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安市发展环城游憩带的SWOT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朋佳

  摘 要:通过对西安市发展环城游憩带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提出西安市环城游憩带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西安市发展环城游憩带中,应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满足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加强部门协调,平衡各区域之间的利益,利用闲置的自然、人文、民俗等游憩资源引导市场消费,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化,合力打造良好的旅游城市形象。
  关键词:环城游憩带;SWOT 分析;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252-02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城市化简单地来说是将人们的生产生活在地理上集中起来,以降低生产生活成本,提高生产生活效率。由于人民生活水平和知识素养的提升,以及城市内越来越多的不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问题,市民们选择利用闲暇时间离开城市,到城市周边休闲度假。这种以城市居民为主并拉动相当数量外来旅游者参与的游憩活动,除部分发生于城市内部空间,更多地推向城市郊区,进而出现了环绕城市外围、处于近城乡镇景观之中、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便捷,具有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的环城游憩带 [1]。将SWOT 分析应用于旅游产业,分析城市环城游憩带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有利于政府部门对本地区的旅游格局进行空间管制,实现城市周边地区土地的高效利用[2]。
  一、研究区概况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9区4县,总面积10 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36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43.46万,户籍人口781.67万。在人文方面,西安是历史悠久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
  二、西安市发展环城游憩带的优势分析
  (一)区位优势
  西安是交通畅达、区位优势明显的城市。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西南、中原、华东和华北各地市的门户和交通枢纽。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随着国家高速铁路网的加快建设,未来五年内,西安一日交通圈覆盖范围将扩大到大半个中国,辐射人口由现在的6亿扩大到12亿以上。如此优越的区位条件必定会为西安市环城游憩带整体形象的提升提供广阔空间。
  (二)需求优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观念逐渐转变。旅游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而是倾向于放松自我、愉悦身心的休闲旅游、度假旅游、体验旅游等,更加注重参与性强及张扬个性的特色旅游 [3]。庞大的出游群体使得在大城市周围旅游资源显现出了不充分的局面,这时资源创新的需求尤为强烈,刺激了环城游憩带的发展 [4]。
  (三)资源优势
  1.自然资源。西安环城游憩带辐射整个关中地区,关中平原地区与秦岭北麓山地交接的区域,内部还有渭河、泾河等多条水系密布分布。拥有独特自然山地景观,名山众多,其间奇石峭壁、溶洞岩穴数不胜数,著名的华山、太白山、天台山、终南山、翠华山、骊山、子午岭等都是属于秦岭山系。古长安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水系不仅哺育了一代代的关中儿女,更是为世人留下了绝美的景色,长安八景中的灞柳风雪便是观光景色最有力的代表,另外还有众多地热温泉等。
  2.人文资源。西安和咸阳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历史地位极为重要,其中西安更是中国六大古都之首,大大小小共计 13 朝定都在此,而咸阳更是由于风水宝地咸阳塬而成为帝王陵寝的首选之地。该地区地上地下历史文物蕴藏之多,是国内外所罕见的,古城遗址、皇宫遗址、帝王妃子陵墓、宗教庙观等数量众多,另外还有众多的名人轶事、历史典故等软质资源。另外铜川地区也是陕西人文资源较多的地区[5]。
  三、西安市发展环城游憩带的劣势分析
  1.缺乏统一的发展理念,总体规划水平不高。西安周边的景区、景点的规划普遍存在发展理念落后、缺少总体规划或规划水平不高、规划陈旧、不受规划约束等问题,导致资源的盲目开发,造成了同类的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没有特色,千篇一律,导致产品的生命周期短,经济效益差。
  2.基础设施功能相对滞后。基础设施主要就是交通。市内交通不便,公路网密度还不是很大,通往各景区、景点的高速干道或城际交通发展滞后。旅游路线中厕所少,又缺少指示牌和宣传牌。周边旅馆、餐馆卫生质量不高。旅游资讯中心、紧急救援网络体系和公众信息查询系统没有建立起来。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不利于游客消费水平的提高。
  3.整体形象宣传不到位。纵观全球著名的旅游城市,其对城市的整体形象的宣传力度都非常大,而且很有成效。都有极具感召力的宣传口号,能反映城市特点的宣传图片,形成了省市形象化、形象品牌化、品牌产业化的格局。而西安市整体形象宣传不足,没有形成统一化、规范化、品牌化的宣传载体。
  四、西安市发展环城游憩带的机遇分析
