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锐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辅导员的角色地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准确把握中国现今社会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本文就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阐述,并对辅导员在领悟和扮演其角色过程中常会出现的角色障碍现象进行了分析,具体表现为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和角色紧张,得出做好辅导员角色障碍的调适工作,可以有效消除角色差距,使其较好地进入工作状态的结论。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辅导员 辅导员角色定位 辅导员角色调适
  我国高职院校历来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1952年教育部就规定在高校中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1961年和1965年,教育部相继颁发文件规定: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辅导学生的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1980年,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学生政工干部既是党的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这样就赋予了辅导员以双重角色。辅导员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协调者、研究者等角色于一体,且各种角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功能更加多样化,他们的角色已经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向以学生成才为核心的教育者、服务者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辅导员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双重角色,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学生面前,辅导员以教育者、管理者自居,而同时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同志,处于学校科层制结构的最底层,尤其是本校选留的辅导员,周围的同事大部分曾经是自己的领导、老师。辅导员每天都会在不同时间交替扮演上述双重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讲,辅导员的学校生活过程,就是周而复始地轮番扮演双重角色的过程。其次,辅导员究竟是教师还是行政管理人员?还是两种身份都有?2006年的《高等职业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角色的界定表明辅导员兼有双重身份,这种频繁的角色转换,常常会使辅导员的内心处于不确定、紧张和矛盾的状态,导致辅导员陷人了一种“角色冲突”之中。目前对辅导员角色的定位进行了一些调查了解,发现高校领导、青年学生、业务教师和辅导员自身对辅导员角色期望和领悟存在一定差异,这四个群体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与辅导员现实工作状态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随着角色身份的增多,高职院校辅导员在领悟和扮演其角色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角色障碍现象,形成角色压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消极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方式。因此,深入理解和把握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能,正确定位其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的角色,对于切实增强辅导员工作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出更多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合格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1、知识实践型。波兰的知识社会学家弗・兹纳涅茨提出知识人是依赖并参与知识系统的社会人,依赖的知识系统和参与知识的方式不同决定圈子、自我、地位、功能也不同。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抬眼望去,教师作为知识人是被认识的。社会对教育者提出的“知识”的要求是不断扩展的,社会不仅要求书本知识,更要求学会学习的知识,学会生存的知识。每一个知识人能否成功扮演其社会角色,取决于他参与怎样的知识系统和如何参与知识系统,而他的社会行为也依赖于其参与的知识系统。
  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一个知识人,他的角色扮演状况取决于其作为知识人品性的提升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所以加强学习应该始终作为高校辅导员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辅导员要成为一个学习型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辅导员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最根本的是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最关键的是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理论素质是一名辅导员综合素质的灵魂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如何改变人的思想认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科学。高校辅导员除了要通晓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外,还要谙熟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并对所管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形成一个多棱的知识结构,这样工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另外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辅导员文化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辅导员个人能力的认可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2、专业技能型。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专门职业”应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为社会能提供不可缺少的服务;具有专业服务的权利;接受长时间的训练和入职培训;具备一系列专门的“圈内知识”;有专业自主权;有对从事职业成员约束力的社团组织;确立了一套专业守则;获得社会和当事人的信任;享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和报酬;不断接受在职培训和从事科研活动。在韦伯专业化理论的基础上,继而有学者提出师资管理政策和教师从业人员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是改善或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唯一出路。这一学术观点对西方国家教师职业社会管理的“专业化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支配作用,也可为我国大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所借鉴。目前在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未能像专业教师一样成为一种专业化、职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辅导员从参加工作开始感受到的只是分流、转岗的压力和对前途的迷茫,而无法从前任同行和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自我价值,不能、不愿也不敢潜心于本职工作,只是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职业生涯的过渡。“非职业化”一直困扰着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严重影响了学生培养的质量。要改变辅导员队伍“非职业化”现象,必须要更新观念,理顺机制。作为学校政策的制定者,应该坚定不移地贯彻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方针,狠抓学生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给予辅导员队伍应有的重视和地位,敢于为他们排忧解难。要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减少辅导员流动,保证这支队伍的稳定性,将辅导员队伍建设引入“职业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辅导员角色的发展趋势
