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产能过剩行业信贷风险分析及化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铁彬

  摘要:目前我国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和不合理的财政分权体制使得地方政府成为产能过剩的主要推手,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也是推动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虽然商业银行近几年来一直从严控制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投放,但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仍在银行资产组合中占有较大比例。针对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面临的风险,本文提出银行信贷投放应与周期性行业保持适当距离,完善信贷资源分配机制和考核机制,加快信贷结构调整;加强行业研究队伍建设,防范产能过剩贷款风险。
  关键词:产能过剩 贷款 风险化解
  一、引言
  我国从2000年开始进入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陈佳贵等,2007)。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快,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均比较旺盛,我国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在2006年、2007年达到峰值,产能过剩的问题并不明显。但从2008年开始恶化,经过2009—2011年三年的产能继续扩张后,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方艺萌,2012)。
  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呈现周期性过剩与非周期性过剩并存、总量过剩与结构过剩并存的特征,程度相当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易诚,2013)。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正常现象,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形成市场竞争,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但产能严重过剩将冲击正常的市场秩序,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必须及时加以有效引导、抑制和化解(朱宏任,2012)。产能利用率是国内外衡量是否产能过剩比较一致的标准。业界的共识是,如果产能利用率小于75%,那就是产能严重过剩。祝宝良(2013)指出,目前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已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战略性产业,许多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极低。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同时,上述行业还有大量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矛盾呈日益加剧之势。此外,根据中投公司的调研数据,2013年上半年我国风电、光伏行业整体产能过剩更严重,前者过剩65%左右,后者过剩55%左右。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来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投放采取了严格控制政策,但产能过剩行业存量贷款的规模仍较大。如中国银行披露,其2009年末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造船、电解铝8个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余额为2190亿元,约占该行公司贷款的7%;工商银行披露其2013年9月末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和造船5个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贷款余额1479.7亿元,其占公司境内贷款比重为2.39%。另据Wind统计,2012年我国钢铁、有色、煤炭、水泥、化工和造纸6个产能过剩行业上市公司的短期贷款为9092亿元(不包括中长期贷款),占2012年A股全部上市公司短期贷款的34%。因此,研究商业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行为以及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面临的风险,并提出风险化解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商业银行如果处理不好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风险,很可能会引发较大面积的不良贷款。
  二、银行信贷投放推动了产能过剩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将产能过剩行业大致分为三种类型:钢铁、水泥等“两高”(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出口导向的传统加工制造业和风电、光伏等新兴产业。从总体来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规模冲动推动了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但对上述三类行业,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背后的原因又各有不同。
  (一)“两高”行业的产能过剩
  1、信贷政策难以做到“一刀切”
  对钢铁、水泥等“两高”行业的新增贷款,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风险可以采取风险规避策略,即不向这些产能过剩行业发放新增贷款,但现实中商业银行难以做到。主要原因是许多产能过剩行业是中西部省市的支柱产业,是当地信贷资金需求的最大领域。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网点布局力度,导致这些地区金融机构数量迅速增加,竞争日趋激烈。由于银行各分行的行长和员工的薪酬以及业务营销费用等与该分行实现的利润密切相关。为了防范风险,虽然许多银行将“两高”行业新增贷款的审批权上收到总行,但这些地区的分行不断向总行风险管理部门施加影响和压力,要求总行考虑分行区域经济特点,对当地支柱产业(即是“两高”行业)给予差异化的信贷政策,不要搞“一刀切”。中西部地区由于生产要素成本较低,许多产能过剩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好。商业银行总行迫于中西部分行的压力,一般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向产能过剩行业发放新增贷款。除了产能过剩行业在不同的区域表现不同,不同的企业绩效表现也不同。在产能过剩行业内部,细分行业和企业有的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虽然这一行业过剩问题严重,但是对于具体的某一个企业来说,不存在这一问题。这也需要商业银行花费一定的成本去鉴别。
  2、考核的棘轮效应导致存量贷款退出存在“惰性”
