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甘肃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芳魏伟

  摘要:农户小额信贷作为一项重要的支农措施,小额农业信贷业务在农村信用社的开展,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农村信用社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来,虽然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甘肃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现状为例,对小额信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甘肃;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
  目前,信用社提供的农户小额信贷已经成为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已经在全国各地推行,它是一项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工程,也是提高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但是,农户小额信贷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对甘肃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发展概况
  甘肃省联社于2005年9月创立,目前共有营业网点2265个,存贷款等主要经营指标跃居全省各金融机构之首,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90%。2009年底,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为785亿元,比2005年刚成立时翻了一番;农业贷款余额为470亿元,占所有贷款总额的81.17%,详见表1。
  二、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操作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
  1.工作职责不到位。个别信贷人员工作粗放,不管贷前贷后,工作范围停留于客户办公室以及财务室里,即使是检查也只是走马观花,有的甚至“闭门造车”,造成贷后调查报告流于形式,留下很多隐患。例如,有些信贷员对农户贷款的贷后检查仅仅依赖于由农户填写表格,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少数信贷人员认为贷款金额较小、信用等级较好、能够正常还本付息就不需要贷后管理。认为短时间内不会沦落到无力偿还的地步,忽略了风险的不可预见性,没有对客户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信息搜集分析,错过了贷款收回的最佳时机。此外,管理职责不到位,信贷等级评定缺少一套切实可行的评定办法,从而导致一些地方的发放贷款比例偏大。
  2.贷款调查信息不符实际,对一些农户的信用评估不够准确。目前,对农民的评级工作并不是通过农民进行,而是在村干部的协助下进行,存在不真实性,这使得资信评估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误差,导致信贷资料残缺或不真实。部分信贷人员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仅仅听取村委会干部的一面之词,甚至在没有进行任何调查,仅凭自己的感觉进行贷款的发放。由于信贷人员调查不够深入,没有掌握好贷款农户的真实情况,导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过高。
  3.贷后监管机制不健全,农村信用社应加强小额信贷贷后检查工作。由于农户贷款有对象广、额度小、行业复杂等特点,增大了农户小额信贷的回收风险。而且由于农户小额信贷金额较小,信贷人员不够重视,片面认为可以按时还清,想当然地以为不会出现坏账呆账而不进行及时的催收。除此之外,贷款的检查力度不够,贷前的审查不够全面,贷后疏于管理和监督,使整套的信贷管理系统存在较多漏洞。
  (二)农户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农户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扶持“三农”理解有偏差,认为小额信贷是资助款项,到时候还不了也不要紧,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和思想使部分农户产生了消极的还款思想,从而拖欠贷款,甚至拒绝还款。
  2.有少部分农民信用意识不强,很容易出现信贷风险。由于受到各种外界环境的影响,一些信用思想淡薄的农民不顾法律责任,想方设法的逃避贷款。有的外出打工的农户无法及时的收到催款单,提高了信贷风险,增加了信用社的损失。在信用社上门催收贷款的时候,有的农户甚至以各种方式进行抵赖,不及时的还款,少部分农户甚至认为农村信用社贷款就算延迟还款也没什么问题,宁可加息也不愿意到期主动归还贷款。这种情况将间接打破农户信贷和农户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增加信贷风险。
  3.部分贷款人冒名顶替,利用与农户的特殊关系,间接的进行贷款,使风险增大。例如,一些农户借用农户贷款者骗取小额信用贷款;或者非农人员冒用多人身份证件套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这样很容易使资金外流,造成损失。当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到期回收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用钱的人不着急还款甚至抵赖贷款的情况。由于法律保障机制对这些用户缺乏强有力的制裁,从而导致信贷损失的发生。
  (三)我省农户小额信贷的高风险性
  1.来自自然界及市场不稳定性的风险。农民平时经营的主要农业项目是养殖种植,这些产业受自然界和市场波动影响很大,因此投资风险也相应增大。若养殖业和种植业受到自然灾害或者产品销售下降,则农民就无法正常收产,利润得不到保障,这将直接导致农民无力偿还贷款,而且农户小额信贷本来就零零散散、分布广泛,更加剧了贷款的流失,造成信贷风险。
  2.由信用问题带来的风险。对于信用意识比较淡薄的人,违约是经常出现的情况,尤其是农户小额信贷,农户文化层次不高,在某种条件的促使下,容易产生赖账情绪,导致资金流失。而且大部分农户在进行小额贷款时并没有抵押品,即便是违约以后,信用社也不能拿他怎样,使得强制措施得不到保障。