  1、从严师到挚友。这是教育观念更新的内在要求。在传统观念下,高职院校辅导员主要扮演着“管理者”角色,成为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和纪律的执行者。辅导员工作更多的是指导、领导和管理,满足于刚性的制度约束与僵硬的道德说教,而忽视了对工作对象鲜活的人文个性的操作。现代教育意义上的辅导员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作为最主要的“朋友”,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归属,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治学态度和处事态度、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从严师向挚友的角色转变,辅导员就必须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者,工作中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营造出一个民主宽松的和谐氛围,提高学生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让他们在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中促进素质的全面提升。
  2、思想品德教育者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引导者相结合。高职院校辅导员肩负着在思想品德方面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任务,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和各种场合的沟通,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确立其合理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使其能够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来认识自身的责任和思考人生的问题;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能正确地认识问题、评价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本身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工作中能够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在面对社会现实问题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时,必须能够进行正确的评价并进行引导,循循善诱、以身作则。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就业体制的建立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和困难会越来越多,心理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因此,工作对象、环境特点、育人目标决定了辅导员必须扮演好“心理医生”的角色。辅导员要及时了解、掌握乃至控制大学生的群体情绪,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心理需求,掌握大学生心理疾患的表现、成因和处理方法。

  3、专业的旁观者与职业的规划者相结合。现代大学体制的构建对辅导员角色综合化的要求日益提高,辅导员在承担传统政治教育职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学习辅导的重任,扮演好职业的规划者角色:帮助学生在学分制模式下,根据个性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将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等课程按照自己的职业期望进行重新选择配置,以达到最优的知识结构组合;帮助学生认识大学学习的特点,改善学习方式和方法;指导学生从理论性的基础课程学习阶段过渡到应用性、实践性的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同时,新的就业形势给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辅导员要围绕培养学生的适应、发展、创新能力和素质,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涯设计;要引导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更新就业观念;要关注职场信息动态,及时将各种信息准确传递给学生并帮助他们做出决定。
  4、从摸索型到技能型。技能型高职院校辅导员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理想目标。从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手到熟手,再到能手,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单纯的经验积累不足以造就教育管理方面的专家,要成为技能型辅导员,就必须首先成为行动研究者,参与并成为操作主体。对辅导员来说,经验固然重要,但不等于科学,特别是对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社会价值多元化和学校德育工作一元化的冲突,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与德育内容相对滞后之间的突出矛盾,大众传媒的丰富多彩与德育方法呆板老化之间的巨大反差,辅导员应能够有效地协调化解冲突,灵活地解决矛盾,科学地缩小反差,积极探索研究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自身发展为理论型与技能型的辅导员,成为教育管理专家。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调整方法
  角色调整是人为缩小角色差距、协调期望角色、领悟角色与实践角色三者之间关系的过程。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障碍的调适包括环境调整和个体调整两方面。
  1、环境调整。从社会角度看,职业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取决于职业声望。良好的职业形象有助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取得社会的支持和学生的认同,减轻他们的角色压力。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今天,要强化辅导员对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从方针政策到社会舆论等全方位大力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关心、理解辅导员的大气候,为辅导员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组织支持方面看,在辅导员角色障碍的调整中,辅导员在所在的组织(高职院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高职院校要营造尊重思想政治工作、关心辅导员成长的氛围,提升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增强其职业自豪感和职业认同感。要采取切实措施,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如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树立辅导员也是专业从业人员的思想,不要把有关学生的事务随意分配给辅导员,确保他们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通过科学有效的业绩考评体系对辅导员的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促进辅导员更快地成长和发展。具体而言,对于专职辅导员,应适当提高其工资水平和岗位津贴,保证处于同期进校的专业教师的中上等水平,使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其实际付出相匹配;在职称评定方面,要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制定针对辅导员的职称评定条件、职称指标单列等;完善辅导员的评优奖励制度,通过考核,对优秀辅导员给予必要的奖励,特别是在职称评定、职务提升等方面给予特别考虑;辅导员培训工作要统一纳入高校师资培训的总体规划,按照前瞻式、开放式、动态式和竞争式培养的特点,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长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才干。
  2、个体调整。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对角色障碍的自我调适包括:形成良好的角色认知识,辅导员自身应强化角色意识,充分理解社会对辅导员的角色期望,积极热情地面对辅导员工作,善于从工作中寻找乐趣,体验自信、自尊和事业的成就感,把来自个人、学校和学生的压力与矛盾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驱力;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提高思想政治修养、管理水平、组织协调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积极应对挑战;进行自我心理调控,高职院校辅导员要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从认知、情绪、行为和生理等多方面入手进行自我心理调控。只有提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才能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使自己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炜:探讨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
  [2] 江莉娜: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4).
  [3] 周立新:素质重新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
  [4] 孙喜亭、刘淑兰、李志英: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张琼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0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