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国际职教先进经验的高职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琼宇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使高职财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经济发展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本文从目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对先进国际职教经验的研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际职教 财经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阶段。2015年,教育部提出“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新常态”,其中重点提到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向中高端发展和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的问题。作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强调了对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另外,社会对高职教育人才需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化,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却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综上所述,作为与经济最为密切相关的专业,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纵观国际上著名的职业教育模式,都是将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因此,只有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其特点,找出能与我国现有或将有的软硬件设施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财经类专业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一、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楚
  目前我国的财经类专业高职教育不能很好地与高等教育区分开来,有些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格而成,高职办学经验不丰富。而且,高职财经类专业教育不同于其他工科类教育,财经专业的学生的更应注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但现在大多数专科院校财经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之前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调查,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存在定位不清楚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创新
  首先,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大都会选择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的校企合作都是流于形式。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但是并未真正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从企业来看,认为接受几个顶岗实习学生便是校企合作,只是一种形式;从学校来看,为了完成任务,签订一些校企合作单位,接受学生或者老师实习,并未真正考虑企业的需求,而只要求企业接受培养出来的学生。另一方面,由于财经专业的特殊性,每个单位能接受的学生数量不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理论与实践的差别,也未能真正做到顶岗实习,只能是跟着别人一起做。
  其次,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着只重视专业技能和经验能力,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策略判断能力。从教学模式来看,当前的高职教育并未走出填鸭式教育的模式,课堂上仍然采用的是以老师为主导的方式,没有考虑学生的需求。久而久之,学生习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便会失去创新精神和思考能力,变成一味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且并未真正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最后,从师资方面来看,虽然高职院校都在强调“双师型”教师。以财经专业为例,校内教师大多数去考取“中、高级会计师”或者“注册会计师”等,以为这便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缺乏企业的实践锻炼经验和工作经历,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将企业的需求灌输进去。而从企业来的兼职教师也缺乏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形式枯燥。
  二、国际职教先进经验
  目前国内对于外国职业教育模式的研究较多,但大多都只针对一个国家(主要为德国或澳大利亚),本文对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六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通过六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发现,美国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在完善的法律体制保障下,强调教育终身制,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培养高技术人才。其社区学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学习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多种形式交替进行。加拿大的CBE模式则重点强调通过企业专家根据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来制定课程,并根据每个学生特点分层教育,而且加拿大的Co-op教育模式能很好地让学生以工学交替的模式完成学习。职业技术教育被认为是德国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德国“双元制”成功的原因在于紧贴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由企业来完成学生实训技能的部分。在德国原有的双元制基础上,随着经济的放缓,德国政府通过对市场调研和政策鼓励调整职教方向和增加工作岗位。在日本的职业教育模式中,除了国家、社会和企业的有效保障机制以外,多样化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自身的特点。另外,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和英国为代表的CBET模式都比较强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英国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非常灵活,各个层次之间的教育可以实现互通。通过完备的职业教育体制做到各部门独立工作却又相互牵制。另外,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也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目前国际职业教育向高等化、终身化和国际化方面发展。国际上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存在方法上的差异,但基本趋同,都强调校企合作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并且要求国家和社会都积极参与其中。
  三、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一)加强校企合作
  作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财经类专业,更应该注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应该着重如何让高职教育适应经济新常态,突出校企合作模式无疑是一个必要的选择。但是,校企合作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的签订一个校企合作协议,接受几个顶岗实习学生,应从多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例如,企业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制定中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企业的见解,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时性和适用性;企业员工与校内老师共同参与教材的编写,让教材的内容更具有实践性。企业与学校还可以共用双方的场地及资源等,将企业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其运用到实践场所中去。在师资方面也可以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对企(下转89页)(上接87页)业员工的教学技巧的培训,让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将最新的行业发展情况带给学生,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校内的专任教师也可适时对企业员工专业理论方面的知识进行培训,达到双赢局面。除此之外,校企合作还可以通过联合办学的形式来实现。由企业出资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企业充分参与到在人才培养目标、招生计划的制定中,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联合培养人才。   当然,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在职业教育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加大经费投入,促进校企合作;一方面规范建立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体系,完善相关制度,例如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制度;另外,国家应从法律、经费等方面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进行有效地监督和保障。
  (二)创新培养模式和方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对于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上,企业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时,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财经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摒弃教学过程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更多的企业的真实案例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分析解决,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在考核方面,还可以通过考核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改革和教学手段的创新。除此之外,在制定人才培养方式时,不仅仅要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应注意财经行业需要的非专业素质的培养。
  此外,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还应继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例如,将国外先进的师资、教材和教学方法等引入到课堂中。但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更多地强调双向交流和合作,而并非一味的模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蔡炎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2]夏天.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科技创新
  导报,2008
  [3]崔清源.德国西门子技术学院-高职人才培养的典范[J].
  职教论坛,2010
  [4]聂强、仇大勇.高职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
  业技术教育,2011
  [5]赵宝芳,翟铮,宋秀云.高职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2014
  [6]张纪元.高职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时代金融,
  2014
  [7]胡中晓、王晶.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兼职教师的特点及其对
  我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5
  基金项目:2015年重庆市职业教育科研课题"新常态下基于国际职教先进经验的高职财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财经学院为例 "(编号2015-ZJXH-132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77337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