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字化时代中国传统图书出版业的变革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晨

  【摘要】在新兴数字化技术的冲击下,我国传统图书出版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为应对越来越严峻的产业生存环境压力,2009年4月6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在两年内全面完成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制任务,形成有序竞争、统一开放、繁荣健康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现代新闻出版企业制度。为顺应市场号召,完成中央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国581家出版社均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传统图书出版业发展与变革的措施。
  【关键词】传统图书出版市场竞争体制改革数字化
  纵观我国图书出版体制改革的长达20多年的历史发展,可以发现我国出版体制改革大致可以被划分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出版体制框架的形成――出版业转制――建立图书出版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这一过程体现着我国图书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完善。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出版体制改革已深入到产权制度层面。
  一、我国传统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历程与必要性
  21世纪伊始的十年,我国图书出版体制之所以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原因是传统图书出版体制已不再适用于目前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建国初期,我国图书出版业就在艰苦的条件下求生存,面临存在数量少、生产力低下、经营分散、缺乏统一管理制度、各地书店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国家根据新闻出版文化传播的特殊性,对传统出版业实行了公与私之间的调整。其中,1950年底初步完成的全国新华书店的统一集中,对新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它标志着新中国国营出版业的建立,传统图书出版业以此为起点,开始了我国出版事业的大发展。可以说,这个在计划经济体质下,通过国家行政命令产生的图书出版业,在当时对于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图书质量、培养专业的编辑队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这个行业的专业化并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国早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壮大起来的图书出版业,开始逐渐显现出了各种阻碍其继续发展的弊端。这个由国家养起来的产业,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没有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与淘汰的洗礼,受到竞争机制的不完善与政府政策规章制度的局限。久而久之,整个产业面临着缺乏生产积极性与创新力的问题,限制了大型商业出版社的出现,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图书出版水平。
  所以,如今对我国图书出版业体制机制进行改革,确立新的产业模式来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已经迫在眉睫。其中,将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从事业单位改为企业,是图书出版单位走向市场的关键一步。2009年4月6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进行明确严格的规定:要求在2009-2010两年之内,已完成或正在完善转制全国581家出版社工作,加快培育骨干出版传媒企业。而改革的关键便是建立出版现代企业制度,使之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其目的是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生产力,推动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
  二、我国传统图书出版业体质改革的必要性
  中央文件明确指出: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严格落实深化文化出版体制改革工作,是新形势和新任务对我们的任务要求,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在发展图书出版文化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与贡献。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精神文明大国,从来不缺的灵感与素材,但是却不是一个文化强国,文化出版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相差甚远。创新力不足是中国出版行业国际影响力弱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影响创新积极性的就是竞争。国际出版市场是一个以跨国出版公司为主导的高度集中化的市场,其开发程度之广、竞争之有序,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出版产业所生产出来的图书归根结底是一种产品,是产品就要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全球专业出版市场集中在汤姆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里德・艾尔斯维尔集团(Reed Elsevier Group PLC)和威科集团(Wolters Kluwer)等少数几家大型垄断出版集团手中。《哈利・波特系列丛书》、《谁动了我的奶酪?》、《麦田守望者》等一本本畅销书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市场上诞生,在传播国家自身文化底蕴、满足读者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书籍作者、出版企业带来了难以想象的丰厚利润。而我国出版业体制机制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对过去传统图书生产与营销模式的创新,力争与先进科学的世界图书市场接轨,并且投身文化竞争的洪流之中,使我们的文化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古老而优秀的华夏文明。
  三、传统图书出版业改革措施简述
  转变观念,重塑市场主体,建立科学的出版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国家为图书出版体质改革制定政策,指明方向,而细化到每个图书出版社的具体改革措施,则需要按照出版社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有几项改革措施是每家出版社都不能缺少的,并且应花大力气坚决执行的。
  一是明确公私资产、进行彻底的清产核资。
  明确出版经营性资产,对原有国有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和改制转换,是建立现代出版企业的第一步。要求各出版社对单位的固定经营产业资产、投资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等做出全面、规范的整理、核算。明晰对国有经营性投资处置的管理、改制权限,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程序依法进行财务管理。
  二是按照现代企业法实现对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为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各个出版社要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引入包括企业董事会议、管理层以及监事会等在内的现代企业议事规则。打破出版社运用行政手段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分工结构。积极进行管理创新,强化品牌信誉建设,重视实施人才战略,在企业内部形成高效率、有活力的运行机制。
