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自然资源价值论新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洋 聂建华

  摘要:自然资源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被过度使用而导致了稀缺性,在学术上引发了学者们对自然资源价值问题的高度关注。文章在评析自然资源有无价值的观点的同时,从马克思的价值概念入手,并结合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尝试探析和构建了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关键词:价值;自然资源价值;劳动价值论
  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大。以能源为例,世界能源消费连续多年保持增长势头,其中亚太地区占据了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三分之二。特别是,中国占据了全球能源消费的一半,紧跟其后的是美国和印度。快速的经济增长导致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煤、石油、天然气如今成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成为制约许多国家发展的瓶颈。再加上一些认为自然资源无价值的跟不上当今形势的传统的错误理解,使得自然资源的定价不合理,导致对自然资源的滥用,这进一步加剧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更是使得我们人类直接面临一个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破坏,经济增长成本和代价越来越高的现实。要使这种现状从根本上转变,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学术界在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上能够得到合理解释和发展。
  一、关于自然资源有无价值各种观点
  第一,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马克思自然资源无价值的观点。许多学者都已关注到自然资源越来越遭到滥用及面临的稀缺性,并把归责的目光聚焦于马克思在《资本论》对价值的传统界定:“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对象性,只是无差别人类劳动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的价值。”按照此界定,马克思所坚持和认为的是劳动价值论,自然资源,如空气,天然草地,野生林,矿藏等虽然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即没有包含生产使用价值所耗费的劳动,也就没有人类劳动的凝结,故自然资源无价值。“然而,若问:自然资源有没有‘价值’?长期以来在我国人们的回答却是否定的,其理论依据就是劳动价值论,依据这种理论,价值只由劳动所创造,商品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量;自然资源是‘天赐之物’,不是劳动的产品,本身没有包含物化劳动,因而没有价值,虽然它们对人类有巨大的效用。”
  第二,自然资源有价值的观点。许多学者在面对自然资源被滥用的残酷现实时,不断反思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马克思自然资源无价值的观点,并认为自然资源具有价值,但是建立在不同的价值论的基础上的。按照我们的归类,他们的理论所解释的价值论基础基本上可划分为非劳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主张非劳动价值论者对自然资源有价值进行分析典型的有:有的从效用价值论方面(如当今主流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以其稀缺性把自然资源纳入到供求均衡分析当中;有的学者(如晏智杰教授,2004)从哲学意义上(即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方面)的价值概念对自然资源价值进行剖析并认为自然资源价值“它来自自然资源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物质属性(物理的或生物的属性等),即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前提,包括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场所、对象和手段,有的则能直接满足人的需要”,而且进一步指出当今自然资源被滥用的现实应归咎于劳动价值论,认为“…而自然资源无价值观念又同劳动价值观念互为表里…”。主张劳动价值论者认为不能离开劳动价值论来探讨自然资源价值,一方面批判效用价值论的主观性及侧重需求因素,另一方面也不认同晏智杰教授的从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对自然资源价值的分析。例如,额尔敦扎布教授认为,“这里讲的价值(指的是晏智杰教授的从哲学意义上展开分析的价值,引者注),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至少不是马克思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客体满足主体的效用,是一般意义上的使用价值。”他并坚持认为“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有价值。如果没有投入生产和再生产的劳动就没有价值。”然后通过引进和解读1844年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对价值的界定即“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来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自然资源具有价值的理论。学者蒲志仲(1993)和额尔敦扎布教授(2006)并认为自然资源现有的掠夺性开发、惊人的浪费以及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生态环境危机所导致的再生产资源和平衡资源、生态环境所投入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构成自然资源价值。额尔敦扎布教授(2006)并进一步认为:“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原始的自然资源就不因为其未投入人类劳动而无价值。”但其分析角度和侧重点是建立在恩格斯的“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的价值定义基础上,我们与之不同,这也是我们进行本文写作的缘由。
  二、现有观点评析
  文章认为,传统意义上所理解(或认为的)的马克思自然资源无价值的观点,只是在片面上或部分地认为马克思主张自然资源无价值,是不科学的。本文后面的第三部分将从另一个角度对马克思的价值概念展开分析,并结合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并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全面(从微观和宏观的结合上)探析和构建自然资源价值理论。我们赞同额尔敦扎布教授对非劳动价值论者离开劳动价值来探讨自然资源具有价值的批判(如上文所提到的),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意义上的作为生产关系的价值,只能从人类劳动里得出;但我们同时也认为,我们不赞同其通过引进和解读1844年初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对价值的界定即“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并以此作为建立自然资源具有价值的理论的基础。其实,恩格斯此“价值”的界定并不是针对于商品经济社会的,而是针对于未来时间经济(无商品的计划经济)社会的一种构想。“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各种消费品的效用(它们被相互衡量并和创造它们所必需的劳动量相比较)最后决定这一计划。人们可以非常简单地处理这一切,而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并对此价值注释到:“在决定生产问题时,上述的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正是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所能余留的全部东西。这一点我在1844年已经说过了(《德法年鉴》第95页)。但是,可以看到,这一见解的科学论证,只是由于马克思的《资本论》才有可能。”因此,我们认为用恩格斯的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的价值界定来作为我们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自然资源价值的理论基础是有些不合适的。而且学者蒲志仲和额尔敦扎布教授对自然资源价值的来源问题,仅仅解释了部分附加在自然资源上的劳动而凝结的价值,而并没有全部的反映和解释出自然资源的整体价值,因此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说明自然资源价值问题。
