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实践探索、现状及发展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辛 岭 蒋和平

  摘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符合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顺应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现代农业发展思路逐渐明确,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加工技术、现代营销理念为支撑和先导,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一体化、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体系逐步确立。
  关键词:现代农业;实践探索;基础条件;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041-02
  
  一、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中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时代性特征。纵观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改革开放前为第一阶段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主要是从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理解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重在改善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这期间全国各类水利设施资产总值达到1000多亿元,建成了4 700万公顷的灌溉农田、6万多座农村小水电和4700多万千瓦的排灌装机。农业机械工业快速发展,建成了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农机生产厂。农作物品种三次更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初步形成。这个阶段建设速度很快,但走了不少弯路,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二)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第二个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注重从发展农业科技事业和引入现代生产要素两个方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而且把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国策。这一时期的现代农业建设开始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道路,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农业投入机制、农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模式多元化,出现了农业专业化、农业产业化等多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但农业基本建设出现弱化倾向,并开始影响农业稳定增长。
  (三)90年代末至今为第三个阶段
  90年代末期,中国农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现代农业发展思路逐渐明确,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加工技术、现代营销理念为支撑和先导,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一体化、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体系逐步确立。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分析
  
  (一)有利条件
  1.国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基本成熟。目前中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人均GDP达到2 000美元,已经具备了较大规模地支持农民和农业发展的经济条件,并且已经开始由“从农业索取剩余”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转变。这也就是说,我国社会经济条件已经能够满足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2.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采取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措施,从资金投入、科研与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市场信息、质量标准、检验检疫、社会化服务以及灾害救助等方面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展农业生产,粗略统计,现阶段中国政府支农投入和补贴每年大致在3 000亿元左右,国家信贷支持在6 000亿元左右[1]。
  3.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005年,全国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到87.6%,非农业劳动就业份额达到53.1%,城市化水平达到43%。这些结构性指标反映出,中国不但已经到了可以不依赖农业积累来实现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且还可以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形式,支持农业转变增长方式,进行现代农业建设。
  4.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日趋改善。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截至2005年,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 720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万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1.3亿亩,解决5 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在农机装备数量上,2005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8 397.8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26.20万部。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
  1.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尚未发挥出来。中国土地经营规模小。尽管这些年,中国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摸索出了在农户小规模生产基础上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途径,但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连接机制还不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的能力还比较弱,利益联结机制还有待完善,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还不高。以农户为主体的小规模经营对以适度规模经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的障碍作用日益明显。
  2.农业生产要素短缺。耕地面积减少日趋严重。我国的耕地面积很少,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3亩。据国土资源部的资料,2001、2002和2003年全国耕地面积分别减少了941万亩、2 529万亩和3 805万亩;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人均水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量的1/5。近些年中国北方不少地方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过量开发利用水资源换来的;农业资金匮乏。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业投资回报率低,造成大多数农村资金流向非农产业。
  3.农业科技进步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许多农业科研成果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人员少,组织机构不健全。目前,全国有1/3的乡镇、3/4的村尚未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2];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差、待遇低、活动经费少,影响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
  4.农业生产力水平具有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从物质技术基础看,既有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的大生产,也有使用简单工具、靠手工劳动和畜力为主的小生产;从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看,既有高度社会化、商品化的经营方式,又有社会化程度较低甚至是自给自足的简单再生产;从不同地区看,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市已超过5万元,是最低的贵州省的10倍。这种不平衡的、多层次的农业生产力状况,决定了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不能套用一个模式。
  5.生态环境的恶化是标准化农业的制约症结。农业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衰退,草原沙化、荒漠化,且退化面积不断扩展。农村污染有增无减。病虫、杂草灾害猖獗,生物多样性有丧失的趋势。标准化是现代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为了确保出口,地方自己也搞了一些地方标准,有些甚至超过国际标准,但权威性不行,得不到国外的认可[3]。
  
  三、中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
  
  1.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农业建设的区域平台
  中国农业已经形成了东、中、西三大各具特色的区域板块结构,在现有的基础上,按照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优化资源结构,发展当地特色经济和产业化经营,形成独具一格的现代农业区域平台,形成互惠互利的区域经济平台互动格局。根据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和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都市型农业;中部地区要发挥粮食生产优势,加强商品粮、加工专用粮和饲料粮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粮食加工和畜牧养殖业;西部地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要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
  2.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上要突出创新

  建设现代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既要求农业生产力有大的发展,也要求农业及农村生产关系有新的变革。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必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创新,包括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农业经营体制、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等的创新。其中最重要的创新就是树立农民是现代农业的建设主体,是农业经济体制的创新主体,是农村经济市场主体的意识。因此,强化农户与市场、农户与企业公司、农户与金融、农户与科技这四个“联结机制”,进一步确立农民、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改造重组农村推广体系、农村供销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积极扶持以龙头企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育农业和农村新型经济组织,构建高效、权威、符合建设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农业行政管理新体制。
  3.以强化物质装备条件为手段,优先推进现代农业机械化
  要加快农业生产中关键农机化技术和配套装备的研发,尽快在玉米收获等方面取得突破。大力推广机械深松、复式整地、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节本增效农机化技术,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提高全程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拓宽农机作业服务领域,逐步扩大跨区作业的品种、范围和规模,突出抓好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环节的机械化生产,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
  4.在项目选择上突出综合效益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考虑,使三大效益协调统一,追求最大的综合效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若能将农、林、牧、副、渔合理安排、统筹运作,三大效益的统一是不难实现的,关键在于如何统筹考虑、合理配置产业结构。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应以提高经济效益驱动生态效益,生态效益带动社会效益,进而促进经济效益,达到三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
  5.加强现代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
  建设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大力支持推进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为信息处理与传递手段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开发完整的农业信息标准体系,建立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方式。推动信息服务主体社会化。拓宽农业信息服务范围,为农业提供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多元化的信息。推动服务载体多样化。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点和信息员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姜作培.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建设路径[J].经济问题,2007,(6).
  [2] 刘志扬.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创新科技推广体系[J].农业经济,2007,(4).
  [3] 卢良恕.论新时期的中国现代农业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3).
  
  The practice present condition and development thinking of construction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
  
  XIN Ling,JIANG He-pi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 It accords with the objective trend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ew period in China, and adjust the inexorable law of the world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nowadays to push forward the modern 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s thinking of modern agriculture is explicit gradually, the main targets are to ensur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increase the farmer income, provide the labor force employment, support the ecosystem environment...etc. The supportings are the modern science technique, modern industry equip, modern management technique, modern processing technology, modern marketing principle, the integral whole turn, the multi-functionmodern agriculture system establishes gradually with the market mechanism to combine together with produce, supply, marketing, trade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practices;foundation and condition; way development thinking
  [责任编辑吴高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32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