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张家口市旧城区改造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通过运用城市设计理念,对张家口市旧区改造在理论上有以下几点思考,并相应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张家口市 旧城区改造思考设计理念
  在旧城区改造中,一些城市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解决了城市问题。但更多的城市旧区改造的成效却是差强人意的。一方面,在改造中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却未能创造出好的城市环境和社会关系,甚至出现破坏环境的现象。我通过运用城市设计理念,对我市旧区改造在理论上有以下几点思考,并相应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旧城区改造的目标:合理使用土地和优化功能配置
   城市旧城区之所以要改造,并非仅仅是房屋破旧,而是有内在的城市发展综合需要,因为历史形成的城市土地使用状况已不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城市中,中心区一般是供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及容纳必要的交通和市政设施之用。一般的工厂与大量的居民不宜在此多占用宝贵的土地,因为商业服务设施区位的确定,一方面受城市总体发展需要的确定,另一方面受利润及使用者对土地评价的制约。利润与商业经营关系密切,而土地使用者对土地的评价则取决于交通情况和人口分布。商业服务设施集中于城市旧区中心,易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商业服务业利润高,有能力支付中心区的高额地租。住宅选地则主要考虑两个因素,即对某一地段的效用评价,如方便程度、环境质量、可能获得的多种就业机会、生活费用等,以及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家庭收入制约。在住宅商品化条件下,中下等收入的家庭难以负担中心区昂贵的房租,只能转移到市内较低租金的非中心区域或郊区新镇。工厂需要交通便利,靠近劳动力聚居地,但从单位用地所产生的工业利润低于商业利润,也不可能支付昂贵的地租。显然,市区外围以及郊区更适宜工厂的发展,那里地价较低,空间回旋余地也大,不像市中心那样拥挤、密集。城市中心地区各类不同用途的土地的合理分布与使用,既受城市总体发展的制约,也是土地级差地租分配的必然产物,这样将有助于发挥城市土地的最大经济效益。不难理解,改造危旧房屋并不是旧区改造的着眼点,而是突破口,即通过旧区改造调整原来城市不尽合理的用地结构,发挥土地使用功能,实现地产最大价值。
   城市旧区中心商业利润高,但这里人流密集,交通量大,而平面空间十分有限,尺土寸金。通过旧区改造把目前我市中心交通以平面空间利用为主、商业和居住以低多层空间利用为主的土地利用模式,改变为多层面交通,多层高层空间容纳商业活动和居民。为此,须在旧区改造中引进多用途、大空间的建筑综合体概念和多层交通面概念。这种概念在一定程度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形态、景观和环境,这是人们在旧区改造中运用城市设计首先要认识到的。
   二、旧城区改造产生的变化
   城市旧城区改造的结果势必引起诸多方面的变化,如旧区的功能、土地使用、服务实施、空间景观环境、社会网络等。这些方面的变化,有的是原动的,即为改变现状而需进行改造更新的,如原来衰退的城市功能,低效、不合理的土地使用等;而有的是被动的,如社会网络、景观环境(环境的改造有时也是原动的)等,这些方面的变化是由于对旧区其他方面的改造而随之引发的,但即使是被动的变化还是要顺应城市的发展,也应在规划的控制中,即要符合既定的改造目标。旧区改造中产生的变化除前面谈到过的土地以外,主要还表现在环境、社区、服务等三个方面。这些变化是可避免的,把握这些变化的特征是进行城市设计的基础,也才能为城市设计提供合理的价值取向及设计方向选择的正确依据。
   1、环境
   旧区改造必然改变城市环境。从科学、合理的角度出发,环境的变化必然要符合规划改造目标,要为改善城市环境带来新的效益。
   首先,改造拆除旧建筑而建起新建筑,一般说比旧建筑更合理、更现代化,形体环境更美,既满足建设和规划的要求,也保证居民对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其次,改造前的旧区的空间利用率低下,建筑层数较低,建筑密度大,居住条件低下。改造后,建筑容积率提高了,空间的使用率也高了,同时更灵活地利用空间,一方面提高了居住容量,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居住条件。
  在旧区改造中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如高层建筑就是一例。高层建筑作为旧区改造的有效解决途径已被许多人接受和认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空间的使用度和节约用地,这是其最大的优势,但高层建筑的运用也面临着各种困难。
   首先,改造选择向高层建筑发展需要安排为住宅、办公楼等服务的各种机械设备,增加建筑建设费用和运行、保养费用,加重使用者的负担。高层建筑能源消耗量大,使用者为保持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要付出较多的能源费。高层建筑的管理较复杂,管理人员也较多,使用者承担的管理费也多。其次,高层建筑中人们的日常社交活动,局限在过道、走廊和乘电梯的时候。人际活动少了,易造成住户的孤独感,又不利于发展邻里关系。一般地说,当前的建设是面向市场的,由于规划和设计人员不易掌握新住户的来源,城市的建设往往造成他们与周围社区和邻里之间联系不便,导致与旧区比较来说邻里关系较松散。
   可见,在城市环境的改造过程中,存在着有利和不利的两个方面。如何充分利用有利的因素,避免不利的因素则要针对不同的处理对象,不同的目标选择,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定。
   2 社区
   大规模的城市改造的后果之一是瓦解城市的老社区和组建新的社区。
   老社区具有潜在的社区传统,有非正式的社区组织,起着社区的职能。老社区建立在家庭联系和私人交情基础上的牢固的社会网络,有的已经经历了好几代人的时间。这种社会网络所产生的内聚力,导致社区内和谐生活,人们的行为规范有约束力,又充满互助互利的种种乐趣,尽管其中也有矛盾。通常,新社区的居民或人员来自不同的地方,大多数属于非相近阶层,他们过去不熟悉,没有接触过也没有邻里情。因此,建立新的社区邻里关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很不容易,特别是在缺少增进市民交往的公共设施的情况下更难。当然,这其中也是社会发展的问题。因社会公共保障加强了,居民居住水平提高了,相互依存的需求也减少了……等等。
   因此,如何尽快有效地去建立新社区的社会网络关系,就需要规划师、设计师和市民的共同努力。
   3服务
  城市旧区改造以后,旧区的设施通常都得以改善,设施的种类齐全,设施的规模和作用也加强,但是居住其间的人们也会感到一种“心理”的失衡。如许多为老社区内服务的各种小商店,它们规模大小不一,然而其商品和服务都是紧密配合邻近居民的实际需要的。这些商店除做生意外,也是社区成员相聚和联系的场所。这种附带作用甚至比买卖本身更重要。其特点是方便、友好,顾客绝大多是近邻,它们的存在和经营完全依附社区,它们的声誉和广告通常靠居民的“口碑”。老社区经改造,这些商店营业活动结束,如何在新社区中尽可能保留类似上述的商业服务或提供再组织的可能性是值得关心的。另外,老社区的居民自我社会服务,包括社区内联络、互助、调解、辅导、福利和个人发展等,都是政府部门无法提供而需在社区内私人间在亲密的基础上相互提供的。这些社会服务也是很值得延续保留下来的。
   城市建设中的土地、环境、社区和服务等内容,是我市旧城区改造明显的相关因素。任何一种城市规划和建设方式,都存在社会收益和社会代价,城市规划与设计是改善社会的一种工具,其最终目标是使整个社会受益。因而,我们必须了解和分析各种非纯建设或形体设计的问题,真正体现规划设计为人、社会、城市而服务的宗旨思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822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