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 原

  摘要:随着审计任务的加重,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因素相应增多,增加了审计风险。本文从高校内部审计视角出发,结合审计风险的相关理论,在深入分析高校内部审计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对如何防范和控制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 审计风险 风险控制
  
  目前高校处于发展的一个新时期,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学校各项经营开支和基建投资成倍增长,面临的财务风险日益增多,在这种环境之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显得越发重要,审计工作的领域也逐步扩宽,内审部门不仅承担着财务收支审计,还承担着基建工程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审计工作,伴随着审计任务的加重,审计风险因素相应增多,增加了审计风险。本文通过对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现状的深入分析,从审计风险一般理论人手,详细论述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并相应提出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措施。
  
  一、高校内部审计及审计风险相关理论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界定 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规定》中指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对教育部门和单位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实施内部监督的活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机构在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行政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上级部门和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对本部门、本单位和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计监督,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对本部门、本单位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目前,各高等院校基本上按有关要求单独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也有的高校在机构设置上采取了审计处、室和纪委、监察或财务部门合署办公的形式。审计工作人员实施审计监督时,进行专业判断和发表审计意见时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依赖和屈从于内外压力和影响的精神状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审计风险及其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特性分析 审计风险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特性分析包括以下方面。
  (1)审计风险及内部审计风险的基本涵义。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一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内部审计风险,指内部审计人员对本单位存有重大问题的经济活动,经审计后发表的审计意见与事实不符的风险。从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来看,审计风险一方面是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反映经济活动的资料本身存在重大错误的风险,我们可以将这种风险划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审计后表示不存在重大错误的风险。审计人员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某项重大错误的可能性。
  (2)高校内部审计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指高校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内部管理上存在重大弊端或漏洞,而内部审计主体却认为财务报表是合法、公允的,内部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据此做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依据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定义,影响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风险因素是:一是内部控制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审计风险因素增大,被审计单位管理制度弱化,财务管理混乱,审计证据不足形成审计的风险。二是技术风险。由于审计权威性不高,专业人员短缺,在开展专项审计时,缺少技术保障,造成审计风险。三是标准风险。评价高校各项经济活动指标体系不健全、评价标准不统一形成的审计风险,对不同学科高校的经济评价指标,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使得审计评价缺乏依据。
  (3)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风险表现的隐蔽性。审计风险可能不为人所见,不显现出来,甚至人们不能意识到内部审计风险造成的各种损失特别是对高校生存、发展的宏观方面没有明显数据来衡量,故不被一般人所知晓,有的损失甚至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者觉察到。风险后果的间接性。间接影响高校的各种政策,影响高校的改革、发展,由于高校的直接经济活动有限,加之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一般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因此一般不会直接造成经济损失,但内审部门提供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如对领导干部的任期评价,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对被审人的任用,从而影响被审计人甚至其所领导的一个部门的发展;又如审计建议影响到学校对某些方面或领域的重大决策,从而影响高校的改革、发展,这些审计风险带来的后果是间接的。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原因的多样性。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集中在内部审计机构和内审人员本身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既有领导不重视,又有内审独立性不强的原因,也有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原因,但更多地表现为内审自身的原因,如审计风险意识不强,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能胜任日益广阔的审计领域等。此外,不能正确进行职能定位,越位处理一些事项也是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4)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表现形态。审计行为风险。越权办理审计事项,越权做出审计定性,越权采取强制措施等超越审计职权范围的审计风险;违反审计程序造成的审计风险;审计评价、处理、处罚失当引起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拘私舞弊,不廉洁或有悖审计职业道德出现的审计风险。审计技术风险。主要指因审计人员能力不强,在审计过程中工作方法失当,导致应审事项未审清,重大事项漏审,审计证据不充分,查证欠深欠细,引用法律法规不当而出现的审计风险。外部转嫁的审计风险。指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使其会计责任转嫁为审计责任而造成的审计风险。其他审计风险。主要指单位领导从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对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施加压力或设置障碍,开脱责任或搞“变通”,使审计不能依法做出处理而造成的审计风险。此外。还包括审计组织因审计经费、审计力量和时间的限制,不能对有关事项延伸审计、外出调查导致取证材料不足而存在的审计风险。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高校内部审计现状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规范。各高校基本上都按有关要求单独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也有的高校在机构设置上采取了审计处室和纪检或财务部门合署办公的形式。我国于1984年开始陆续在部门、单位内部成立了审计机构,实行内部审计监督。直到现在高校内部审计体制并未十分健全规范。审计部门理应单独设立,合署办公势必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会影响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审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目前高校的内审人员素质总体偏低。主要表现在:人员的年龄趋于老化;技术职称总体偏低,而审计需要既年轻又能干,职务又高的人;风险:意识淡薄,内审人员认为自己代表学校在行使监督、审核的职权,其他部门就应该服从,认为不存在审计风险的问题。三是审计工作主要集

