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上世纪80年代,全国有400多所高校,而到了2004年,全国共有国民教育系列的普通高等院校3782所。高校的扩建与扩招,带来了全民素质的提高,高校的校内文化氛围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随着高校的对外开放,校外的环境建设也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部分。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与其所在的长风新村街道为例,分析高校周边环境整治,以及单位社区与街道社区的合作机制。
  关键词 环境;街校合作;治理
  
  一、师大周边环境分析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
  理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公
  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治
  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教
  育部1996年11月29日发布)
  第三条第四款规定:“中小学
  校园周边200m以内”属于学
  校“周边”,也有人提出校园
  周边1000m属于“周边”的概念。以地界为基础,划分校园与周边环境的责任范围是“属地管理”的基本要求。但对周边环境本身的范围就不能以地理距离作为界定的依据,而应以对高校的影响来确定校园周边环境的范围。据此可以把周边环境描述为:学校地界以外,以稳定为标准,对学校存在和发展以及对学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有影响的社会环境[1]。
  
  华东师范大学分中山北路校区与闵行校区。本文以中山北路校区周边环境为研究对象。占地714,824平方米的华师大中山北路校区坐落于苏州河畔,依傍长风公园,是普陀区长风街道三大板块中的中间板块,与街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周边环境是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一环。下面对治安环境、交通环境、市容与卫生环境进行分析。
  首先,治安环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偷盗上。校内良好的自然环境下,图书馆、办公大楼、后勤服务部门等地带都发生过严重偷窃现象。经调查,近年来,发生的盗窃案件每年在100起以上(只统计了报案的数量,还有大量没有报案的)。校外,偷盗现象更是频频发生,其中校门口是日人口密度高、流动大的部位,流动摊点、固定门面、进出校门的师生们在这里实现校内外的转换、交流,由此吸引了偷盗者在此集聚,“校门口的治安实在是坏的不得了”这是师大门卫对正门环境的总体概括。
  在交通环境上,交通设施满足需求但交通运行环境拥挤不堪。最为严重的是后门枣阳路,这也是长风街道治理最难的地方。一条路承担高校与公园大门人群流动的压力,流动摊点、师大学生、长风公园的游客及各种交通工具的汇聚,使得两车道的枣阳路的容纳量严重超标。尤其是晚上流动摊点的定点集聚及周末、节假日游客的休闲旅游的汇聚,造成枣阳路环境的恶化、交通的拥挤。
  人口众多的地方往往是服务业兴旺的地方,拥有众多学子师生的师大当然被各商人、小贩看好。师大四周尤其是师大各门口就被服务业包围着。在给师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与身体的威胁。师大周围的店铺营业不规范,而且流动摊贩多,食品的卫生情况令人担忧。另外,师大校门口的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不论是固定摊贩还是流动摊贩,一律将垃圾排在道路红线外,这里是消费与垃圾繁华的地方。
  
  二、师大周边环境问题的原因探索
  
  1.管理体制不健全
  管理漏洞使得高校周围成为两不管之地。从业已颁布的《行政处罚法》、《人民警察法》得知,高校保卫部门仅是学校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并不是行政执法主体,无任何法律赋予的执法权力,治安打击力度也无从谈起,保卫部门仅仅具有治安防范和协调、协助的职能 [1]。因此,学校保卫处权力的有限性使校园周边的环境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人们通常把大学一级的机构视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而不是把它看做是地方社区和一般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的层级使得街道无权管理有关高校的事情。这样,就形成了高校周边管理的薄弱地带,给违规建筑、不法分子、违规摊点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
  2.校园周边利益的驱动
  人群的集聚推动了服务业的汇聚。尤其是针对脱离了高严格管束的大学生来说,高校周边利益的赚取来得更容易。华师大处于城乡结合部,一方面,由农民转成的市民以及大量来沪的流动人口密度极高,劳动力素质低下;另一方面,师大周边管理的漏洞及来自五湖四海年轻学子的多样化需求,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各种类型的店面,特别是不同花色的饮食,这由下表餐饮业的百分比可以看出,餐饮业在华师大周边(这里指围绕华师大的三条道路:金沙江路、中山北路、枣阳路)所有服务业(指固定店面)中的比例为34.4%。第三,对于华师大来说,女生的众多,使很多为女生服务的零售业在这里汇聚,可从下表统计的服装、商品零售以及占流动摊点80%的饰品零售可以看出。
  
