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会计的历史真实、主观真实与现实真实性解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 洋 邹晓丹

  [摘要] 会计即是一个信息系统,又是一个人为的系统,如何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上达到完美的统一?笔者认为,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对会计的真实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使人们追求的会计真实建立在客观、务实的基础上。
  [关键词] 会计历史真实性主观真实性现实真实性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会计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真实?会计的真实性的标志究竟是什么?人们应该以什么标准去认定会计的真实与否?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对会计的真实性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使人们追求的会计真实建立在客观、务实的基础上。
  
  一、会计的历史真实性
  
  会计的历史真实是由于遵循了历史成本的原则得以实现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要求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按照这个价格所进行的资产核算及其提供的相关信息也将是真实的。历史成本原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二是以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会计的历史成本原则以资产交易时的价格作为资产的取得成本,体现了会计的历史真实性。会计的这种历史真实性,在会计的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是会计现实真实性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人们判断会计信息真实与否的重要依据。会计只有首先做到了历史的真实,才有可能实现现实的真实。才能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依据会计的历史成本资料做出符合现实情况的判断,不至于受虚假会计信息的误导而遭受损失。
  以历史成本计价的资产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才是真实的。历史的真实决不能等同于现实的真实。在前工业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缓慢性,不但决定了商品的内在价值变化缓慢,而且决定了货币本身的价值变化也是缓慢的。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商品价格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了相对稳定。在这种条件下,历史成本原则自然成为能够反映会计真实的合理的一种计价模式。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即使货币币值保持了稳定,财产物资的实际价值仍然会发生变化,按历史成本原则进行会计核算,仍然不能使账面历史成本与现实的价值保持一致。要使历史成本所确立的会计的历史真实性 具有现实的客观性,即客观真实性,就必须对其进行修正。
  
  二、会计的主观真实性
  
  会计的主观真实性需通过两条渠道去实现。一是主观上不做假账,即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业务时,要尊重历史真实的要求,尊重会计准则和制度,尊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这需要通过法律和职业道德的约束,以及相关的制度建设予以保证。
  会计主观真实性的另一个方面,是通过运用谨慎性的原则,对会计历史真实性所进行的现实修正。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谨慎性原则在近十年的会计实践中,对于“挤出”企业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防止虚夸利润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使得以历史成本计价的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得到了现实的修正,有利于会计信息由历史的真实性向现实的真实性过度。
  但是,谨慎性原则从产生之初即带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它能够避免虚计资产和浮夸利润,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在运用该原则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主观随意的色彩,甚至为人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留下了隐患。
  从我国现有会计规范看,有些体现谨慎性原则的具体方法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如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方法等。但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资产发生减值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特别是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决定资产减值准备数额多少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较为困难,这为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信息操纵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另外,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鉴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应用的范围日益扩大,并且谨慎性原则本身“可选择性”的空间也很大,使得会计人员以职业判断为依据,应用谨慎性原则对“历史成本”进行修正时做到客观、准确反映会计的真实性变得十分困难,甚至是根本就无法做到。这种情况在我国专科以上学历的会计人员仅占17%的队伍中出现是不足为奇的,也是必然的。就是在那些有能力准确进行职业判断,运用会计谨慎性原则修正历史成本,进而实现会计现实真实性的会计人员的群体中,也会存在为数众多的顺应所有者、经营者的特殊经营目标的要求,以谨慎性原则应用为手段操纵会计信息,故意使其背离客观真实性。这一点不仅被中国的会计实践所证实,也被市场经济体系“最为完善”的美国会计实践所证实。因此,人们不应期望有了这样一些诸如谨慎性原则,就能完全实现会计的现实真实性。谨慎性原则也不能完全实现会计的客观真实性。
  
  三、会计的客观真实性
  
  会计的真实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即企业不得虚构、歪曲、和隐瞒经济业务事项,是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前提。会计真实性原则有三层含义:一是以经济业务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做到会计的历史真实性;二是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运用合理的职业判断, 准确计算、确定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主观真实性。三是在会计进行职业判断过程中,没有会计做假的主观故意,并且是以积极的态度,尽量使其提供的有关的会计信息与客观存在的实际相一致,从而实现会计的现实真实性。由此可以看出,会计由历史真实经职业判断到现实真实性必须经过会计判断的过程。其关键在于会计职业判断的水平,也就是主观真实能够做到的程度。
  会计做到了历史的真实并不等于现实的真实。在会计实践中,有些会计事项是能够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纪录和反映的,也就可以比较容易做到历史的真实。但是还有很多的会计事项需根据有关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要求,结合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才能够予以确认,如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运用、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划分等,都需要借助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得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主观真实性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即会计的现实真实性的程度。
  会计的历史真实性固然很重要,但是会计信息的意义与作用主要在于会计信息的现实真实性。因为会计只有现实是真实的,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才能借助这种真实的会计信息做出合理的估计,为其有关的决策提供支持。笔者认为:理论上的会计信息的现实真实性 , 标志着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的客观经济活动是一致的,它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内容。但是在会计核算中,所运用到会计假设、估计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确实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要使这种会计人员的主观活动与客观实际实现完全一致,会计的这种真实性只能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几乎无法实现的理想状态,人们是在追求相对真实中来实现绝对真实的。
  综上所述,人们应以一种平常心态评价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存在一些虚假行为并不等于会计人员都在做假账。会计理论上的真实(绝对真实)是不可能做到的,过分的追求绝对真实也是没有实质性意义的。我们在倡导会计真实性时,应注意成本与效率的关系,笔者认为,符合现实真实性要求的会计信息的标准应该是:没有主观造假的故意,按有关法律、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办理会计业务,不影响会计信息的使用效果,不会对投资人、债权人、经营管理者、乃至政府决策产生误导,以此得出的结论和做出的决策不致产生谬误,最终不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华国芬:《从会计信息失真谈规范会计工作秩序》,上海会计,2003.6
  [2]宋玉:《会计诚信与社会信任》,上海会计,2004.1
  [3]陈汉文等:《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质量》,会计研究,1999.5
  [4]杨明:《浅议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事业财会,2002
  [5]薛云奎:《假账鉴别与“不做假账”》,会计之友,2002.2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043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