  1.古都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机遇。西安作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是全国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一直是西安市的支柱产业,也是西安的优势产业之一。西安周边旅游资源包括具有典型东方地域文化特色的人文资源,以及秦岭北麓的山地风光与渭河平原围绕西安形成独特的自然资源,这一区域大量的旅游产品开发形成了西安主要的游憩活动区域,构成了西安环城游憩带。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规划发展以及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提出,西安将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也必将促使西安加速进入“休闲时代”,西安周边地区也将迎来最为重要的发展机遇[6]。   2.消费市场机遇。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功能在城市心不断集聚加强,如行政、金融、办公等,而郊区则依据自身条件自然地承担起了为中心区提供各种服务的职能。因此城市和周边地区便在休闲、游憩功能上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城市的主要休闲游憩市场出现了向郊区转移并集聚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逐渐形成了环绕城市外围、与城市交通联系便捷、主要适应城市居民短期休闲度假需求的土地利用形式。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城游憩带将逐步成为中国城镇居民休闲度假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对环城游憩带的研究也已成为城市周边地区游憩开发研究的主要方向[7]。
  3.自然景色、人文资源丰富。西安市环城游憩带及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众多,总计 3 413 处,分属 7 大类,占陕西全省比例为 34.3%,种类齐全。西安所在的观众地区背靠秦岭北麓,自然景观得天独厚,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旅游资源众多。如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骊山国家森林公园、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朱雀国家森林公园等,这些自然旅游资源多集中在西安市的南部秦岭山区。
  西安市旅游资源在数量上呈现人文类的压倒优势,人文类旅游资源不仅数量众多,且品级优越,这其中历史文化类资源最为突出,水平极高,很多都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其代表性和唯一性。自然类资源虽然在数量上处于相对弱势,但是其整体质量却非常高,并且极具代表性,多数为三级以上旅游资源,其中不乏像骊山、翠华山这类特品级的旅游资源;从类型上来看,本地区内自然资源多为山丘性旅游地,自然景色优美,这对于开发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等类别旅游产品是非常有利的,这也是环城游憩带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特点。
  五、西安市发展环城游憩带的威胁分析
  1.相关部门及周围县市利益矛盾。西安是各级政府、各种类型的组织对景区开发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但却各自为政,区域内的个级景区不仅没有形成联动优势,反而相互竞争激烈,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的短期行为,对西安产业的整体发展产生了危害。龙头企业仍处于散、小、弱、差的状况,竞争力低下,期待以整体发展的态势形成合力。
  2.环境问题。开发旅游资源是人与环境的磨合,而不是争夺。环境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顺应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不能过分损害自然资源;二是在旅游景区中人类的生活垃圾的处理。正确地处理好环境问题不仅对景区,对整个人类的贡献也是极大的。
  六、结论与讨论
  环城游憩旅游是城市化的必然,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也是缓解市民城市压力、增强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应该办好。通过对西安市环城游憩的SWOT分析,进一步了解了西安环城游憩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应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满足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加强部门协调,平衡各区域之间的利益,利用闲置的自然、人文、民俗等游憩资源引导市场消费,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化,合力打造良好的旅游城市形象。
  无论是内在的优势要素、劣势要素还是外在的机会要素、威胁要素,它们之间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良好的发展形式下,应抓住大好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及时发现并消除发展的制约因素,转化劣势;在挑战或威胁面前,要利用各种优势制定多样化的发展战略,找出适合当地发展的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8):354-359.
  [2] 胡浩,南颖,刘继生.延吉市发展环城游憩带的 SWOT 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24).
  [3] 周杰.中国环城市旅游度假带开发的原则和对策探析[J].理论学刊,2005,(8):39-40.
  [4] 刘卫东,李家虎.投资开发大城市郊区旅游业[J].上海投资,1998,(1):44-48.
  [5] 安艺.西安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空间布局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
  [6] 王云才,郭焕成.略论大都市郊区游憩地的配置——以北京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0,(2).
  [7] 李明玉,廉京哲,南颖.延吉市空间结构变化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20-225.
  [责任编辑 王玉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831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