  三是建立现代出版企业用人新制度。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立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基本内容的新型企业用人制度。实行渐进式的劳动人事关系变化,在聘用基础上实行合同制的企业编制,打消企业员工疑虑,推进出版社员工的身份转变。同时积极制定科学的员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设高科技、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队伍,凝聚、提升企业的核心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经营性新闻图书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并不是最终结果,改革也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推动出版企业与市场接轨的第一步。图书出版公司作为文化企业,要在市场竞争的导向下,以改制转企为契机,以创新求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打破目前我国图书出版分散化、小型化的落后产业格局,建立集中的国际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出版产业集团。为此,中央在推进出版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新闻出版体制资源重组的要求,抓紧推动“三个一批”,落实“三个一批”要求,即做强做优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升级。
  四、数字化技术对传统图书出版的深刻影响
  当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时,另一个名词――数字出版也在日益显露锋芒,不断的冲击、震荡着整个传统图书出版业,甚至深刻影响着各个出版社的改革方向。当下,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业造成的冲击有目共睹,这种冲击是多方面的,包括图书的载体形式、出版制作的运营模式以及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等等,变化影响到了图书出版的各个环节。有不少专家、学者以及出版工作者认为数字媒体出版取代传统图书出版模式已成为世界趋势,传统图书出版甚至存在消失的可能。科技进步,移动媒体大发展,图书的最终表现形式早已不在局限于纸张的印制,如今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等多种形式的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数字图书的阅读,数字同步出版已经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3年年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报告指出,2012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6635.3亿元,较2011年增长14.2%。其中,2012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14005种,总印数79.25亿册(张)。与上年相比,图书品种增长12.04%,总印数增长2.85%。图书出版虽然整体呈现出增长态势,但是传统图书总印数增长趋势缓慢疲软的态势却是事实。
  其实,进入21世纪后,中国传统图书出版业已经出现了增长趋缓的现象。图书品种虽然急剧上升,但是平均印数却急剧下降,单品种销售量下滑严重;出版社印制成本不断上升,图书发行折扣却越打越大,有限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图书退货率不断上升,库存量快速增加等问题一一显露。相较于问题不断的传统图书出版业,我国数字出版业虽然还未能找出完美的盈利模式,但是多家企业包括人民出版社、天翼阅读、巴诺书店甚至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都已经开始着手制定了出版物数字化的具体改革方向,打破读者对传统图书以“本”为单位阅读的习惯,实现从传统纸质图书向光盘、网络、手机数据库等出版新媒体的尝试与转型,并且已经获得初步成效。据官方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出经济规模首次超过图书出版,达到799.4亿元;2012年电子出版物出版形势趋好,数字出版收入在全行业占比首次突破10%。
  五、数字化技术与传统图书出版的关系
  传统图书出版业已经是夕阳产业,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数字出版印刷所取代等等论调不绝于耳。但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先生指出:“传统图书出版与数字出版从来不是单纯对立的存在,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中关键就在于‘整合’二字。”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整合”二字呢?其实,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整合是多方面的:一是出版技术的整合,即传统人力编辑手段与现代科技支持技术的整合;二是传播形式的整合,即纸质图书与数字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等不同媒体的整合;三是行业的整合,即图书出版商与数字技术提供商、媒体已经移动运营商等的整合。这种整合是“一种内容、多种载体、复合出版”的战略所要求的,它打破了两者对立的错误思维。
  二者是不断竞争、不断融合的对立与统一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哪一方孰优孰劣的淘汰关系。今天纯粹意义上的传统出版已经不复存在,即使纸介质出版,其出版从编辑到印制再到发行,各个流程也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与应用。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出版业的方向。数字出版势不可当,传统出版优势尚存,相信两者将会在相互竞争的基础上长期并存,相互支持。
  相较于传统出版,数字出版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是技术性支撑。数字出版技术以其大量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数据管理技术为优势,可为书籍内容的编辑加工提供大量技术性支撑,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和金钱,助力传统出版产业完成出版规模化、工业化、出版过程精细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图书内容编辑的效率和质量,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服务性支撑。数字出版技术具备成熟、快捷的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其大规模快速处理稿件数据的能力以及查找问题的优势在内容编辑加工环节中得到充分体现,如黑马校对、word等多种计算机编辑软件的应用,为编辑加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而为整个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服务。
  三是产品的拓展性延伸。数字信息技术产生的数据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传统的只支持纸质印刷的过程性文件,而是可以在书、盘、网等多种载体平台上共享。这些平台有效的拓宽了图书的发行销售渠道,丰富了图书出版的推广和盈利模式,整个产业得到有效拓展和延伸。
  而传统出版业亦有其存在和发展的优势,即拥有素质过硬的编辑力量。常年从事传统图书编辑出版的编辑人员,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知道读者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从而保证了出版产品从选题策划到组稿审稿到编辑加工的高品质。而这是刚兴起不久的数字出版所无法取代。而如何发挥好这些优势,正是传统出版在数字时代保持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011年元月,对中国出版行业来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中国经营性出版社开始了全面市场化的时代。这是一种体制进入到另一种体制,一种身份转变为另一种身份的过程。20万的“国家人”从此成为“企业人”。如果说改革是中国传统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动力,那么推进出版数字化建设就是今后出版业的发展方向。21世纪的中国图书出版业的两大关键词――改革和数字化,两股浪潮相互依托,互为动力,只要牢牢把握住这两者,一定会为中国图书出版业开辟一条全新而灿烂的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郝振省,魏玉山.2012-2013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蓝皮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2]乔东亮,陈勤,张养志.首都出版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丁彩娟.科学评价促发展 品质服务谋共赢――第九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J].编辑之友,2011(10).
  [4]樊炳辛.融合与提升――关于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对话[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5-30.
  [5]庄建.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从攻坚到决胜[N].光明日报,2010-01-04.
  [6]马莹.传统出版如何应对“屏”资源之争[OL].中国出版网, 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3418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