对学习完全不感兴趣,认为这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没有任何帮助。这也是我们高等教育常年以来存在的尴尬:重视专业教育、知识教育,而忽视了职业教育。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把高等教育机构转变成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但这样的教学设计确实说明教育者并没有考虑过学生的需要和感受。尤其是人文学科,其中绝大多数本科生,未来从事的都是与本专业关联不大的非科研性质的工作;而很多硕士研究生,一般对本学科的学术工作也没有太大兴趣,而是以学位作为工作的敲门砖,所以他们在大学课堂上需要的不仅是本学科前沿的、艰深的知识,更多的还是对自己未来工作有帮助的内容和能力。也许在理工科中这一问题还不凸显,但在文科中,如何学以致用确实成为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尤其是新文科建设,在学术研究领域求创新、求前沿、求跨学科的同时,如何在教育领域进行创新,开创新的文科教育模式,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是否也是新文科之新应有的概念呢?

  3对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
  那么,新文科教学要如何满足学生的实际要求呢?大约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工作:其一是具体的课程设计;其二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计环节,可以考虑通过学生的就业情况来倒推学生未来工作中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专业课程。以中文院系来说,学生大多从事文字相关的工作,可以考虑开设一门实用型文书写作的必修课,先解决一些学生急需的写作问题,如课堂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等,为顺利毕业做好准备;然后可以进行商业文书、政府公文、新闻报道等实用文书的训练,为学生之后就业打好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科专业知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是不可动摇的基点;而对于未来志在从事研究工作或是进行研究生深造的学生而言,专业课程的学习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如何处理好学科知识与实用培养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开展的一个难题。此外,相对于理工科和商科课程,文科教学(尤其是文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比较难有实际的成果,学生很难立刻就把学到的知识利用起来,做出一定的成绩。因此,文科教学可能更需要看重的是对学生一些基本能力的培养、训练与提升。能力的培养可以分成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基本能力的培养;其二是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在大学阶段还是工作期间,学生都需要掌握一些基本能力,比如信息的搜集、归纳、整理和提炼;掌握写作的逻辑,能够分层次描述和分析某一问题;在一定时间内,清楚地描述某一问题等。所以,教师是否可以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比如,指导学生使用专业信息库去搜集课堂学习所需要的某些知识点;让学生归纳整理出课本章节或专业文献中的重点内容,通过书面形式或口头表达来讲述某一问题。这些能力训练,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把枯燥的课本知识变成一种信息搜集的游戏,更重要的是它在短期和远期都可以给学生带来收益:就短期来看,可以直接帮助学生去撰写课程论文、开题报告或毕业论文;就长期来看,学生未来在工作中也需要类似的能力训练,那么提早接触相关内容,可以帮助他们更从容地面对未来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通过基本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自我学习的技巧。中国已经进入到学习化社会阶段,时时、处处、人人都离不开学习,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需要学习、接受陌生的、新领域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这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意识,让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前,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来应对未来的职业生活。
  自学能力的培养大约有这样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搜集学习资料和相关信息的能力。学生想要对一个新的领域有初步的了解,不可能只依靠普及性读物,还需要通过专业信息库和学术搜索引擎来搜集专业性资料。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不盲从权威,能够有自己的见解。最后,能够建立一个适合自己的自学方法体系。实际上,通过适当调整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我们应该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其实是并行不悖的。
  参考文献
  [1]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3卷)[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494.
  [2]刘小兵.对新文科的思考和看法[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213.
  [3]朱`通,李长安.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2,(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445667.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