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生产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海棠

  【摘要】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财务管理的成效,目前我国大部分生产企业的财务人员在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首先分析生产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发挥财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的真正作用。
  【关键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对策
  固定资产是企业的重要经济资源,是企业赖以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持续经营的物质基础。特别是生产型企业的固定资产,在全部资产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其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加强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是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企业财产安全完整的需要,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在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如核算和管理脱节、判断标准不清、确认与计量难度大等等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企业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
  一、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
  1、财务固定资产核算处理与设备实务管理的不统一
  主要表现在:
  (1)因设备采购合同或发票开具的不明细而造成的财务账目与设备管理实务的不统一
  在较多的企业中,一般大的工程项目中涉及较多的设备时,一般合同和发票中比较笼统的标注设备名称和数量,实际上一个系统中还包含很多的明细设备,又因财务人员基本是坐在办公室工作,很少到生产现场了解并熟悉工艺、工程建设和设备构成情况,很容易造成将多项设备价值计入到一项固定资产中。特别是生产企业从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核算过程中,极易造成二者的不统一。
  (2)财务账面上的资产使用状态与实物实际状态存在不统一
  账实相符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准确的基本要求。会计上对于固定资产设备按月计提折旧,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财务部门与实物管理部门缺乏沟通或对设备使用状况的不了解,造成该设备折旧年限到期就进行了报废处理,而实际状况可能是该设备因使用次数少基本处于完好状态。
  另一种情况是当机构变更、人员变动时未办理或不及时办理资产移交手续,也未作相应的权责变更记录,资产调拨时不按规定办理调拨手续,某项目进行改建、扩建时对部分资产进行了拆除、组装另作它用或者进行了变卖。如果财务部门不掌握实物的真实情况,依然在账目上计提折旧。就会造成账账、账实不符。
  2、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在实务中判断不准确
  新准则在固定资产的定义上,只给出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以及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这两个判断标准,取消了价值判断标准。强调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和市场情况来确认固定资产,虽然给企业判断固定资产以更大的灵活性,但是会计人员却难以判断准确,特别容易将“固定资产”和包装物、低值易耗品”混淆。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通常包括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日常修理费、大修理费用、更新改造支出、房屋的装修费用等。对于固定资产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房屋装修费用等,新准则规定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不符合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应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在会计实务中会计人员有时很难划分清楚,从而导致利润不实。
  3、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与计量难度大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是确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即当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减值。然而,新准则只给了可收回金额的定义,资产的销售价格和处置费用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可收回金额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其结果也会因人而异。另外,可收回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要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而贴现率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导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使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同时资产减值准备再确认缺乏权威性。加之企业外部人员对企业的资产性态、使用价值知之甚少,因此,这些不确定因素给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确认的实务操作上带来很大困难。
  4、公允价值的确定及运用缺乏统一的认识
  新准则在固定资产的计量中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但在公允价值的运用条件是否满足及公允价值如何确定等方面都需要会计人员做出合理的职业判断。尤其是在公允价值的确定上,由于我国目前对于许多资产的交易尚未形成活跃公开的市场,对于公允价值的确定也缺乏统一的认识和运用。
  二、解决的对策
  1、规范建立账目,准确记录核实账、物、卡是否一致
  生产企业的财务部门应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要求,建立规范的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并依据相关核算标准进行计量。例如,企业在建立固定资产账簿时,可按其用途或功能等进行相应的分类,而固定资产卡片作为企业管理固定资产的基础资料,决定了固定资产管理的细节程度。另外,财务部门还需及时对企业新近购入的固定资产予以准确入账,可以和采购部门、设备部门、生产部门等共同研究,从合同签订阶段开始参与,从合同需提供的设备明细清单入手加强此方面的核算工作。同时对企业新近报废或变卖的固定资产及时与生产部门、设备部门进行实时沟通在财务账目上予以销账,以使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2、注重在建工程核算,正确核算在建工程成本
  因生产型企业较多的固定资产形成需要从在建工程转入,一项在建工程在竣工验收转为固定资产时,往往要经过基建期、试生产期、验收期三个阶段;而基建期完工时点可以认为是在建工程交付使用了,但不一定进入正式生产时期,如果有产品生产,也仅仅是试生产、负荷试车。在试生产阶段,由于产品生产的不稳定性、生产工艺的试车检验、组织生产人员的过渡等均对产品质量、数量的稳定达标产生影响。所以,该阶段出现的试车损益极具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基建期和试生产期把握好会计核算,正确核算工程成本和试车产品的生产成本,为工程全面通过验收打下基础。
  3、加强资产减值准则的可操作性
  加强资产减值准则的可操作性,一方面要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其职业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在现有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基础上,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性标准,全面、完整地定义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中的各个概念,并在指南部分对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和折现率的确定等方面给出详尽的描述,以尽可能缩小会计人员人为的估计和判断的范围,会计人员通过指导性标准进行减值准备判断的参考,以避免政策的灵活性成为企业可利用的工具。
  4、合理谨慎地运用公允价值
  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把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一定的范围内加以合理的运用是顺应世界潮流,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使其能够做到更合理的职业判断。要对公允价值的确定加以规范,使其形成统一的认识。国家要加强市场导向作用,形成活跃公开的资产的交易市场。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防范其针对不同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折旧率,通过控制公允价值来调节各项资产入账价值,进而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5、注重固定资产的财产清查
  企业应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与存货相比,固定资产遗失的可能性较小,但相对而言,由于它们长期存在,其物质实体与账证记录不一致、或者物质实体已处于不正常使用状态、或者被遗忘的可能性也较大。固定资产盘点不仅仅是简单的账实核对,而是对固定资产的逐项检查,通过盘点详细了解企业固定资产状况,盘点结果可作为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依据。因此定期对固定资产盘查是保护企业财产的必要手段。
  通过加强固定资产核算,加大会计监督力度,保证固定资产的正确计价、合理摊销折旧成本等,从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01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