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让顾客回到商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如今的商场人气惨淡,一个个熟悉的品牌静静地守候着消费者,精心装点的商品摆放在灯光下,只有营业员落寞地相伴一旁。整个商场中,唯有餐饮业态保持着人气。实际上,至少五年之前,逛街购物还是人们喜爱的生活方式。每到周末,空气里就透着逛街的气息,大大小小的商场客户盈门,生意兴旺。那时候,“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加上圣诞元旦“双诞(旦)”,就足以奠定一年的业绩。一旦商场推出满减促销活动,白领们几乎没有抵抗力,甚至宁可翘班请假也要提前去抢购。最大的满足,就是排着长队买单之后,手里拎着一大堆袋子回家。
  然而,现实的惨淡超乎预料。2012年,上海百货业全年销售规模下降1.1%。2013年,上海54家百货商场共计实现零售额309.93亿元,比上年同期仅增长0.2%。这一情况,让上海不少倚重零售业的中心城区顿失方向,昔日的南京西路、淮海路都遇到了问题。
  从消息面看,实体商场乏善可陈。就在6月,娃哈哈在杭州的首个商业地产项目――娃欧商场亏损严重难以支撑,原本签下16年的租期,竟然一年半时间就解约。娃哈哈集团“5年开100家娃欧商场”的计划言犹在耳,但就像是愚人节的笑话。谁能想到中国首富的开店计划也败得这么快?但就在前后脚的时间,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却享受着爱情、事业双丰收,京东5月底赴美上市取得了巨大成功,市值近300亿美元,仅次于腾讯和百度。下半年,阿里巴巴IPO有望创下历史纪录,市值可能达到2000亿美元,超过Facebook和亚马逊。
  实体商业的惨淡和电商的走红,让人很容易将实体商业的衰落归咎于电商的发展。但从数据来看,似乎这只是原因之一。电商从2009年开始,迎来快速发展期,天猫和京东年均增速超过100%。即便如此,目前电商渠道零售只占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8%。
  谁夺走了实体商业的人气?
  答案之一是性价比。大约在五六年前,一件品牌不错的男士薄外套,价格在五六百元,如今怎么也是四位数,而且动辄一千七八百;更不用说冬天的大衣和厚外套了。无怪乎很多人感慨,实体商场只有每年力度最大的满减打折时才能逛,平时逛了也没法下手。
  实体店的成本居高不下,统计数据验证了这一点。据上海连锁行业协会数据,2012年大批便利店在租约到期后,租金从每年15万元猛增到40万~45万元,一些便利店只能关门。另有统计称,近五年来,广州商铺租金平均上涨了两倍左右;2012年以来,一线城市“黄金”商铺租金上涨幅度达30%。
  可见,电商的挑战更多的是心理层面,节节上涨的租金,才是把实体商业送上绝路的幕后推手。实际上,对消费者而言,电商渠道优势再多,但实体店的氛围和可试穿、可触摸的优势,无论如何难以替代。对于实体和虚拟两种渠道,消费者最关心的还是价值。只要实体店能够提供性价比高的商品,消费者恐怕挡都挡不住。
  另一个原因是同质化。这几年商业地产迅猛发展,实体店的同质化竞争已经十分严重。世联地产对全国103个百货商店、购物中心和OUTLET的调查显示,排名前3%的品牌占据了30%的门店数量。在上海,几乎每一家购物中心都是H&M、优衣库、ZARA等等品牌。商场为了快速盈利,争夺的都是成熟的品牌,却彻底抛弃了品牌差异化和自身特色。相比之下,电商的店铺则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长尾优势,形成了风格迥异、五花八门的店铺。
  如果回顾美国的零售业发展史,从1950年代以来,美国诞生了玩具反斗城(玩具)、百思买(家电)、家得宝(家装)、Staples(办公用品)、星巴克(咖啡零售)、巴诺书店(图书销售)、PETs MART(宠物零售)等等一批富有创造力的特色品牌。而纵观国内,业界自己也惊讶,中国零售业还没有出现伟大的本土企业。既如是,笔者期待能够细致入微地把握消费者需求、最大化运用最新科技、持续创新商业模式的伟大的零售企业出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923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