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的手机短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伟波 刘源晶 徐亮亮

   [摘要]随着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日益普及,大学生使用手机发短信也越来越频繁,它在给大学生们带来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大学生手机消费状况,以及短信的消费现状值得我们去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短信 问题研究
  
  近年来,手机短信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中的一种新时尚。目前,手机短信呈现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数量繁多的景象,这种新型信息互动方式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乐趣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正日益受到短信的冲击和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尽早制定对策,让手机短信这一文化新时尚,成为大学生学习的向导、生活的参谋、成长的助手。
  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手机消费以及短信消费的具体情况,我们在学校发了很多的调查表,通过这些调查表,我们对大学生手机消费,以及手机短信消费有了更好的掌握。
  
  一、大学生使用手机以及手机短信的现状
  
  手机以其快速的沟通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依赖手机,大学生通过手机来收集必要的信息,日常同学间的问候,但是经常频繁的使用手机,使得手机费用上涨,大学生们的短信内容也各有特点。
  
  二、手机短信在大学生当中流行的原因
  
  手机短信以其方便的交流方式、交流保密性高,优惠的资费使用方便,得到大学生的青睐,很多地方地方的移动公司为了鼓励大学生发信息,实行很多的优惠政策,大学生们在这些优惠政策的引导下短信的消费量越来越大。
  
  三、手机短信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手机短信降低了大学生的诚信度。
  2.手机短信引诱学生的情感交流进入新的误区。
  3.手机短信刺激了学生的攀比消费,加重了经济负担。
  4.不良短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调查发现,我校有90.2%的学生拥有手机,其中有78.5%的学生使用手机时间超过一年。目前,网络仍然是我校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手机短信获取信息的比例仅次于互联网。在无机的同学中有81.3%的人计划一年内有购机计划。“关于日常问候最常用的方式”,比例最高是电话,占46%,其次是手机短信,占42.11%。据调查,学生平均每天接发短信数量最多的是1~3条,其次是4~6条,这说明学生把短信作为交流的手段,但不是最重要的手段。一般学生每月手机费用在85元左右。调查发现:手机总费用越低,短信费比例越高;手机总费用越高,短信费比例越低。可见,手机短信倍受学生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费用低廉实惠。
  据调查,短信内容主要有三种:亲情短信、友情短信和爱情短信,这种短信具有极大的互动作用。近年来,校园除了我国传统节日,还有一些西方节日的问候短信也在逐渐升温。黄色短信在短信中比例极少,不到1.5%,并且多限于同性或恋人之间,用于互相逗乐。但危害性大,传播迅速,范围广。
  从调查中我们看到,短信内容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自编;二是下载;三是转发。访谈中,学生认为手机短信之所以在校园中流行,有多重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满足学生的交际和信息需要,实现了手机短信优点与学生心理需求的完美结合。
  短信息是一把“双刃剑”,它的流行已经对大学生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1.手机短信助长了学生的逃课行为。
  2.手机短信助长了学生的作弊行为。
  3.手机短信助长了学生的虚假人格。
  手机短信一方面为人们交流沟通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本应该通过书信、电话甚至见面方式来维系的情感交流被短信取代了。这种交流使得各种感情越来越流于形式,短信发送量与情感浓度不成正比,加剧了情感危机,甚至出现了“短信骚扰”现象。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学生患上了“短信依赖症”,整天沉溺于短信的虚拟世界里,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人际交往障碍。
  作为一种时尚型、炫耀型消费,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彰现个性、表达前卫、甚至吸引异性的一种工具。再加上有些大学生爱面子,消费心理不成熟,往往不顾实际情况,纷纷置机来发送短信,加重了自己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而不良短信主要指垃圾短信、黄色短信、恐怖短信和诈骗短信等。这些短信尽管比例不大,但由于其散播能力特别强,在很短时间内就被复制成千上万条。大量的“短信骚扰”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学业前途。
  手机短信已经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信息安全问题,它已经和互联网一样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面双刃剑。如果任由不良短信在校园里泛滥,必然会毒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沉溺于低级趣味。我们应趋利避害,对手机短信污染进行多层面的综合治理,引导手机短信服务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所应具备的积极作用使之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正面的工具性效应。
  
  四、大学生手机短信流行问题的引导与治理
  
  1.抓思想。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短信进行教育和引导。不良手机短信一方面发布虚假信息,大肆招摇撞骗,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各种淫秽不堪的“黄段子”也毒害了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要求大学生做到自律,洁身自好,勿以信“小”而为之,不要成为不良传播的推波助澜者。
  2.抓载体。充分发挥手机短信的信息传递优势。手机短信作为“第五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让人们获得最大自主权,利用任何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自由交流。因此,要及时建立手机短信交流平台,多提供一些内容积极向上的短信息,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交流答疑,特别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这一方式可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减轻心理压力,化解心理矛盾,宣泄思想情绪。同时,可以利用手机短信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思想论坛中来,让每一名学生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利用手机短信这种高科技信息传播手段开展教育活动,相对于以往的报告、讲座、征文等单调、枯燥的宣传教育形式,时尚流行、方便快捷、易于传播。
  3.抓源头。净化短信内容。大力开展优秀、健康短信的征集活动。这一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精神,用健康向上、充满青春活力的词语展示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可以在大学生中开展短信消费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不良短信的危害,自觉约束自己发送短信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张庆国.透视大学生短信一簇[N].中国教育报,2003-11-23.
  [2]丁妍,沈汝发.手机短信:一种文化新主张[J]. 中国青年研究,2003,(3).
  [3]吴正国.解读青年学生的心理符号[J].青年研究,2003,(5).
  [4]百度搜索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74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