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影响中国各地区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席雪红

  摘 要:城市与乡村是两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区域,但二者又相互依存和影响。由于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中国的城乡关系形成了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种城乡相对分离的二元结构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一个突出因素。而城乡一体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也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新思路。通过界定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依据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对中国各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影响其进程的主要因素为制定相应政策的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城乡一体化水平;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130-02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推进的必然过程,是改变并最终消灭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因此,科学地分析和定量地研究城乡一体化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16世纪的英国就已经萌芽,在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学术界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社会学和人类学界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村庄,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于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界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作出统一安全,即对具体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统一安排。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笔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和最终目标,是随着生产力发展消灭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融合的过程,是城乡人口、土地、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逐步达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活、人口、生态上协调发展,使得城乡成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的过程。
  
   二、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依据上述的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城乡一体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城乡经济发展的融合、城乡社会的融合、城乡生活的融合、城乡人口的融合和城乡生态环境的融合五个方面。在坚持可比性、综合性、可操作性原则的基础上,拟从以上五个方面建立城乡一体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城乡经济发展的融合度:(1)城乡居民人均地方生产总值比,反映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2)非农产业产值与第一产业产值比,反映地区城乡经济结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反映地区经济发展趋势。
   2.城乡社会的融合度:(1)城乡社会保险覆盖率比,反映地区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差异;(2)城乡万人社会服务网点数量比,反映地区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差异;(3)城乡千人医生数量比,反映地区城乡居民医疗条件的差异;(4)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地区政府教育投资的状况。
   3.城乡生活的融合度:(1)城乡居民收入比,反映地区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异;(2)城乡居民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反映地区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异;(3)城乡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反映地区城乡居民在精神文化消费的差异;(4)城乡居民万人电脑数量,反映地区城乡居民的信息化实现程度差异;(5)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反映地区城乡居民的居住状况差异;(6)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反映地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7)城乡安全用水普及率比,反映地区城乡居民生存基本条件的差异。
   4.城乡人口的融合度:(1)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反映地区城乡居民就业结构;(2)人口城镇化率,反映地区城乡居民的城镇化水平;(3)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地区城乡居民的增长趋势;(4)城乡文盲半文盲比,反映地区城乡居民教育的基本状况;(5)城乡每万人大学生比,反映地区城乡居民的素质差异;(6)城乡平均预期寿命比,从总体上反映地区城乡居民人口的生存条件差异。
   5.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度:(1)城乡绿化覆盖率,反映地区城乡居民的绿化状况;(2)工业废水处理率,反映地区环境保护力度;(3)环境保护投资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反映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资状况。
  
   三、中国各地区城乡一体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应用城乡一体化的指标体系,选取《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7》、《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7》等的相关数据,本文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中国31个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分析数据的内部结构,应用少数几个虚拟的公共因子替代多个原始变量的一种统计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共同因素。首先,将原始指标中的逆指标转化为正指标,并将数据标准化。其次,计算标准化以后的相关系数矩阵,计算其特征值。第三,依据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确定公共因子的个数。第四,利用特征值的贡献率和公共因子的得分计算各地区的综合得分,这也是各地区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定量的评价值。最后,依据因子载荷矩阵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公共因子进行命名。
   中国各地区城乡一体化水平的综合评价结果如上表,由综合评价得分可知,这些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水平差距还比较大。
  
   四、影响中国各地区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因素分析
  
   由上表可知,依据城乡一体化水平的综合得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可以把中国这些地区分为三类,第一类地区为: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吉林、福建、广东、浙江、黑龙江、江苏,这些城乡一体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直辖市和拥有工业基础的东北地区。第三类地区为山西、青海,这两个地区经济欠发达。其余的地区为第二类地区。应用因子分析的因子载荷矩阵,结合有关的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影响这些地区城乡一体化水平差异的因素也即公共因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区总体经济实力。第一个公共因子主要由人均地方生产总值、非农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和城镇化率三个指标反映。经济实力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而经济越发达的地区,非农产业就业比例和所占整个地区人口的比例也比较高。这个因素也是影响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着力发展本地区的经济,是城乡一体化进程得以顺畅推进的基本平台。
   2.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第二个公共因子主要由城乡居民人均地方生产总值比和非农产业与第一产业产值比两个指标反映。城乡一体化最终要实现城镇和农村的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城乡的人口、资本等要素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合理流动,达到资源的高效率配置。由于农业产业自身是个弱势产业,发展非农产业,并使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占绝对的优势比例是国际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和成功经验。因此,非农产业产值和效率的提升是城乡一体化实现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
   3.教育医疗卫生水平。第三个公共因子由城乡文盲半文盲比和城乡千人医生比两个指标反映。人口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指标的差异也反映了城镇和农村在保障较高文化素质的教育和良好身体素质的医疗两方面具有较大的差距。
   4.基础设施水平。第四个公共因子由绿化覆盖率、城乡安全用水普及率和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三个指标反映。教育投资、生活基础设施投资如安全饮水保障和城市绿化等这些方面反映了某地区城镇及农村发展的基本设施的差异,历史的原因使得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差距较大。
   5.城乡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差异。第五个公共因子由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和城乡社会保险覆盖率比。增加农民收入是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城乡收入差异也是另外两个方面存在差异的根本。城乡一体化还包括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和生活保障等多方面的平等和和谐,这个因素成为影响城乡一体化的又一重要因素。
   6.政府投资水平。第六个公共因子由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和环保产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两项指标反映。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是以农促工的发展思想,对农业的投资有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工哺农正在进行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并应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同时,保证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雅丽,张常新.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阶段划分――以大西安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41-143.
  [2] 顾益康,徐勇军.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4,(6):95-99.
  [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4] 国家统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统计年鉴2007[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5]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7[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责任编辑 安世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30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