  三、自然资源价值论新解
  要论证自然资源具有价值这个命题,首先应从价值概念进行入手分析,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价值概念是建立在马克思经济学意义上的,而不是其他的效用价值或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下面我们试着从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角度对马克思的价值概念进行分析,并结合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全面探析和构建自然资源价值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界定价值概念和论述价值理论,是从单个商品开始的,理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接着分析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根据系统抽象法然后得出不同使用价值可以进行交换以及交换价值根源于价值即“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并接着分析价值量的计量,认为“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同时对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时间进行了科学的界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按照我们的理解,这是马克思从微观的角度(即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商品交换)入手来界定价值的定义并得出价值量的决定理论,接着分析劳动的二重性,并系统地科学地建立起了劳动价值理论。从微观上讲,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分析商品的,并得出“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这个物并不是由于劳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无疑是科学的和正确的,但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观点就此得出当今自然资源因其没有人类劳动的凝结而没有价值的结论是歪曲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本意。接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剩余价值转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里的补充说明里又指出“每一种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还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虽然此论断是马克思论证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而提出来的,但是我们却得出这样的理解:这是马克思在宏观上对价值问题的精辟分析,尽管里面也渗透着微观上的因素,也就是说从宏观的角度上看,一种物品是否具有价值可以与他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多少(更进一步抽象为其本身是否包含直接人类劳动)没有直接的联系。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也在宏观上进行论述过,“确定价值的东西并不是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的数量,而是当前所必需的劳动时间量。”从马克思在宏观上对价值所进行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仅从马克思的微观角度上的价值界定而认为当今自然资源无价值的传统意义上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不科学的。同样,我们可以通过结合马克思对价值的宏观和微观分析来进一步论证当今自然资源具有价值。在当今市场经济主导的商品经济社会,人类在科学技术和先进工具帮助下,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蹂躏和污染都达到空前的地步,一些自然资源在人类利用的巨大欲望中开始走向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生态环境的危机、资源的稀缺也使人类在环境的维护和资源的科学利用以及再生产上面付出了巨大社会劳动,这一切也都深深的烙上现代社会的印记。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在市场经济的法则引导下,迫使人类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合理规划利用以及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再生产。可见,自然资源的价值是在自然资源具备稀缺性的前提下,凝结人类劳动(并非自然资源其本身包含人类劳动,而是映射在规划和再生产自然资源所投入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而形成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具有稀缺性的物品,一个物品的价值与其劳动投入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与其在现有的社会正常条件下合理规划利用和再生产它的所投入的必要劳动量相关的。也就是说,在具备稀缺性的物品在市场经济中,有劳动投入和无劳动投入的同种物品在具备价值上是无歧视的,无劳动投入的物品的价值由在现有的社会正常条件下合理规划利用和再生产它的所投入的必要劳动量决定。但是,稀缺性是一个很关键的前提,如果自然资源不具备稀缺性,那就不会有合理规划利用和再生产它的必要劳动量的投入,因而也就无价值,如当今社会的空气,阳光等。同理,有些自然资源,在目前生产技术下,没有能力合理规划利用(如通过物化和和活劳动投入以提高其开发及利用效率)及再生产出来,也不能认为其不具备价值,如当今的在特定气候环境种长出来的天然植物药材;相反,我们认为这些自然资源仍然具备价值,但其价值量现在难以计量(其价值量在数学上可描述为趋向无穷大,因为不是人类不想投入劳动量,而是投入再多劳动量也无济于事,当然,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将来当能够合理规划利用和再生产出来时,其价值量是可以从无限量变成为有限量并得到计量),且其价格只能由供求关系去决定。这样我们就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微观和宏观结合的角度上,并导入稀缺性,论证了自然资源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具有价值。
  四、自然资源价值问题的一些延伸
  根据我们上面从另一个角度对马克思的价值概念入手,并结合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全面(从微观和宏观的结合上)探析和构建的自然资源价值理论,在自然资源价值的来源方面,不仅仅解释了部分附加在自然资源上的劳动而凝结的价值,而全部的反映和解释出自然资源的整体价值,因此也就从根本上说明自然资源价值问题。同时,要正确理解稀缺的自然资源价值量决定问题,即决定于在现有的社会正常条件下合理规划利用和再生产它的所投入的必要劳动量,合理的必要劳动值不值得投入或者说能不能得到弥补,这就涉及到合理的必要劳动成本和需求所引起的稀缺程度所导致的价格之间是否均衡的问题。但这已超出了自然资源是否具有价值的范畴,而是自然资源价值量的计量问题,那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
  2、晏智杰.自然资源价值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3、额尔敦扎布.自然价值辨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71.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
  6、伊恩・斯蒂德曼,保罗・斯威齐.价值问题的论战[M].商务印书馆,1990.
  7、张熏华.〈资本论〉脉络[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8、于连生.自然资源价值论及其应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王洋,宁波大学商学院;聂建华,内蒙古师范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23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