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流动性过剩的形成机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对流动性这个词汇的运用需要非常谨慎,在不同的文献里有不同的角度。在目前的讨论中,比较多是分析、防范、恐慌的,本身有负面的判断,但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它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是我们必须正视和加以利用的。
  以美国为例,经常会说因为美国货币增加比较多,导致市场过剩。从近七八年的发展趋势来看,美国的M1和GDP的比值基本上是平衡的,M2和GDP的比值稳中趋降。M3与GDP的比值创下70年以来的最高点。换一个角度,美国的流动性过剩是美国在全球化过程中,通过金融创新确立它在全球市场领导地位的过程。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不是去防范流动性过剩,而是充分通过金融市场的发展使之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
  进一步研究全球金融创新,近年来有两个特点,第一,结构化设计。把原来高风险的资产通过结构化设计,变成更广泛的人群可以投资的金融工具。第二,杠杆作用。比如即将推出的权证。杠杆和结构化的设计本身就具有放大性市场交易的特性。
  最近讨论的资本体系重建,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凭借其强竞争力的金融产业,吸收全球的储蓄,形成强大的金融市场。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以其劳动力和市场,吸引全球的制造业。美国尽管存在巨额的贸易赤字,但并不一定是贸易落后,一个可以支持的数字就是美国贸易的边际盈利在扩大,它生产的是芯片,芯片的利润率是比较高的,实际上它是贸易强国。之所以出现贸易逆差,是平衡全世界不断流入的资本。它属于中心和源头,它在创新,我们在一端给它盈利。这个体系的有效运转有赖于中心,华尔街有一个负责任的地区和机制。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怎样推动自己市场的发展。我们把M1、M2控制地很好,但看M3,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与其去防范、堵塞,不如把握发展规律。因为从发展趋势来看,资本化、金融化的过程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最典型的就是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会放大金融交易。只要全球化的过程在推进,只要金融市场在扩张中,通常所说的流动性过剩就始终会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如果说人民币升值是问题,至少是好问题,它为我们解决遗留问题提供了发展机会。
  那么,怎样用金融创新来应对资本化的过程呢?我想谈几个方面。
  第一,放松融资管制,从我们了解的数字来看,直接融资在如此红火的市场里,增长依然是非常有限的。在今年这样的牛市行情,IPO融资大概四千亿上下,加上再融资也不到五千亿。由于融资瓶颈的管制,导致大量的资金停留在二级市场,所以有了高流通、高换手率,但资金很难进入实体经济运行。这种融资的管制是导致我们现在所谓流动性过剩很重要的原因。如果我们适当降低门槛,比如说降到三千万的股本,就会有两三万中小企业达到上市标准。
  第二,通过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吸引、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吸收所谓的流动性。即使到今天,上市企业占整个中国企业盈利的比例大概在12%、13%,而美国的上市企业占整个企业的盈利达到60%、70%,大量富有活力的企业还没有上市。还有很大的空间,这个发展的空间也是整个金融市场客观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对银行的发展会有很多积极的作用。
  第三,面对流动性过剩的过程,就是资本化的过程。资本化的运作规律和计划经济时代制造业的规律有很大差异,比如说百度在美国上市,360倍市盈率,它的含义是投资者愿意把360年的发展寄希望于百度身上。我们需要非常发达的本土市场,我们有旺盛的资金需求,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就出现了贸易顺差。
  第四,金融机构的转型。要想充分地利用资本化的过程,平稳地推进它,金融机构必须转型,必须市场化、多元化经营。去年银行业绩改进很多,有金融改革的成就,但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为监管当局刻意保持了较大的利差。我们的商业银行必须融入和参与金融化、资本化的大潮里。对流动性过剩和资本化,与其防范、恐慌,不如正视它、利用它,把握它的规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07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