  对产能过剩行业中长远发展前景不佳但短期内经营正常、风险尚未显现的贷款项目,商业银行理性的做法应是在风险来临之前加大压缩退出力度,及时收回贷款。但受考核指标的棘轮效应影响,一些分支行在这些贷款退出的问题上主动性不够,存在“惰性”。棘轮效应(ratchet effects)一词最初来自对苏联式计划经济制度的研究。在计划体制下,企业的年度生产指标根据上年的实际生产不断调整,这种标准随业绩上升的趋向被称为“棘轮效应”。商业银行总行一般也是以分行上年实现的各项指标作为基数,再加上合理的增长率后向分行下达考核任务。由于一些商业银行总行确定的增长指标较高,分行完成的难度很大。因此,在没有找到足够合适的贷款投放项目之前,分行没有积极性退出目前还比较安全的贷款,即使这些贷款企业的长远发展前景可能不被看好。因为存量贷款的收回意味着分行要靠更多的增量贷款的弥补,才能完成总行下达的任务指标。因此分行每年将信贷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市场开拓方面,对存量客户的主动退出缺乏积极性,存在“惰性”现象。而银行总行由于不了解客户真实的经营信息,也很难下达强制退出的要求。   3、贷款“垒大户”行为加剧了“两高”行业的产能过剩
  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就是“产能过剩行业中也有好企业”。对这些好企业,一般银行将其定义为规模大、竞争力强、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由于“两高”行业大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许多企业规模巨大,且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只要经济不出现剧烈波动,这些企业一般经营比较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强。因此,商业银行一般也愿意向其发放贷款,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这导致大企业较容易获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进而继续新建项目,扩大产能。这又增加了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为银行进一步“垒大户”创造了条件。由于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强,银行信贷决策人员没有不良贷款责任的压力,也容易审批贷款。而大企业不断扩大产能加剧了行业的产能过剩。
  (二)贷款支持过度造成长三角等地区传统加工制造业的产能过剩
  2012年下半年和2013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银行不良贷款大量爆发,新增不良贷款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批发业,其中制造业的不良贷款源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过度等原因引发的制造业产能过剩。许多商业银行总行主要根据分行的存贷比、利润规模等因素下达每年的新增贷款投放指标。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经济总量大,各项存款较多,分行实现的利润也高,因此每年分配的新增贷款规模较大。然而这些地区缺少大的优质项目贷款,新增贷款中许多投向了原本竞争激烈的传统加工制造业,导致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企业利润微薄或出现亏损。而一些中西部地区贷款项目较多但存款不足,分配的信贷规模相对较少,因此,如果信贷资源向中西部地区的分行倾斜,则对整个商业银行而言信贷资源配置是最优的。但在现有的考核体系下,商业银行内部各分支机构之间是互相竞争的关系,新增贷款规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直接为分行带来利润,进而提升分行在系统内的考核排名,进而获得更高的薪酬和费用。
  长三角一些地区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过度贷款也造成了一些企业将贷款挪用于房地产和高利贷等高风险投资领域,加剧了银行信贷风险。如温州市许多中小企业集群存在着产品雷同、技术含量低、易模仿以及相互间竞争等问题,由于商业银行贷款支持过度,这些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利润微薄,因此企业开始寻求转型突围,将信贷资金转投到了高风险领域。2011年末温州市贷款规模与生产总值的比例是1.91:1。这说明部分银行贷款被挪用到外地高风险投资中。
  (三)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
  1、信贷投放的“潮涌现象”
  林毅夫(2010)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很容易对下一个有前景的产业产生共识,投资上容易出现“潮涌现象”。所谓“潮涌现象”是指由于发展我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世界产业链内部,产业结构处于不断升级和优化之中,其可以通过对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历程及已有技术、市场情况的分析,对自身的产业前景做出预测并形成社会共识,进而导致经济资源大量且迅速地集中于某个或几个行业的投资现象。“潮涌现象”也可以用来解释信贷投放与产能过剩行业之间的关系。在“潮涌现象”中商业银行基于这种社会共识,为这些新兴投资项目提供大量信贷资金支持(王立国、鞠蕾,2012)。“潮涌现象”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盲目扩大信贷规模的不良导向,也反映出其对新兴产业缺乏前瞻性研究。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扩张速度较快,有些银行风险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素质达不到要求,缺乏对新兴产业风险管理的专业技能,信贷决策难以做到科学合理,很容易陷入这种现象,导致对某一新兴领域过度放贷,造成“高端产业低端化”,行业生产能力迅速过剩。
  2、信贷投放的“羊群行为”
  与“潮涌现象”相似,由于信贷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决策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即“羊群行为”,一家银行的信贷决策往往会参照其他银行的做法。通常来说,当一家银行向某一行业或某一客户提供贷款时,其他银行对该行业或客户贷款的概率就会增加(胡新天,2003)。王稳、杨为官(2003)认为“羊群行为”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贷款银行的最优决策。商业银行的这种盲目放贷行为忽视了新兴行业潜在的信贷风险。如2013年初光伏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宣布破产时,包括工行、农行、中行等9家银行对其授信余额达71亿元,即是9家银行同时对该企业发放了巨额贷款。
  三、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面临的突出风险
  (一)信贷投放的亲周期性风险显现
  产能过剩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大。前些年我国城镇化建设投资及加入WTO后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钢铁、有色金属、煤炭、水泥、工程机械等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钢铁、水泥等行业也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经营利润率(董玉华等,2006)。由于周期性行业经营景气,产能过剩矛盾很容易被掩盖。商业银行在逐利的动机下,也愿意向高速增长的周期性行业提供信贷支持。去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回调,国内外需求下降,产能过剩的矛盾快速暴露,钢铁、船舶、光伏等产能过剩行业经营急速下滑,许多企业经营非常困难,一些企业亏损严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频繁爆发,不良贷款上升。尚福林指出,2013年以来银行业不良资产有所上升,不良资产上升的领域基本上属于过剩产能。从行业看,光伏、钢贸、造船、钢铁、煤化工、水泥等行业是2013年新增不良贷款的主要行业。由于长期以来产能的不断扩张,许多产能过剩行业负债高企,资金链紧张。以钢铁行业为例,数据显示2013年8月我国规模以上钢铁企业的整体资产负债率高达68.1%,比10年前上升了10.8个百分点。
