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经济论文  > 
  • 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云龙

  摘 要:根据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1989―2011年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数据,探讨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总量、消费结构、消费强度和消费弹性系数的影响,总结三个经济圈在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发展方面采取的对策,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增长;能源消耗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008-03
  纵观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十年,中国大陆已经形成了在地域上相对集中、产业相互连接、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三个自然形成的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的形成打破了行政区划导致的条块分割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合作和统一城市规划。经济圈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发展的模式,开拓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对促进经济圈的产业结构由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迅速转变,为增强中国综合实力起了很大作用。透视三个经济圈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消费历程,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工业化过程中资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指导中西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现状
  考虑到行政区域的相对稳定性,经济依托关系、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共生关系,也为分析研究方便,确定本研究的经济圈范围如下:
  (1)泛珠三角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为广东全省范围内所有的县市。土地面积为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不足2% 。2005年底常住人口为0.9亿人,占全国7%(户籍人口总数为0.8万人,约为全国的6%)。
  (2)泛长三角经济圈:“泛长三角经济圈”涵盖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土地面积2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2%,常住人口1.4亿人,占全国11%。
  (3)环渤海经济圈,为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山东省以及河北省等三省两市。土地面积为5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5.81%。常住人口2.3亿人,占全国17%。
  (一)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三大经济圈及全国总能源的消费趋势呈现出“抛物线”型扩张。能源消费曲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0―2000年,三经济圈消费总体呈现缓慢增长趋势,环渤海、泛长三角、泛珠三角的能源消费量在十年间平均年增长速度5.79%、5.66%、9.6 %。第二个阶段2000―2011年间,能源总量消费呈快速增长,三个圈的能源的消费量平均年增长速度9.21%、9.7%和10.63%。
  从消费总量看,环渤海经济圈消费总量最大,1989―2011年消费总量总2.43亿吨增长到10.39亿吨,累计能源消费总量113.07亿吨;长三角其次,1989―2011年消费总量总1.1亿吨增长到5.67亿吨,累计能源消费总量61.99亿吨;珠三角最小,1989―2011年消费总量总3 519.3万吨增长到2.85亿吨,累计能源消费总量28.95亿吨。三大经济圈是中国能源最主要的消费地的地位不断提高。2011年三个经济圈的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比重为54%,而这一比例在1989年、2000年只有42%和48%。
  除少数年份外,环渤海、泛长三角、泛珠三角的生产总值增长率均高于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从2003 年开始,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与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二)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结构)①的变化
  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1989―2011年,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量一直占约50%,石油比重有所下降,从35%下降到26.1%,电力的比重有所波动,从1989年的12.6%上升到2006年最高点22.1%,后又持续下降到2011年的16.2%。
  (三)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强度)②的变化
  能源消费强度是指单位GDP所投入的能源量。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说明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反映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除1995年环渤海、全国及三大经济圈总体消费强度有所增加外,1989年至今,全国以及三大经济圈能源消费强度一直下降,说明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下降。由于能源消费构成、经济增长方式、自然条件地域产业分工等原因形成的产业结构、设备技术装备水平、自然条件等的不同,导致环渤海的能源消费强度高于全国,高于三大经济圈的平均消费强度,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消费强度较小。
  (四)经济增长带动能源消费弹性的变化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了一个国家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1989―2011年间,长三角的能源消费弹性一直在0.5以下,珠三角、环渤海及全国的能源消费弹性一直处于波动状态,珠三角在0.42~1.19之间波动,环渤海及全国在-1.49(到)① 1.8之间波动。通常当一个国家处于工业化前期和中期时,能源消费通常经历一段快速增长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大于1。到了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阶段,能源消费进入低增长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小于1。由三大经济圈及全国的消费弹性系数看,中国目前虽然工业化发展比较迅速,但是工业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比较大,目前总体上处于中期发展阶段。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区域经济发展迅速
  三大经济圈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仅长江三角洲其经济总量便占全国的1/5。以 1990 年不变价格计算的真实人均GDP 在1990 ―2006 年间的平均增长率,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各区域分别为8.24%、8.10%和4.49%。以环渤海经济区为例,随着近年来国家开发渤海湾区域的力度不断加强,渤海湾地区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了全国的近30%,迅速成长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国家经济“第三极”。三大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占到了全国的一半以上,并且保持着快速的发展,这便要求充足而持续的能源供应,同时中国整体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效率低等技术问题带来了三大经济区域能源消费量大、能源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二)产业结构不够稳定