   3.校内学生的需求及防范素质的低下
  校内服务业供应数量与质量的有限性,学生空余时间的增多,使得学生趋向于到校外消费,这就使得校外的商机大增;第二,高校学生的年龄层次及较少的社会阅历使得他们自我防范能力低下,造成了校园周边学生危险机会的增加,这主要体现在较高的偷盗率上。
  
  三、街校合作共建和谐环境
  
  街道与师大的关系密切。虽然长风街道地方社区与华东师范大学单位社区两者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暂时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两者的融合与合作的趋势是必然的,随着大学校园的不断开放,必须要与街道建立合作,实现共治,而大学能够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并带动街道相关方面(如文化、知识)的建设,因此街道也要同华师大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同时,高校周边环境也得到了中央的高度关注。中央综治委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2007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以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为立足点,以安全文明校园建设为切入点,以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排查化解工作为着力点,集中整治学校及周边的治安乱点和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全力维护学校及周边的治安秩序,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
  经以上的调查分析,提出以下措施:
  1.法制教育,源头上防范不安全因素
  目前学校对学生的安全问题抓得不紧,学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普遍偏低。因此,有必要进行法制教育。但法制教育要避免讲空洞的法律知识,要密切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提高紧急事故应急能力、平日防盗、防身的能力。主要是培养下面几个方面的愿望和能力:①对自我保护的重要性有较为彻底的了解;②有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③有同诱骗、教唆自己违法犯罪或侵害自己的坏分子作斗争的能力;④有在复杂社会环境中抵御精神污染的能力;⑤有辨别是非,选择健康、有益的课余生活的能力。
  2.利用各方权力,共保师生平安
  高校保卫部门的执法局限在校内,而街道公安等相关部门对本街道范围内、高校校门外发生的治安问题具有执法权,但发生在校周边的案件多但报案、处理率低,使得学校周边的治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应将学校保安的权限扩大到校外所有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案件,且使其具有查处权,街道派出所调出部分人员驻师大,街校保安、公安互动,利用二者所拥有的权力,坚决打击不法行为,确保学校这块神圣的土地周边的良好治安环境。
  3.设施到位,创造安全、方便环境
  在美国,各高校在校园安全管理上早已形成了电脑网络、电视监控、通讯联络、防火报警系统,校园内的主要公共场所和重点要害部位都安装了监控装置,一有案情可以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处理[4,2] 。华师大应在重要地位安装摄像头,帮助保安、公安部门进行破案侦查。
  同时要利用普陀区的网格化管理逐步推进的时机,检查师大周边的物件、事件,为社区所有居民包括师生创造方便、安全的社区环境。
  4.建立长效机构,打造周边规范经营
  由街道与华师大共同建立一个长效管理机构,并赋予其管理、监督检查的权力,使其对师大周边的固定及流动摊点进行统计、立册,并定时检查商铺的食品及环境卫生情况,对于师大后勤部门批准的勤工助学的学生摊点进行规范管理,确保师大附近的市容得到改善并保持,进而确保师生的饮食安全。
  高校周边环境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边环境好坏不仅关系到师生的利益、师大的形象,关系到所在行政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未来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对校园内外的整治是非常必要的,行政单位与高校应全力合作,共同治理,共建和谐的社区环境。
  
  参考文献
  [1] 邓先捧. 关于高等学校治理周边环境的思考[J].郑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5卷第3期:132-134.
  [2] 李威武、李锐.高校及周边治安管理初探[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1):
  [3] 奋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51页.
  [4] 赵光.新世纪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再思考[J].保卫学研究,2001,(6):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00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