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论预算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书颖

  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种信息失真歪曲了单位部门的财务状况,是为达到某种利益而故意造成的人为操作的结果,是一种小团体主义和扩大了的个人主义的结果。作为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普遍,这不但影响了部门利益的分配,也干扰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现就当前预算会计信息失真及信息质量保障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及其原因
  
  根据近年来预算会计界理论研究的成果,预算会计的概念可以作如下表述:从预算会计的特殊性来说,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预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的会计,是我国两大类会计体系之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预算会计在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生活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预算会计虽历经改革,但始终没有摆脱会计信息失真的困扰,主要表现在:
  
  (一)预算经费的收入和结余不能准确反映预算执行的真实情况
  目前,会计核算账面反映的预算收入,除按预算标准向上级领报外,还包括运用单位经费结余弥补的部分。支出情况更为复杂,除用于事业任务直接支出外,还有与本事业单位有间接关系甚至无关的一部分差旅费、招待费、公杂费以及事故处理费用等开支,同时还包括上年事业费超支转入数,而另有一些应属于有关事业经费开支的却又放在了预算外生成的经营收支中支出。正是因为收支不规范,账面数字与预算执行情况不符,再加上决算报表不及时,账面经费结余或超支已反映不了预算的真实情况,不能说明实质性问题,因而无法分析预算经费管理的优劣,缺乏考核经费管理标准的科学性。
  
  (二)“经费家底”反映不实
  无论从账面上还是会计报表上看,有些单位历年预算和预算外结余是比较多的,但由于动用结余纳入预算管理和进行生产经营投资未能转账,结余数出现虚假现象,实际上真正能动用的“家底”却有限。另外有些单位为了多得利息或隐匿资金,把留用的结余经费存入银行或转到其它经费的银行账户上,账面上仅有部分结余,远不能真正反映单位的实有“家底数”。
  
  (三)预算外收入与实际悬殊较大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凭借各自的行政权力进行各种名目的收费现象日趋严重,使本单位预算外资金和“小金库”资金迅速膨胀,甚至形成预算外的“预算外”资金,这类收费收入大多数未纳入正常的预算资金管理,有的自收自支,有的转作家底留用,因此,各级财务账面上反映的预算外收入与实际收入相差甚远。还有部分预算外收入,由于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原因,被计入其它会计科目,也有些单位为逃避上缴,故意将收入计入留用或其它科目,造成账实不符。
  
  (四)会计报表与账面不符
  一方面由于记账原因造成报表不实;另一方面由于编制报表时随意增减科目或调整数据,加之受报表格式限制,口径不尽统一,说明又不全,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财务活动的实际情况。
  会计信息失真,从表面上看,是管理问题,或者说是单位领导或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但当其泛滥成一个社会的普遍问题时,必然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如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或为了考核业绩、或为了取得信贷、或为了减少纳税、或为了推卸责任等;而预算会计信息失真从浅层次上说,是为了小团体利益,但细细研究,则有其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财务制度自身不够规范严密。就财务制度而言,其规定和要求不够明确、统一。预算经费的收、支不规范,不能准确反映预算执行的真实情况,并且预算经费管理制度与会计制度的某些规定不能协调统一,甚至不够明确。有的单位预算经费比较紧张,保证不了正常开支,把差旅费、招待费放在有关事业费科目中支出,使事业经费成了万能经费,在会计核算上混淆了预算经费与预算外经费的界限。
  (二)法制观念薄弱。一些单位从小团体利益出发,指使甚至强令财会人员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做假账,编制假报表;有的则不顾会计人员的反对,强行办理违法违纪的财务收支。单位的财会人员也由于平时缺少对财务制度、法规的学习,法制观念淡薄,在处理财务收支,编制会计信息时,只凭主观想像或主观意志来行事,只要对单位小团体利益有利的事就做,不能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这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三)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不利于会计监督。一是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应当对会计信息失真负有责任,《会计法》虽赋予了会计人员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责,但实际上会计人员并不具备监督者应有的独立地位。二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存在根本缺陷。计划经济条件下几十年一贯制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发展。会计人员虽然是国家利益的代表,但又是单位内部职工,人事、工资都由所在单位管理,因而很难坚持原则,同时利害一致也会导致会计人员偏向所在的单位一边,这是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
  (四)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单位会计本身的监督,外部监督是指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健全,在许多方面与市场经济还不相适应。内部监督在许多单位都显得软弱无力,形同虚设。而在外部监督中,审计监督由于面广,任务重,注册会计师制度又刚刚恢复建立不久,加之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都与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相差甚远;财政监督也由于监督点多面广,人手少,又忙于事务而显得力不从心 ,强化财政监督成了一句空话,因而根本不能从外部监督上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
  (五)会计法制不健全,执法不力。必须看到,我国会计法制建设还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会计法规制度的不相协调,法规制度实施不配套,法规体系还不够规范科学;二是对现有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不力。主要表现在对会计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深入,执法不严等方面。
  
  二、构筑预算会计信息保障体系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存在的问题必须将其放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考虑,从多方面着手才能见效。要加大立法的力度,努力创造公平合理的环境,与预算管理相关的各种法规应当互相衔接,互为补充,不造成漏洞。要加强会计准则的制度,使会计反映方法更科学、更先进。要建立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会计管理体系。
  
  (一)建立公允、规范的预算会计核算体制
  它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执行两方面,它的覆盖面涉及所有会计主体,从而实现会计信息之间的客观性、可比性。当前重要的是要认真开展监督检查,保证预算会计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针对单位会计人员的特点和工作要求,科学地确定培训内容,做到教育对象层次化、知识结构系统化,为会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提供保证。
  
   (三)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纪律教育

   要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制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纪律与规范,并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结合会计证管理制度,加强对会计人员执业纪律的监督检查,引导教育财会人员坚持原则、遵守法纪、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以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四)规范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收入来源,从源头上纠正会计信息失真
  预算会计反映预算资金的运行情况,行政事业单位收费收入形成的预算外资金的不规范账务处理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之一。从全国范围看,各级各部门行政事业收费居高不下,数目甚至几倍于税收,并且造成各单位乱收乱支,严重影响了经济秩序和财经纪律,结合“费改税”清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是纠正会计信息失真的治本之举。
  
  (五)强化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不同职能,明确其职责
  大力推行管理会计,是会计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将目前的会计队伍按其作用分为财务会计人员和管理会计人员,前者代表国家行使职权,后者代表单位行使职权,前者由国家统一的会计机构委派,后者属于单位职工。两种会计职能的划分,可以有效避免因会计人员双重身份带来的责任不清以及对所在单位利益的偏袒,有效地维护国家与单位的利益。
  
  (六)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
  要充分发挥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的作用,强化财务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加大会计中介服务机构的督导力度,并在理顺关系的基础上,继续强化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对各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运行过程进行定期核查,不仅对财务账目和会计报表进行检查,还要通过实地调查核定情况,不仅要检查其经费来源是否正当,使用是否正确,开支是否合理,还要认真查对和分析其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如发现数字不准,账实不符,要查明原因,属技术原因要进行指导帮助,属责任问题要批评教育,对弄虚作假者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要给予法律处分,通过监督检查,确保预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真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需要;是营造公平、公正、透明、有序社会环境的需要;更是促进廉政建设,保持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总之,一方面要通过预算会计制度的指导和规范,促使会计单位的微观活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促进单位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运用预算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为财政决策和宏观调控服务,共同支撑起真实反映会计信息这一片蓝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0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