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陈玉兰岁月不居 天道酬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她以最朴素的信念和先觉般的市场感知,造就了一个企业传奇般的历程和50年的奇迹,凭借艰难的创新,她让一个即墨的本土企业脱胎换骨。即发今日的辉煌.更映衬了她名字的璀璨。陈玉兰,一个秉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老太太,以其起凡的人格魅力,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同行所尊重和艳羡。
  
  创新业绩
  
  以技术为核心,以品牌为羽翼,并将社会责任落在实处,即发的创新遍地开花,全面结果。
  研发和投入上成果明显:即发投巨资建立了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每年对其投入研发基金1000余万元。自主研发的“甲壳质纤维及其应用加工项目”被评为国内纺织纤维界发明专利;研发的“海洋生物甲壳质保健针织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即发集团掌握了水溶性壳聚糖涂层、EPTFE膜生产技术及织物层压、高弹针织服装面料定型等近百项核心技术。
  品牌创新收获巨大:2007年,“即发牌”针织内衣和T恤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促进农民工就业上成效显著:即发集团在省内其他地区建立加工企业106个,安置农村劳动力2.8万人,去年向全市农村发放加工费1.8亿元,使相关农民增收190元。
  走进即发,你看到的和处处感受到的就是即发人的不断创新和艰苦奋斗。在即发人看来,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只有艰苦奋斗。即发人一直都在这么做着,用奋斗和拼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包括已经走进辉煌的今天。这种奋斗的文化和拼搏的精神,正是即发50多年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即发的创新之魂。
  
  天道酬勤
  
  即发收获今天的成绩,与即发人的努力密不可分。为了不让员工饿着,这样简单而又崇高的使命感,激励着陈玉兰不断为生存而战。即发几乎什么都做过,包括从做假发原料到假发深加工,做裤子,之后做手套,最后到了今天做针织。这一点,到颇符合最传统的创新逻辑,就是穷则变,变则通。
  针织项目是即发企业发展命运的转折点。始上初期,即发一穷二白,没设备、没人才,这在当时,对即发来说是一个全新且陌生的领域,没人认为即发能进入针织行业。陈玉兰就是凭着一分使命和对市场的直觉,毅然决然地做起了针织,不想这一做,就做成了全国第一,而与企业这一辉煌成就伴随的是,陈玉兰也是自那时始,得上了神经衰弱症,失眠至今还在折磨着这个67岁的老太太。
  为了让企业的针织项目发展起来,陈玉兰呕心沥血,她执着、勤奋、奉献的精神至今还在感动着即发人。记得1987年,国家实行拨改贷政策,对轻纺出口产品重点项目采取招标,制。当陈玉兰得知这一消息时,当夜就带上两名司机,人歇车不停地赶往北京。车到滨州,路被大雨冲垮,陈玉兰下车和同伴推着车前进……7月的北京,热似蒸笼,当他们赶到国家有关部门时,因没有介绍信被挡在门外。电话打进去,有关领导又在开会。怕错过时间,陈玉兰就一直在门外等了两个多小时,热得满脸通红,汗流浃背,昏昏沉沉睁不开眼睛。她用真诚和汗水感动了有关部门和领导,争取到拨改贷资金370万元,自此公司的针织项目连续多次中标,争取到资金3000万美元,使技改项目顺利实施。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她的这种奉献精神,正是用自己生命之光,带领并激励着即发人在摸索中艰难地前行。正是有了陈玉兰这样的带头人,即发显得与众不同,这里几乎所有人的想法都很单纯,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把企业搞好,再苦再累也愿意。正是这股不十自苦、不十自累、不服输的劲头,让即发迅速发展起来,一路高歌猛进, 年一个大台阶。
  
