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融危机下环渤海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樊 敏 洪 芸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物流作为现代流通方式的主要渠道和载体,其沟通生产和消费的枢纽作用不断增强,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和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自2008年9月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范围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转变,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业影响逐步加深,并呈现出从外贸物流向国内生产、商贸和消费物流领域传导,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趋势。受国际及国内环境双重制约,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等物流业集聚区所受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金融危机对环渤海地区物流业影响
  
  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近年来凭借区位、港口及交通基础设施优势,依托良好的工业基础及城市资源,地区物流业快速崛起,现代物流产业在环渤海经济中比重不断增加,钢铁物流、重化工物流、港口物流等行业物流竞争优势逐步增强。但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效应的日益显现,环渤海地区受物流需求降低及发展环境恶化的影响,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新问题不断产生、老问题逐步恶化”的困难局面。通过对环渤海地区近年物流业重要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金融危机对环渤海地区物流业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业发展速度明显减缓
  2008年环渤海地区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对外贸易总量有所降低,受其影响物流业总体发展速度明显减缓。以环渤海地区两大经济发展核心北京及天津市为例,2008年两市出口贸易额为574.6亿美元和422.29亿美,其增幅与2007年同期相比有一定幅度下滑,其中北京市降低11.5%,天津市降低3.1%。而同期两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增加值分别为802.3亿元和320.63亿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19.3%和9.9%,增幅与上年相比降低 10.1%及6.3%;两市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440.2亿吨公里和14479.07亿吨公里,与上年相比下降2%和4.5%。通过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可明显看出由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环渤海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降低,对环渤海地区物流需求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制约了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快速发展。
  (二)物流业运行质量有所下降
  金融危机所导致的物流市场需求降低及市场运行环境恶化,对环渤海地区物流业运行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物流费用构成及物流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两方面,由于缺乏环渤海地区相关方面的统计数据,故很难对其加以量化描述。但从全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所发布的2008年全国物流费用构成情况看,自2004年以来,在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构成中,运输费用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54%以上,在2008年这一比例降至52.6%,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保管费用所占比重一直处于33%以下,而在2008年这一比例升至34.7%,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此外2008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完成19965亿元,占服务业全部增加值的16.5%,占GDP的6.6%,相对于2007年和2006年的相关指标而言均有所下降。通过对以上全国平均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全国物流业发展速度有所减缓,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度有所下降;物流业库存总量有所增加,但物流市场运输需求下降,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有所显现。环渤海地区作为国内物流业较为集中,且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经济区,其物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必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物流企业运营压力显著增加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加深,受物流市场总体需求下降及企业资金周转效率降低的影响,环渤海地区国际货代、公路运输、航运等物流行业业务量明显下降,物流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利息成本增大、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加之物流企业客户延长帐期、破产倒闭或恶意逃债等问题的逐步恶化,物流企业的正常运营压力显著增加,受其影响环渤海地区大型物流企业利润普遍下降,有的已出现严重亏损,部分中小物流企业处于破产边沿。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部分重点物流企业的调查统计,2008年前三季度物流企业经营成本同比增长36%,增幅高出业务收入三个百分点,同期利润率下降了近一个百分点,超过四成的企业实现利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些企业甚至出现亏损。
  (四)主要涉外物流行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金融危机对环渤海地区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涉外物流需求总量下降,其中航运、港口及国际货代方面需求所受影响最为明显。以环渤海地区三大枢纽港为例,2008年天津、大连、青岛三市完成水路货运周转量14028.87亿吨公里、4199.2亿吨公里和4384.35亿吨公里,与2007年相比除青岛市航运业有所发展外,天津市及大连市发展速度都有所减缓。同期三市完成货物吞吐量35593.20万吨、24600万吨和30029万吨,其中外贸吞吐量20462.20万吨、8600万吨和20664万吨,与2007年同期相比货物吞吐量增幅分别下降 5.1%、0.9%和4.95%,外贸吞吐量增幅分别下降17.5%、12.7%和4.28%;三市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850.20万标箱、452.5万标箱和1037.7万标准箱,与2007年同期相比除天津略有增长,大连及青岛分别下降0.1%和12.63%。
  通过对环渤海经济区内航运、港口及国际货代较为集中地区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环渤海地区航运、港口及国际货代业务发展皆受到明显制约,其中国际货代由于受对外贸易吞吐量大幅缩减的影响,其所受影响最为显著。
  (五)原有发展问题进一步恶化
  除以上几方面影响外,环渤海地区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如经济区物流一体化程度低、物流产业结构趋同、物流业资源缺乏整合、物流设施配套及兼容性差、物流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第三方物流发展程度偏低等问题,也由于金融危机对物流业发展环境及资金链的影响而呈现日趋恶化的趋势。
  
