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节约经济的文化关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呈余

  [摘要]发展节约经济,建构节约型社会,需要加强经济领域的措施、政策研究,也需要加强文化建设。文化不是经济,但却是人们的行为模式。时下中国许多浪费现象并非都是经济原因,治理、克服各种浪费陋俗文化是实现节约经济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因此,在技术、制度层面提供“硬件”保证的同时,营造健康向上的节约文化,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节约观念,对于实现节约经济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节约经济;文化;观念
  [中图分类号]F12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6)04-0026-03
  
  节约经济、节约型社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情的要求。关于节约经济,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颇有深度的探讨,并以令人信服的数据,解读了节约经济、节约型社会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并不“众多”的国度里的重要性。经济学界的探讨是有说服力的,经济学家们开出的“药方”是有针对性的。但我们也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勤俭节约传统的国度里,重新强调节约的重要性,其价值和意义远远超出了经济学学科领域。
  无疑,节约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针对形形色色、触目惊心的浪费的有力措施。我们这里所说的“形形色色”,既包括经济发展、基本建设的“黑洞”、各种重复建设、无谓投资造成的巨大浪费(用天文数字形容绝不夸张)以及各种资源的浪费和低下的利用率,也涵盖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种种浪费,大到数以百万千万计的损失,小到各种公共场所的“长明灯”、“长流水”。各种统计数据不一而足。可以认为,当今中国的各种浪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考察这些浪费现象及其成因不难发现,属于技术、工艺层面的问题是众所周知的原因,而更重要的因素则是在广大公众中间并未形成一种健康向上、深入人心的节约文化;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中节约观念还比较淡薄,节约文化氛围还没有形成。换句话说,即使我们着力解决了技术、工艺等层面的问题,如果不彻底克服社会陋俗、陋俗文化,不建构一种深入人心、人人自觉的节约文化及其观念,节约经济恐怕只能流于形式。因此,节约经济变成现实还需要文化关照。
  
  一
  
  论及节约经济,人们往往把目光集中在节约资源、改造传统产业、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降低GDP中的资源消耗总量,等等。诚然,这些议论对于实现节约经济目标是有益的。但如果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则还有诸多“非经济”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那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铺张浪费现象,不仅属于经济问题,而且更多的根源来自文化习俗,尤其是陈规陋俗的消极影响。如果不清除这些陈规陋习,那么节约经济的目标不可能实现,并将会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消极影响。一个尽人皆知的事实是,今天,中国社会的铺张浪费大概前所未有,而且是穷人有穷人的铺张,富人有富人的奢侈。腰缠万贯的大款、富翁可以斗富比富,一掷千金;而尚未解决温饱的“老少边穷”地区的人们自然无法像大款那样“潇洒”,但仍节衣缩食,不惜举债,在“红白喜事”时大操大办,求得一时风光。还比如,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利国利民,对于个人和国家的意义可谓“双赢”。但在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可以回收利用的旧物被作为无用垃圾,随意抛弃的现象到处可见。探究这些现象的原因,很难一言以蔽之,节约文化氛围和观念的淡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为数相当多的国人尚未把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与资源的再生和节约经济联系在一起,没有形成节约文化和观念,人口众多的中国废旧物资回收率并不高。扭转时下种种类似的观念,文化的重要意义恐怕会比经济手段乃至行政、制度更有成效。如何克服陋俗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节约文化对于节约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学术界进行过比较细致的讨论。节约经济是新世纪以人为本的经济,人作为文化的主体性地位不会因经济模式的变迁而降低,反而会有强化趋势。文化本身不是经济,但却是人们的行为模式。通过人们的各种行为模式,可以看出人们对节约以及节约经济的认识和观念。考察节约文化与节约经济之间的关系,联系人们日常行为模式会加深对节约经济的认识。今天,消费行为往往被视为消费文化的重要表现。国人的消费行为中,不仅缺乏深层次的理解――使个人消费与资源节约联系在一起,而且存在着许许多多与国情相背离的种种误区。比如,不切实际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吃喝穿戴上的名牌追逐,相互之间的消费攀比,等等,都在远离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于是,消费名义掩盖下的铺张浪费,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并未有太多的人觉得有何不妥。因此,解决人的问题、解决与人密切相关的文化问题必然与节约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消费与节约之间的关系,对于每个消费主体而言是容易理解的。但这种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模式与国家所倡导的节约经济还存在着距离。目前,国人的各种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观念,即使关注了节约,也只是停留在关注“口袋里的货币”层面,并未上升到关注资源的层次。有学者提出,节约是一种“大文明”。笔者非常赞同这一观点。节约和节约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与精神文明建设联系在一起。涉及日常生活以及各种消费行为、消费理念,我们更应主张文明的消费模式,并通过文明、节约的生活模式抵制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经济合理的文明的消费,提倡量体裁衣为标准的适度消费(绝非“过度”消费),才是文明社会应当大力提倡、鼓励的消费模式,才是实现节约经济目标的合理消费。
  构建节约经济和节约文化,应倡导国人同形形色色的陋俗文化――各种各样的铺张浪费行为作斗争。以各种铺张浪费为表现的陋俗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经济手段和制度规约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构建健康向上的节约文化,通过积极文化消解消极文化。当然,除了消费之外,许多经济行为、生活方式都直接关涉到节约经济目标的落实。
  