  三大经济区内的产业结构不够稳定,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发生的变化较大,区域经济发展体现出阶段性和不稳定性。以珠三角为例,其产业主要以国外“空降”接受国外的产业转移为主,造成产业结构的不稳定和一部分生产资料的稀缺同时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重工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处于完善过程中。再以长三角舟山市为例,随着2003年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船舶制造业成为舟山市的主导工业,仅2004年其重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39.73%,能源消费量比上年增长了33.2%,能源效率迅速降低。同时环渤海经济圈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产业发展呈现出遍地开花、产业链短的特点,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还在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
  (三)经济发展模式粗放
  目前,三大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建设的推动,区域内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带动了钢铁、水泥、金属冶炼等高耗能行业的发展,使经济区内的重工业经济不断增长,同时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经济发展中呈现出高能耗、高投入、高排放、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特点。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仅有上海、广州等个别城市的能源效率处于生产前沿面,其余大多数城市具有不同程度的要素节约空间,节能减排政策册实施将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增长,造成了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难度,以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在继续。
  三、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大力发展新能源及相关产业
  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增加新能源的使用。目前,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过高,靠消耗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这不仅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也带来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开发新能源,加大可再生能源、无污染能源的使用,例如增加对风能、太阳能、核能的利用等。
  近些年来,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环境和新能源产业链日益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态势正逐步形成。该地区聚集了全国约1/3的新能源产能,集中了中国60%的光伏企业、20%以上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53.5%的建成核电站装机和近40%的生物质发电装机。
  环渤海地区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和装备制造业基础,是中国新能源产业重要的研发和装备制造基地,集聚了中国30%左右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
  珠三角地区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2010年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广东省电动汽车发展行动计划》,在推动产业发展、完善应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发展电动汽车的良好环境。省政府与南方电网签署了《广东省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各地充电设施建设相继启动,截至2011年底,广东电网、中国普天公司已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累计投运充电站65座,充电桩超过2 300个。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积极投资建设LNG汽车充气设施,有力地推进了新能源汽车应用设施环境建设。
  (二)积极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目前三大经济圈能源消费结构中仍然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地区。因此必须积极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要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长期发展战略则要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扶持力度,积极推进生物质能的有效利用,优先发展太阳能,积极发展风能、水能和潮汐能,稳步发展核能,逐步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构建多元化的能源结构。
  长三角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等多个层次,重点关停和调整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线或企业。从能源消费结构维度来看,在降低能耗、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开发新能源,利用沿海区位和经济发展的优势,以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为契机,加大核电、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力度,提高研发水平,推进长三角地区研发产品的本土化试用,全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珠三角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比重占50%左右,调整的重点就是要减少煤炭消费比重,维持石油消费比重,积极利用西南水电,适当发展核电和天然气发电,积极开发利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同时针对煤炭消费比例较高的问题,调整煤炭内部消费结构,加大发电用煤的比重。
  (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能耗水平偏高的主要原因,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型升级重要而迫切。
  尽管目前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50%,江苏省和浙江省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也已超过40%。但与世界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长三角要建立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为辅的全面发展体系。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互补与错位发展。加快建设低碳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目前珠三角的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偏小,第二、三产业内传统行业所占比重偏大。珠三角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同时,提升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用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工业结构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环渤海经济圈在产业结构上,呈现“二、三、一”的工业化结构特征,即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工业化程度较高。环渤海经济圈应强化发展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第三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等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 刘俊,范利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基于广东省1978―2011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
  (4):17-21.
  [2] 江泽民.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3):345-359.[责任编辑 刘娇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9493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