  二、促进环渤海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从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不仅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更对环渤海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造成巨大影响。未来随着金融危机影响范围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全面过渡,以及后续影响效应的逐步显现,金融危机对环渤海经济区社会经济及物流产业的影响程度将日趋严重,为此政府及企业有必要通过积极的调整和防控机制,借助政策扶持、金融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经营策略调整等手段,实现对金融危机影响的积极应对及有效控制。
  (一)加大政策支持,促进物流产业转型发展
  为最大限度降低金融危机对环渤海地区物流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政府应积极发挥管理、引导职能,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扶持为物流业发展扫除制度及外部环境障碍。首先各级政府应借助积极的财政、税收、土地及投融资政策,缓解物流企业经营负担,扩大物流企业融资渠道,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此外各级政府还应对原有物流发展战略进行重新调整,加强物流基础设施、专业人才、创新环境及物流信息化等方面投入,在重视区域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同时,引导物流业向专业

化、现代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二)发展物流金融,降低物流运营风险
  金融危机对环渤海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体现于物流需求降低,另一方面则集中于物流资金链断裂。供应链运作过程涉及生产、加工、运输等众多环节,任何环节资金运转出现问题都将对供应链产生严重影响。物流金融作为物流与金融结合的复合化业务,通过应用仓单质押、授信融资、反向担保等金融手段,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过程中的抵押、贷款、投资、信托等中间业务。积极发展物流金融不仅能提升供应链各环节企业的运行效率及运作效益,更可为物流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在提升资本运转效率的同时,增强企业资金稳定性,降低物流企业运营风险。
  (三)增强区域合作,加强物流资源整合
  从基础条件看,环渤海地区区位优势显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具备了发展现代物流基础条件的良好条件。但长期以来环渤海地区物流产业分工与协作机制的缺失,导致地区各省市物流产业定位雷同、物流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物流网络结构混乱、物流资源缺乏有效整合,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环渤海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本次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深入,这一问题对地区物流业的影响将愈加严重。因此环渤海各省市有必要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构建统一的物流发展协调机制,打破物流市场垄断和地方保护,推动区域内部物流产业分工与协作,实现物流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配置以及物流资源的高效整合,由此全面提升环渤海地区综合物流发展能力。
  (四)促进产业联动,提升物流运作效率
  环渤海地区制造业基础雄厚是我国重化工业基地,地区工业制成品物流占物流业务总量的较大部分,制造业稳定发展对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随着国际分工的日趋明显和跨国公司跨国生产的普及,工业生产组织和工序流程被高度分解,物流已成为制造业运行与发展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现代物流服务对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
  当前在以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为代表的环渤海地区经济水平及现代工业化水平的迅速提升的带动下,环渤海地区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经济及工业发展水平差距逐步缩小,特别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拉动下,现代制造业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可见加强统筹规划、促进环渤海地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不仅有利于化解当前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更有利于加快地区现代制造业升级、培养现代化物流体系,为环渤海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五)创新物流企业,开拓国内外物流市场
  一直以来国际贸易在环渤海地区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国际物流业务在地区物流业务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市场产品需求大幅缩减,导致地区国际物流需求明显降低,严重阻碍了地区现代化物流的发展。为缓解这一问题,物流企业应结合当前形势,以企业创新发展为核心,重视企业理念创新、服务手段创新及运作模式创新。通过构建全面、高效的现代物流运作体系,推行以客户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理念,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第三方物流服务,依托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以及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整合化发展,实现物流企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创新性跨越,由此增强物流企业抗击金融危机的能力。
  此外,物流企业应通过积极的市场运作主动化解市场需求不断缩减的艰难局面,在争取保持原有市场份额的同时,主动出击开拓国内外物流市场,力争在扩大韩国、日本等环渤海周边国家市场份额的同时,借由欧亚大陆桥向中亚、东亚以及东欧等地区拓展。并在将广大环渤海经济腹地纳入服务范围的基础上,积极向中西部地区市场渗透,通过不断开拓新兴市场调整企业服务重心,降低金融危机对物流企业的冲击,为物流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基本市场保障。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环渤海地区物流业凸显出众多问题,地区现代化物流建设步伐有所减缓,究其原因虽然主要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部分也源于地区失衡的产业结构及物流业较为粗犷的发展模式。因此下一阶段,在借助相关宏观调控手段积极应对经济危机影响的同时,也需从微观物流产业层面入手,通过构建物流信息、物流政策及物流园区三大平台,制订与制造业相匹配的物流业发展规划,加强制造业集聚区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推广现代化物流管理理念和标准化技术体系,促使物流业发展与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保持动态契合,从多个层面确保物流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由此推动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及物流业发展模式的逐步优化,最终实现对金融危机的顺利应对,并为环渤海地区现代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586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