  (二)银行信贷管理面临“囚徒困境”
  由于产能过剩行业中单个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大,贷款较多,且往往在几家,甚至几十家银行都有贷款。当前,产能过剩行业经营困难,企业资金链紧张。这个时期,各家商业银行都不退出贷款,或者协调一致稳步退出贷款对全部贷款银行而言是最好的选择。但如果有一家商业银先压缩贷款,其他商业银行的理性选择也是加入到收贷的行列,结果导致企业快速破产,先退出的银行往往获得的收益最大。因此,单个银行的抽贷行为可能成为压垮企业的稻草,使原本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迅速破产。   (三)产能合规风险和环保风险突出
  国务院已明确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建成违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对工艺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不合格、能耗及排放不达标的项目,列入淘汰落后年度任务加快淘汰。凡是不符合产业政策、准入标准、环保要求的违规项目一律停建。产能过剩行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产能在没有拿到国家发改委和相关部门的批复前,就已经纷纷开始开工投产。熊必琳(2009)指出,我国钢铁行业存在5800万吨的未批先建产能,占过剩产能的30%。这些违反规定的产能一旦强制淘汰,可能导致一定的银行贷款损失。同时,当前我国许多地区的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国家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增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环保成本,这对原本经营困难的“两高”行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四、化解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信贷投放应与周期性行业保持适当距离
  我国古代《货殖列传》中有言“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也应遵循这一理念,与经济周期保持适当距离。朱小黄(2010)指出商业银行如果不能约束自己的亲经济周期行为,就会不知不觉地陷入经济周期中,不能自已。因此,商业银行应坚持审慎的信贷投放政策,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和当前经济形势,合理设定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限额,将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系统性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同时,商业银行应加快业务转型,扩大消费信贷、服务业等领域的贷款占比,大力提升中间业务收入,逐步降低对制造业贷款的依赖,减小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冲击。
  (二)完善信贷资源配置和考评体系
  商业银行总行对信贷规模不应主要按照存贷比和利润规模等指标进行分配,而应按照各地区的贷款需求情况进行分配。对分行成功压缩退出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总行要等额核减对其下达的利润和相关业务考核指标,防范分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退出的“惰性”效应。商业银行应该完善业务流程,在业务发展、风险控制、大户管理、检查评价、业务监督、基础管理等指标体系方面实现数据化管理,不仅仅考核分行信贷业务总量增长、贸易融资占比、信贷退出、贷款违约控制、贷后管理和日常管理等指标,还要涵盖风险预警、风险识别等体系,尽早发现不良贷款的发展趋势,突出加强对重点领域的风险控制。
  (三)加快信贷结构调整
  对于产能过剩行业,商业银行要实行分类管理,不能“一刀切”。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标准,属于技术改造升级、产品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项目的合理信贷资金需求,商业银行可以审慎给予支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新增产能项目,严禁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对未取得合法手续、不能依法依规补办相关手续的建设项目,立即停止授信,且不得通过理财产品等其他方式变相提供融资。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越权核准的违规建设项目,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对企业的授信要坚持实需和适度原则,避免过度授信引发的贷款风险。对于竞争力弱,长期发展前景不看好的企业要加大贷款退出力度,同时,在退出过程中要加强与其他银行的配合,做到逐步平稳退出。商业银行总行要牵头组织制订产能过剩行业退出名单,向分行下发刚性退出任务,要求分行限期退出。
  (四)加强银行行业研究队伍建设
  未来我国经济中还会出现新的产能过剩行业,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加快组建一支专职的行业研究团队,提升自己的行业研究能力。目前,国内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行业研究团队,对行业风险进行专业化的研究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商业银行应着眼未来,加强对新兴产业的研究,建立行业产能过剩风险预警体系,及时调整信贷投放政策,不要陷入“羊群效应”,及时规避产能过剩行业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朱小黄.远离冰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2]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 “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
  [3]陈佳贵等.2008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方艺萌.宏观经济改革的预期或带动风险偏好的回升[J].银行家,2012
  [5]易诚.产能过剩与金融风险防范[J].我国金融,2013
  [6]祝宝良.产能过剩的成因与化解[J].我国金融,2013
  [7]李永宏.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金融,2006
  [8]王立国,鞠蕾.地方政府干预、企业过度投资与产能过剩:26个行业样本[J].产业经济,2012
  [9]胡新天. 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博弈分析[J]. 南方金融,2003
  [10]王稳,杨为官.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问题及其矫正[J].山东社会科学,2003
  [11]董玉华,蒋剑平.“双过剩”下国有银行的困境与出路[J].农村金融研究,2006
  (刘铁彬,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生,现供职于中信银行总行风险管理部。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037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