  做企业如做人
  
  精神动力的支撑,是即发的创新之魂,它激励着即发人不断在创新中进取。与此同时,即发创新成功的另一大关键所在,就是她们创出了最朴实无华的管理哲学,这让即发的创新更加严谨和有效。我们说过,即发有着独具特色的塔型创新体系,仅从车间、班组的塔基部分来说,就有着浓郁的民间创新味道。即发总结自己的现场管理方法,有评比法,用看板、光荣榜,结果一目了然;有表扬与批评法,用班组例会的形式;有行为罚法;有工程分析法等等。看看这个例子,不换鞋进出车间的,罚打扫全走廊的卫生;违反厕所管理细则的,去当顾所所长:地面不整洁影响现场的,罚值日一周,值不好,再罚,这就是行为罚法。以前,用经济处罚的办法只治标,不治本。即发总结出很多简单而有效的流程和管理制度,洌如,图解交货的流程,一单到底:简洁实用的流转单,一个客户一个工厂的演变与优势;客户制及前工序市场化共享;上游对下游负责,下游考核上游等等,简单方便。
  正是这些简单的方法,使得即发所有的人都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即发人说,做企业就是在做人,做人就要讲诚信。为了恪守诚信原则,“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花钱买质量”是即发“铁板上钉钉”的制度。“三检制度”、“不定期抽检制度”、“质量否决制度”……即发在质量管理上力求无缝隙、无差错,就如同做人的严谨。即发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夜里,即发针织服装二厂的灯还亮着,这次发货数是5000件,明天10点客户装柜出货,今晚务必保质保量完成包装箱任务。吃过夜班饭,工人们全身心开始工作。突然,一位班长说发现一件衣服扎眼。主任毫不犹豫地向大家命令,返工。于是,缝纫的、包装的、值班的人全体行动,挑的挑,翻的翻,车间里立刻成了战场。有的人瞌睡了,就轮流睡上十分八分后起来接着干。终于,确保质量的5000件衣服在第二天早上9点圆满完成包装封箱。
  在即发集团技术中心的二楼有一个专门陈列即发各项专利的展厅,而展厅的入口处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公司鼓励每一位员工积极参与创新活动的记录,2006年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被企业采纳327条,创造价值600多万元。
  即发人是一群踏踏实实做事的人,他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事情做好,而不是想办法投机取巧。当很多人参观过即发的工厂后,无不赞叹折服,连最挑剔的日本客户都说,即发的管理确实是好,非常有秩序,一切都是那么井井有条,非常精细到位。这是一种渗透到骨子里的管理和认可。
  
  创新基石
  
  到了即发,感动太多,这也构成了即发创新的人文精神要素。事实上,即发创新的不断超越,还在于它雄厚的物质基础。物质与精神兼备,动力与成就并存,这就是即发的创新之路。有了精神层面的创新魂,我们不妨再看一下物质层面的创新体。
  即发深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哲理,注重把关键设备和先进技术当作企业决胜的利刃,他们“宁住简陋办公楼,不让设备显落后”,一直坚持把发展资金用在引进设备和提升技术方面,相继引进生产科研设备数千台(套),累计投入已达5000万美元,被誉为“国际先进设备博览馆”。
  在此基础上,即发加快基地建设,继2000年投资10.8亿兴建占地千亩的即发针织工业园之后,2004年又规划建设了计划总投资50亿的龙山梭织工业园,目前,通过外引内联,两大产业基地已积聚了40多个企业,形成了集纺、织、印、染、针织梭织面料和服装加工于一体的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即发力求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先后走出本地,在省内其它地区建设配套了近百个生产企业和加工点。
  而在技术层面,即发率先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06年,又投资1000余万建立了综合实验室,顺利获得中国“GNAS国家级实验室”认证,同时,还斥资3000多万建立总面积450。平方米的中试基地,所研制的产品已批量出口国外。有了如此雄厚的基础,这也就不难理解即发创新成果的源源不竭所在了。
  
  记者手记
  即发取得的成绩不可思议,我们简直无法想象,在即墨这样的小城里,环境如此艰难,奈件如此恶劣,竟成就了一个企业的传奇。即发今天创新的成功,我们可以简单归结为体系构建、设备基础、技术实力、人才储备,但这却是几十年积淀的结果,而在初期,她们完全是靠着艰苦卓绝的努力,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事实上,这股精神至今还是即发不断创新前进的巨大动力所在。
  即发的成功路上,陈玉兰要比他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和泪水,经受更多的煎熬和折磨。从她接手即发开始,每时每刻她都切身感悟到做企业的艰难。为了让员工有饭吃,她用更多的身心付出,以勤补拙,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沮丧和受挫的痛苦,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毅力,带领即发人走到了辉煌的今天。
  爱迪生曾说,伟大的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的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会克服障碍,达到期望的目的。他的意志一旦付诸行动,就产生一种坚强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他的信念和企业发展的远大目标。
  这也许就是陈玉兰的写照,尽管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当然,这也是即发人的写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439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