中在财务收支审计,审核重点不突出。内部审计主要是为内部服务,内审部门最大的优势是熟悉内部的各个环节,通过审核发现管理的薄弱环节,提高管理效益,故从实质上讲,内部审计也是一种管理,因此,提高效益才应是内审的永恒主题。根据调查,目前审计项目中财务收支审计占了43%,对工程项目的审计只占到14%,对效益的审计只占到8.5%。四是审计成果利用率不高。由于内部审计的强制性不如国家审计,独立性、客观性一般不如社会审计,因此,作为被审计部门一般对内部审计的审计决定或审计建议不重视,学校领导对审计任务布置得多,对审计成果督促、落实得少。同时内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都属于学校的一个部门,因此,内审的审计成果利用率不高。五是高校内部审计主动性不强。根据《审计法》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可对校内有关部门进行下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211专项审计、重点建设专项资金审计、并校审计、合同审计、工程项目审计、校办产业审计、后勤改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和配合纪监部门查处经济案件等。可见,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很广,但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往往缺乏主动性,审计工作基本由上级部署,很少主动开展工作。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诱因剖析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方法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来自主体的原因。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审计准则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有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审计人员应具备与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分析、判断和文字表达能力,保持职业谨慎,做到客观公证、实事求是。从目前高校内审人员的配备情况看:人数偏少;专业知识欠缺,作业能力差;工作经验不足,分析判断能力差,调协能力差;缺乏现代化审计手段;职业谨慎不够,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必然导致审计工作质量下降,审计风险增高。其次,来自客体的原因。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存在复杂性和隐蔽性,内部审计事项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往往增加审计难度,使审计人员对事实真相难以做出准确判断。高校内部下属会计核算单位及校内兴办的各经济实体,相对而言,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差,会计、财务信息失真,经营管理人员责任不明确、管理混乱,使内部审计人员实施详细检查在低水平状态徘徊,加大了内部审计的风险。第三,内部审计理论滞后。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易变,经济形式、内容的多样化、复杂化需要理论界做出相应的思考,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目前的审计理论和方法,如对审计对象、审计证据、审计测试等的定义和理解显得相对滞后,如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恰当处理,实行规范化操作,有待探讨。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理论有待发展、完善。如果不及时完善和发展现有审计理论,会影响整个内审职业界的执业水平,加大了内审职业界的风险。第四,内部审计外部经济、法律环境的影响。高校已不再生存于“真空”,也要面对市场经济,面对生存竞争,面对经济浪潮对高校的冲击,面对高新技术对高校的影响,如电脑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就会给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合理把握质量,规避风险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同时由于现代审计内容的不断扩展,使审计人员很难对所有审计事项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价和反映。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审计人员就会失去统一的标准,增加风险。近年来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因种种原因而引发的诉讼事件不断出现,审计准则中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谨慎”和“适当的职业关注”己成为法律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法律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审计人员面临的风险将日趋增大。第五,审计法规制度方面存在着经济发展超前法规制度滞后。内审工作不能因法规制度欠缺而停止,由于法规制度的滞后,在实际工作中加大了审计人员专业判断和定性处理及评价的难度;内审机构自身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形成审计工作程序不规范,缺欠严格的复核制度,难保审计质量,产生风险。最后,其他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受特殊审计业务的影响。近年来,一些新的审计领域和审计事项的出现,使得内审人员在思想上和业务技能上未作好充分准备,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建设(维修)审计等,即使勉强开展,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不收费,权与责不相匹配。内部审计由于不收费,使权与责不对等,不收费,在出现审计风险时,也就不存在赔偿、经济处罚等危险,使内部审计组织的风险意识较差。这样,就不可能为了审计质量而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审计某一个项目,获取的审计证据势必不会充分,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必然加大。
  