  二
  
  节约经济与节约文化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不存在哪个更重要、更突出的问题,两者似乎更近似于“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关系。在“硬件”设施上,很容易解决许多浪费问题。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比较容易解决“长流水”、“长明灯”等问题;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硬性的经济指标遏制和降低资源的浪费,等等。然而,时下许多浪费恰恰并不完全是“硬件”技术环节的薄弱,而是人们观念的淡漠。例如,许多公共场所早已设置了各种节能、节水装置,但许多形同虚设,根本没有发挥人们期待和预想的作用,节约效果微乎其微。至于说人为的破坏之类属于道德缺失的问题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人们还没有养成节约的观念。因此,许多“硬件”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也绝非“硬件”技术不过关,而是相应的“软件“没有与之相匹配。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实现节约经济目标,假如离开了节约文化的支持,可能性会降低许多。在这里,不仅要强调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具体行为使节约成为一种现代文明社会的风尚,形成节约经济的文化氛围。
  我们也许不能把时下的节约经济简化,文化自然无法代替经济。但值得深思的是,真正解决节约问题,经济层面的各项技术指标并非是问题的全部。我们认为,节约经济的提出既有经济资源因素,也存在诸多节约文化环节的缺失问题。节约经济需要各种机制为保障,其中文化机制理应为重要内容。社会和谐需要和谐文化,而当下中国许多无谓的浪费现象,已经构成了和谐社会中不和谐的文化音符,直接困扰着节约经济目标的实现。因此,营造和谐的节约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建构节约经济的必要条件。

  落实节约经济目标需要技术层面的强有力支持(如生产领域内如何降低资源消耗等),更需要文化价值观念的支持。我们所强调的节约文化包含着节约观念的建构。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生活细节实际上都与节约或节约资源联系在一起,关键是人们并未认识到个体行为与资源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涉及节约和节约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是,大多数国人解决温饱问题的历史并不很长,而恰恰在这一短暂的时间内,许多有违国情的奢侈文化乃至奢靡文化却在国人中间滋生蔓延。例如,人们对许多奢侈品(包括各种高档金银饰品)的追逐,许多时候并非是为了实现其使用价值,更多是为了炫耀,仅仅满足了心理需求。一旦这种形成“过度消费”追逐势头,势必造成各种消费行为的扭曲与畸形,自然也会进一步远离节约经济目标,破坏人与社会、人与资源的和谐。
  
  三
  
  建构节约文化及其氛围,教育和媒体肩负着重要责任。个人、社会的各个方面对节约文化及其观念的淡漠,固然有比较复杂的成因,但教育和媒体在这方面做的工作不够,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我们认为,营造节约文化氛围,宣传媒体和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对广大公众进行国情教育。从价值观念予以审视,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国人强化一种忧患意识。必须让国人认识到,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并不富裕的资源并不成合理的比例,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中国的资源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许多不可再生性的资源日益减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国情警示我们,倡导节约经济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因此,节约不仅是现实问题,更是一项关涉未来的事业。
  节约文化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宣传和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一种潜移默化的说理渗透。铺张浪费是需要深刻批判的社会陋习,而日常生活中节约一度电、一滴水等,人们并不在意的各种细节、小节,也都与节约资源密切相关。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假如把目前国内的1.3亿台电冰箱换成节电型电冰箱,全国每年将节约431.2亿度电,相当于三个半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类似细账稍微计算,难免不让人触目惊心。
  倡导节约和推进节约经济目标,必须通过宣传、教育和各种媒体让广大公众明了,今天倡导的节约和节约文化,与经济、物质短缺时代的低层次节约、过节衣缩食的贫穷生活有着本质的区别。短缺经济时代的节约是贫困和“穷日子”的产物,人们不精打细算就会面临生存危机。伴随时代的变迁,国人的确不再为如何吃上一顿“细粮”而盘算,但并不意味着节约精神过时了。如果说过去国人的节约是简单层面的节约――“节省”的话,今天倡导的各种节约理应是一种更加理性、涉及范围更宽阔的节约,也属于更高层次的节约,是一种属于节约资源能源、降低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等。这是一种追求更大幸福的积极合理的生活安排,是一种全新的健康的时尚,是积极主动的选择。也就是说,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节约及节约文化非但没有过时,反而被注入新的内涵。既要自觉抵制铺张浪费的陋习,也应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等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贯彻节约精神,也是一种并不降低生活标准、生活质量的节约。
  国人不仅需要养成节约的自觉意识,还应当把节约视为生活中的一种自律,处处以节约约束自己的经济行为、消费行为。这种自觉与自律是某些制度、措施等鞭长莫及的。因为任何制度和措施对人类行为的约束都是有条件的,均受到时空的限制。从文化视角关注这种自觉与自律,人人都能够以节约文化自律自己的行为,节约经济目标及其落实必将指日可待。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节约文化是一个适用于整个社会的文化,既包括了个体行为模式、经济样式,也理应包括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和(资源)消费行为――建设节约型社会人人有责。例如,我们在倡导建设高效政府的同时,还应鼓励建立节约型政府;各企业营造自己企业文化时,应把节约文化视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等等,唯有如此,方能营造我们所说的节约文化。因此,建构节约经济还需要整个社会一种大的节约文化为支撑。
  
  [责任编辑姜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54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