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日本震后一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年

  日本大震虽然过去一年了,但经济的“余震”仍不断冲击着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
  
  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发生了9.0级大地震。这次地震以及震后引起的海啸和核泄漏危机迭加形成了二战后日本最大的灾难。灾害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日本死亡与失踪人数超1.9万人,经济损失高达12万亿~17万亿日元(相当于1400亿~2000亿美元)。
  日本大震虽然过去一年了,但经济的“余震”仍不断冲击着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积极应对经济“余震”的冲击,对于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更高的起点实现新一轮腾飞,意义重大。
  
  困境难返
  说日本经济重回谷底一点也不为过。2010年,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日本经济逐步走出低谷,GDP增长率达到了3.9%。在这种经济前景趋好的形势下,3 11大地震发生了,它彻底地把日本的经济又重新推向了谷底。
  2011年四季度日本GDP的环比增速分别为-1.8%、-0.3%、1.7%和-0.2%。其中,第一、二季度的经济衰退主要是因震后供应链破坏导致的毁灭性打击引起。虽第三季度出现1.7%的环比增长,但第四季度再现负增长,显示在内需乏力、外围经济走势不佳等因素影响下,日本经济的震后复苏力度不及预期。去除物价变动因素,2011年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比前一年减少0.9%,结合物价变动因素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2.8%。
  来看看企业倒闭潮。日本芯片巨头尔必达于2012年2月27日申请破产,一浪高过一浪的倒闭潮冲击着日益萎靡的日本制造业。据统计,因大地震倒闭的企业数达644家,为阪神大地震1年后倒闭企业数的4.2倍。分地区看,东京最多,达162家,北海道49家,福冈36家。岩手、福岛、宫城等受灾3县分别为29、26、23家。
  虽然震灾后日本政府通过了《复兴特别区域法》,还成立了复兴厅来统筹重建工程,但是灾后复兴的艰难程度超乎常人想象,重建步履蹒跚。首先是废墟清理,特大海啸给灾区留下了大量废墟。日本环境省估算,仅宫城、岩手和福岛三县共产生灾害废墟2253万吨,其中已完成分拣、回收和掩埋最终处理的只占全部的5.6%,废墟清理任务异常艰巨。如果仅仅依靠自身力量,宫城和岩手县仅消化灾害废墟将分别需耗时19年和11年。
  其次是重建资金,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长期债务余额到2012年度末预计将达到93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5.9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政府的累计债务余额不得超过GDP总量的60%,而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达到近200%,在发达国家中高居首位。如果在这种情况之下,由于重建继续增加政府发债,将使得日本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
  再次是核泄漏。核泄露几乎摧垮了整个日本的心理防线,也给重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相比较地震和海啸的“一次性伤害”而言,核泄漏危机却带有长期性。灾区民众对于核泄漏事故的恐惧、焦虑的心理阴影还需要更长、更艰巨的努力才能逐步消除。除此之外,日本经济发展还存在电力缺口巨大、政府与企业间协调脱节、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担积弊等一系列问题。
  
  出路何在?
  日本东部海岸受灾区域集中了大量钢铁、石化、制造业和核电工业等日本重要支柱产业,而大地震和海啸摧毁了这些产业在海岸沿线的大量厂房和设备。同时,因地震和核泄露导致电力短缺,致使企业的生产活动受到影响,进而造成制造业产能下降。
  首当其冲的是日本大型出口企业。它们不仅要承受地震带来的直接损失,经营也将大受影响。另外,由于日海外工厂的核心部件多在本国生产,地震造成的停产和物流中断,势必影响海外工厂的生产。更为致命的是,由于考虑到长期的产业安全环境,日本企业加速了产业备份进程,纷纷向海外转移,到中国、印度、墨西哥等新兴国家寻找出路。
  首先,制造业经历了放弃与选择。索尼、松下、夏普等赫赫有名的“日本制造”王牌业绩惨淡,举步维艰。夏普出现了巨额亏损,松下亏损也创出全日本新高,索尼已连续亏损四年。据2011财年的业绩,松下、索尼和夏普三家公司税后赤字合计将高达1兆2900亿日元(相当155亿美元)。在“3 11”大地震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创下,曾经无敌的日本制造业再一次站在了放弃与选择的十字路口。
  其次,全球工业革命的历史证明,人们更习惯于传统的惯性模式,在没有遇到重挫的情况下不愿意冒险在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以及技术和商业模式上进行大的格局性创新。另一方面,日本制造业的放弃与选择并不主动从容。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日本制造业开始向高精加工和高附加值转型,形成了一种依靠体系内的封闭型技术来长期维持获取高额利润的盈利模式。这种模式缺乏苹果和三星的创新活力,目前看来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
  再次,产业的转型与转移刻不容缓。日本制造业的困局绝非孤立事件,即使没有这次大地震,迟早也要面对。所以,深谙产业转型的松下早已布局能源等领域,并着手转变,索尼向绿色产业转型,富士施乐、爱普生等废旧产品回收和节能技术研发已经形成新的生产力,显示出日本企业正试图在产业转型上开展创新。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日本产业发展而言,知识密集型产业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中国启示
  2009年以来,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国,但同时日本也是中国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其中包括中国企业从日本进口的大量制造零部件。所以,相关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日本地震的不利影响。但从中长期来看,这些企业甚至中国产业经济都面临着巨大的产业承接机遇。
  3.11地震加剧了日本企业产业转移的步伐。本轮转移与以往的产业转移不同,是一次战略性转移,不仅会将更多的核心部件生产进行转移,甚至有可能把研发总部、供应链总部、制造总部进行转移。由于中国及亚太区域作为日资企业的主要投资目的国,因此将在本轮产业转移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在产业转移方面。来看电子信息产业,在本次地震中,一些电子制造业中的龙头企业东京电子、松下、日立的工厂直接受灾,导致全球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供应链出现中断。由于强震和核电危机的影响,日本部分企业尤其是用电量大的制造业企业目前仍无法恢复正常生产,一些高端制造、研发及供应链环节开始考虑向外延伸转移,这给中国沿海各地承接日本新一轮产业转移带来契机。
  在汽车产业尤其是汽车零配件产业方面,目前在日本东北地区,汽车相关的工厂共有20多个,并且普遍都受到了地震影响。日本处于全球汽车产业链的上游,一旦日本的零部件厂商出现问题,汽车产业链就会中断,所以日本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必会加速其产业转移。地震后,丰田已经宣布在越南建设摩托车新工厂扩大产能,因此中国企业应该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再来看钢铁业,此次地震区域影响了大比例高质量钢铁和其他金属材料、汽车发动机、微型轴承的生产。JFE钢铁公司的东日本制铁所与住友金属公司的鹿岛制铁所在震后中断了粗钢生产。而对于部分中高端钢材产品,如不锈钢、镀锌钢板、冷热轧宽幅带钢、特殊用钢等产品,中国将有机会弥补这一暂时的市场空缺,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为北京深睿咨询公司总经理)
  
  由于考虑到长期的产业安全环境,日本企业加速了产业备份进程,纷纷向海外转移,到中国、印度、墨西哥等新兴国家寻找出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22760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