  三、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加强高校内审人员的素质建设 审计是一项专业技术要求很强的职业,同时也是一项不断面对新法规、新知识、新技能的行业。这就要求内审人员不断学习,提高其政策、业务水平,使他们能胜任各自岗位,满足审计工作要求。而且,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以及人们对内部审计作用认识的增强,内审风险的引发对内审事业造成的危害将会加大。因此,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势在必行,内审人员要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从事内审工作,努力控制、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
  
  (二)规范审计作业程序 就如何规范审计作业程序问题可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应对审计项目做出周密的计划。审计计划对实际审计工作起着总体规划和指导作用,可以帮助审计师避免审计实施中的随意性,及时、有效地收集充分的审计证据,保持审计成本的合理性。因此,为确保审计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编制完毕的审计计划在交付实施前,还应经过适当的复核。审计计划的复核人员应从专业水平上比审计计划编制人强,从职务上比审计计划编制人高。审计证据的风险控制。审计工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证据的质量,而且检查风险的大小也主要取决于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因此,加强审计证据的风险控制是审计职业界进行风险控制的关键。
  
  (三)采用先进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技术方法 一是由传统手工审计向计算机辅助审计转变;二是扩大知识性资产的抽样范围随着单位知识资源、信息等无形资产比重的增长,有针对性地扩大对这部分资产的抽样范围,对于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是十分必要的;三是强化制度基础审计,审计人员应强化制度基础审计,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信息予以充分重视,并结合知识经济时代被审单位经济运行的特点,正确地评价其内控制度。
  
  (四)内部审计外部化,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知识能力要与审计内容相适应,避免承担从事不能胜任或不能按时完成的业务,否则,就要承担更多的审计风险。不同的审计项目,项目中不同的工作,对审计人员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而内部审计人员在业务素质、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只有合理地分配人员,使审计人员各尽其才,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投资多元化,加上高校业务活动越来越多,内部审计的范围也大大扩展。为了降低风险,本着对被审计单位负责的态度,同时维护本单位的经济利益,这就需要对具体工程分别对待,对小型修缮工程由内审人员来审或聘请资深工程师严格把关,而对大型基建工程则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审计,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审计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又分散了内部审计风险。此外,在工程审计中,由于内部审计的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注意发挥其他职能部门的作用。对相关部门提供的审计证据,必须注意审计责任的分解,由此引发的审计风险应由出证的单位或人员承担责任。
  
  (五)加强法制建设,优化审计环境 针对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的情况,要尽快制定与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从根本上解决审计工作中无法可依处理难的问题。同时,要加大审计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大家更多地了解审计,支持审计工作。尽可能地为审计部门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确保依法审计,依法处理。
  
  (六)提高单位领导人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 内部审计人员应不断创造成绩,并给组织带来直接或间接效益,以使组织领导特别是最高领导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改善组织经营管理及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能在人员与经费上提供有力的支持,对审计提出的意见予以采纳,这将有利于防范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七)加强内控评审,设立审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首先,内审机构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尤其要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设立二级或三级复核制),减少或消除人为审计误差,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保证审计计划的顺利进行,降低审计风险。其次,要建立一套审计质量指标体系,量化审计质量和成果,以加强对内审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从而减少人为风险。为了对每个项目,每个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成果给予准确、合理的评价,减少人为风险,有必要设立审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对各业务科室、审计小组、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全面考核。凡质量考核小组经复核审计,发现质量问题的,审计机构可视情节给责任科室、小组及相关人员以批评教育、警告、取消评优评先资格,扣发责任人工资或奖金、通报批评、调离现岗、行政处分直至辞退的处罚。
  
  (编辑 聂慧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3302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