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永丽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学生能力素质与文化知识修养的重要标志,也成为当代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基础教育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的搭建和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校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文化意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
  关键词:计算机 课程 实践
  一、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现有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对现有的课程实践大纲进行修订时,我们注意对关联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集成和优化,设计出一套难度适中、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多门课程知识融合、与实际工作接轨、可扩展、模块化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大纲,这些实践内容可以分阶段地在多门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开展,能有效地解决有限学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设计型实践的比重。我们以4门课程(“Java程序设计技术”、“嵌入式系统”、“数据结构”和“操作系统”)为例,说明怎样对相关课程进行融合,设计出一套适合学生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大纲。其具体思路可描述如下:
  (1)将“Java程序设计技术”与“嵌入式系统”相结合。便携式移动设备的开发是计算机业界研究的热点,而Java语言的跨平台特征使其成为开发嵌入式程序的首选。因此,这两门课程实践内容的整合能充分体现理论教学与业界动态的有机结合。课程的实践内容是开发基于移动计算平台的应用系统。选用通用性好的J2ME技术作为实现载体,以设计实现一款手机游戏为任务目标,分阶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嵌入式系统”与“操作系统”课程之间的融合。嵌入式程序设计技术与操作系统实践内容之间的结合能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以“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对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的工作原理能有深层次的了解,使得枯燥难懂的理论教学变成一项富有趣味性、挑战性和实用性的工作。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课程融合的经验:(1)深刻理解各门课程理论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紧密相扣,做到章节清晰、重点突出。(2)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实际操作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实践内容。(3)分析相关联课程的交汇点,提炼出专业课程之间的相通之处,以实际工作需要为驱动,以此设计实践大纲。实践内容应该步骤清楚、可操作性强,并且具有阶段完整性的特征,不同的阶段可以在不同课程中独立实践。
  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考核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保证。重视和加强计算机教学改革的评价与考核在顺利开展计算机教学改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考核一方面能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所采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行引导。比如:通过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让学生明白应非常重视学生的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法非常有助于学生踏实地掌握所学知识,而不是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考完就忘记。当然平时成绩是由多次小考和作业等成绩构成的,这样做学生平时的压力要大一些,但是有了平时的扎实基础,期末时就会相对轻松些。此外,书本的知识只是考试的一部分,为了鼓励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上机,实验课也要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应该认识到,一个好的考核方法对于学习一门课程、一个专业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材改革
  目前教学以教材为主,而教材通常都是偏重于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即注重讲授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和体系背景,而忽视技术日新月异的突破和发展。很多学校还是沿用以前的教材,有的可能有一些小的调整,但一般调整都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如现在的程序设计的教材,尽管现在个人使用的系统早已面向对象了,但还有较多的学校的教材使用的仍是TURBOC,此程序的运行结果是面向用户的,即使学生学会了操作,但与现实的使用却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教材的选用应以学用结合为着眼点,授课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教材。另外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他们的教材更新速度比较快,一般计算机教材每年都会更新版本,编写教材的人员会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加入其中。借鉴国外经验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四、多方面着手,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建设。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必须围绕实践教学进行,在实验室的管理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对搞好计算机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加强计算机实验队伍建设,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有计划地培养优秀实验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聘请企事业单位具相关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实验教师要不断充实新知识,及时调整知识结构,还要加强对实验室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提高利用率,同时加大投入,及时更新实验室的软、硬件设备。其次,要改变实验室的封闭管理,创造开放式的实验环境,提供全天候的实践教学条件及良好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软、硬件资源,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再次,坚持课内、外培养相结合,搞好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实验室帮助教师建设实验室、开发新实验内容、参与计算机实验室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此外,学校可以提供必要条件,举办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班,搞一些相关内容的讲座或举办校园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程序设计计大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重要基础课。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的方案教学效果良好,对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益处。在今后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不断研究和探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福员.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4): 32-34.
  [2]刘艳君.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设想[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7, (6): 43-46.
  [3]刘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试点理论与实践[J].合肥学院学报, 2009, 19(1): 82-85.
  [4]张文英.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3): 165-166.
  [5]刘荷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J].太原大学学报, 2009, 10(1): 112-1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39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