  3.来自操作的风险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资信的评定并不能够准确掌握贷款人的实际情况,对于农户的收入更是无法知晓,而且在放贷之后也没有能力逐户调查贷款户的贷款使用去向。对贷款户信息掌握的不准确也造成了贷款的不安全性。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国家应该制定一些政策来支持信用社,让信用社发展环境更为宽松,比如减免支农贷款利息收入营业税、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等。农户在养殖种植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这些风险带来的损失农民无力偿还,也不能全部由信用社承担。应该加快建立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贷款担保的机制,以使小额信贷规避风险。
  (二)进一步完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信贷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   1.完善农户信用档案登记机制。确保农户信用档案资料获取的渠道广泛合理,并进一步确认其真实性和详实性。首先由农户向农村信用社提交详细信息,农村信用社进行信息核实,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并保存到信息数据库中,锁定数据资料,避免信息风险。然后农村信用社同时从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成员那里了解农户的道德品格、社会信用、偿还能力等,并进行评定,补充完善信用档案,以确保农户信用档案的真实完整。
  2.评估机制的规范化。农户信用制度的建立不能仅靠信用评估小组和信用档案的建立,那样不利于将农户信用评估纳入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农户信用制度应该由权威机构如人民银行制定统一的、科学合理的信用评估标准,人民银行各基层分行再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允许一定的浮动,以确保评估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信用评定的质量。
  3.严格执行会审和复审制度。农村信用社对农户的信用等级评定要认真执行年检制度,根据持证农户贷款到期偿还情况和信用程度进行适当的、适时的调整,可以对贷款到期偿还和信用程度好的农户提高信用等级,增加授信额度,甚至可以提供一定的贷款便利;反之,则要降低信用等级,减少授信额度,尤其是信用极差的要取消持证资格。这样的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时效性,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事宜及偿还事宜起到了积极有效的约束和激励作用,提高了农户小额信贷的质量,将农村信贷的利益最大化。
  (三)加强内部管理与信贷前后调查工作
  贷前调查不仅是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决定农村信用社贷款的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信贷人员必须做好贷前调查工作。调查的具体内容如下:家庭人口数、耕地面积、养殖情况,人均收入信用情况等,必须真实可靠的掌握第一手资料。当农户通过评审以后,将评定结果在进行公示,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贷款证的发放必须由本人来领,禁止他人代送和涂改。贷后检查是降低贷款风险的重要因素。对贷后资金的使用情况,应进行跟踪管理,防止贷款被挪做它用。
  (四)信贷审批责任,强化授信管理
  从各个乡镇的地方性信用联社到省级联社,要进一步加强信贷审批的准确度,提升审批贷款实力。应该组建一批一环扣一环的信贷团队,按照信贷制度实事求是,确定审批贷款的权限,落实贷款审批过程中的责任,不定期的对农户进行信用考核,适时调整信用等级和授信额度。
  (五)以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农民,给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注入活力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作风,真正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开办小额的信用贷款,是贯彻实践惠农政策的重要举动。信贷员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市场需求和农户生产情况,走近农户了解贷款需求,每年实施至少两次农户贷款需求调查。要进一步强化贷款的营销观念,制定贷款的发放责任制,实行全员营销,真正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放在业务经营的首位,在思想上转变单纯的以抓存款为中心的经营行为,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送到千家万户,帮农民增加收入。
  2.贯彻实行农户小额信贷利率的优惠政策。农村信用社要严格实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的相关规定,在信贷工作中,应该区别利率,对农户采用《贷款证》贷款措施,实行贷款基准利率。
  3.简化农民贷款手续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群体的根本利益。能够更为快捷地得到贷款支持,进而用来发展生产,扩大经营范围,增加自身收入,这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之所在。
  此外,要积极致力于提高员工素质。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产生的首要原因是部分信用社员工的自身素质较低。因此,重视培训和教育,应经常性的组织开展一些因为信贷方面引发的案例分析和讲座,增强信贷人员的法制观念。(作者单位:1.广西大学商学院;2.甘肃皋兰县农村信用社)
  参考文献:
  [1]司俊,安徽省农信社农户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合作经济与科技[J],2013(9)
  [2]杨峰,我国农村信用社拓展农户小额信贷的障碍与对策,生产力研究[J],2011(9)
  [3]梁明,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矛盾和出路探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J],2011(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4346556.htm